民族院校学业预警机制实践研究

2020-11-18 11:31李雄平
科教导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学分学期学业

李雄平 王 力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学业发展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4)

自21 世纪“大众化教育”以来,高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学业困难学生层出不穷。学分制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对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方面又提出更高要求,仅课堂教学难以提升育人质量。学业水平不断降低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以期解决当前学业问题。因此,学校须建立合理的学业帮扶机制,对部分适应能力不足的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学业帮扶实施的前提是学业预警,而国内有关民族院校的学业预警机制借鉴很少。本文通过对学校实施学业预警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民族院校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提供参考。

1 学业预警实施过程

学业预警实施包含启动、筛选、亮牌(原文分成3 级)、帮扶与沟通、建档、追踪、效果评价、再次启动[1]等流程。学业预警是一个长期循环的过程,建档、回执仅是其中的一环,问题解决还得依靠学校层面和家长参与实施帮扶工作和跟踪评价,[2]以及科学构建学业预警的监督预警、指导帮扶和支撑保障体系。[3]如图1 所示。

1.1 重点关注学业预警的三个阶段

新生入学前实施学前预警,对可能存在学业危机的学生建档立案,如高考总分偏低、志愿情况不理想、特殊生源计划、生源地教育水平低、家庭环境、边疆民族与小少民族等学生。每学期末(1-7 学期)实施学期预警,筛选因学业困难、身心隐患、违纪行为、学习态度等,造成一定数量课程不及格或学分不足的学生。对高年级学生实施毕业预警,如选修课学分未修足、转专业、复学后学业仍表现不佳等学生。第二类学生基数较大,部分学生通过学籍异动成为第三类学生。

图1 学业预警流程图

1.2 合理认定学业预警的四个级别

预警的维度比较多,但能够量化或受主观因素影响的指标还比较少,一般是课程和学分,这两者的相关性也极大。预警量化的指标也具有层级性,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种颜色递增区分。通过设定各专业的学期学分、成绩、旷课学时、处分、考勤、补考、学籍异动、重修情况、毕业论文、能力考试、家庭情况[4][5][6]等指标实施预警。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达到学前预警条件的学生可直接给予蓝色预警,逐步观察各学期学业表现做出预警变更;心理异常学生应直接给黄色预警,高年级公共选修课不及格或未修足分应该直接谈话,视情况予以蓝色或蓝色以上预警。

表1 理工科学院A 和B 培养方案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表比较(2013 版)

1.3 严格把关学业预警实施过程

学业预警的流程包含名单统计(筛选)、通知下达、学生谈话、拟定帮扶计划、与家长沟通、建档追踪、效果评价等环节。学业预警工作落实在学院,学院定期对学业预警学生采用约谈、帮助制定学习计划,组织辅导课程、学习沙龙、分享会等相关形式活动,对学业困难重点群体予以帮扶。属于专业问题的,学院须积极调集师资资源,组织学业帮扶,周期性对帮扶效果予以反馈。学校学业发展中心通过广泛调研,研判学情,形成建设性建议,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组织学校资源、适时开展监督评价,把控全校整体状况。

2 学业预警机制实施困境

2.1 学业预警支持保障不足

帮扶人员组织上的局限性使得预警工作不深入。学业预警工作未纳入教师考评晋升体系,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工队伍专业课程辅导能力受限,精力分散。学生骨干学业压力大,缺乏持续性。预警学生存在抵触情绪,辅导效果不佳。学校未设专门的经费项目、活动场地等,资源配给不足,学业预警判定、帮扶计划拟定存在偏差,帮扶实施处处受限。职能部门之间处在信息壁垒,家校协同不深入,部分学生与家长对学业预警工作有抵触情绪。

2.2 民族院校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来内地民族院校学习的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式、能力存在不足,面临着文化、学习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问题。[7]全校每期预警比例较高,存在区域性和聚集性。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高于内地学生,大部分预警学生解除时间较长,以男生居多,理工科学院学业困难比例高,同宿舍多人被预警占有一定比例,群体效应明显。学生的性别、年级等固有属性产生的差异,民俗和宿舍文化圈带来的群体效应,生源地、家庭环境所接受的学前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经济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等范畴可能导致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压力,以至影响学业。

2.3 信息收集存在阶段性和滞后性

信息手段支持不足,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工作平台,学业预警工作周期长,学业帮扶的进度难以实时跟进。学业预警主要信息来源是教务系统成绩和学分数据,学院每学期末人工筛选数据,才能确定预警学生。图书馆、团学活动、双创项目等其他指标数据收集滞后,甚至难以获取和信息化。历年数据表明,大一下学年容易出现学习危机,一旦被预警,至少大三年级才有解除预警可能。大一又处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塑形期,学业问题的及时监控与干预,能够一定程度的减轻后期学业困难。

2.4 各专业培养方案差异性

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规划差异性较大,进一步增加学院预警的量化指标的难度。如表1 所示,A 理工学院的三个专业课程和学分设置一样,第一学期的学分为18。若本学期仅获得15 个学分,占该学期83.33%。从学分判断可能黄色预警(学分 80%-90%),但可能出现3 门挂科,即“通必(2)+通必(4)或学基(3)+学基(4)”,也可判断为橙色预警(挂科 3 门)。B 理工学院专业设置比较复杂,b1 和b2 第一学期的学分为19.5;b3/b4/b5/b6 第一学期学分21;b7 学分为24。如果都以15 学分的一档线设定,三种学分的专业百分比为 76.92%、71.43%、62.50%,则“一刀切”学分百分比和课程门数设定明显合理。

3 民族院校学业预警改进策略

(1)自上而下推动工作,完善支持保障机制。学业预警应当是校一把手工程,统筹学工、教务、现教、招就等相关部门解决学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落实教师成长服务课时及学生志愿者服务学时制度,将导师制作为学校相关评优评先及晋升考核的必要条件。组建资源平台,保障物资经费。定期开展学业工作研讨,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改进预警机制。

(2)建立信息化预警平台,完善学业预警工作流程。打通多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壁垒,构建学业预警综合平台,集信息收集、预警研判、信息发布、帮扶管理、资源共享、反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多部门共同监管,适时展开校院两级学业发展中心工作指导。完善学业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师生互评和考勤机制来掌握师生动态,把学业预警的实施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个过程。

(3)综合研判、精确识别学业预警学生。各学院须依据培养方案的设定,学院确定通识与选修,基础与专业、教学实践等类型学业预警的比例及权重。充分考究学生民族、生源地、考勤、学籍、违纪、心理等自有属性信息,评估学生学习动力。根据学生预警状态、受帮扶经历、“第二课堂”活动数据,综合研判学业成长轨迹,适时干预,形成良性循环。另外,预警不能仅限于“学困生”,也须预防“光环效应”的消极影响,防止“灰色学生”向“学困生”转化。[8]

(4)创建多个着力点和工作载体。发挥辅导员教师、学生骨干、家长,以及班级、团学组织等群体在预警实施过程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开展新生“成长训练营”,加强学业常识教育,引导新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榜样教育、批判性思维训练、职业规划等,尤其是疆籍和藏籍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高年级学生建立班级学习小组,聘请学业导师。采用项目委托方式,以寝室、兴趣群体、科研团队为单位,由学生骨干带头,实行“1+1+X”帮扶,帮助学业预警学生摆脱学习困境。落实导生帮扶档案,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制定学业帮扶计划。毕业前无法解除预警的同学,鼓励参军、降级、休学等调整状态,帮助寻找更好的发展途径。

(5)提前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入学前,新生及家长获取学校相关信息比较积极,是高校建立“家校协同”机制的重要时期。第一学期分班考试结束前,根据学生生源地信息,如偏科、志愿、教育水平、能力、意愿及其他影响学业的因素,确定达到预警条件的学生。提前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建立档案并实施帮扶。加强信息宣传,通过各种媒介讲解高校的教学、学业、预警等体系,能够有利于形成“学生、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信息沟通反馈体系。[9]

猜你喜欢
学分学期学业
艰苦的学业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学分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