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研究

2020-11-18 11:01王珺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家国情怀大学生

王珺

摘要:家国情怀是个人对自己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该文分析了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分析了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时代价值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它强调个人修为、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一方面是与行孝尽忠、爱国情结、民族精神、文化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二、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中国历史上,古代的文人志士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今天,我们追求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对中华传统家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升华。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为爱家、爱校、爱党、爱国,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视,关系着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维度和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曾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青年一代已经迎来了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引导高校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

有益于大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要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是在多文化中,通过认识、思考、批判、反思而形成的,家国情怀作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益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学习和而耳濡目染的氛围中,更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归属感,对大学生认知塑形塑情意义重大,润物无声推进文化认同。

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升华,理所應当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对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厚值大学生家国情怀丰富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内容,有利于家国情怀理论的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论;厚值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增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从务实的角度增强了大学生对民族、乡土的情感认同,正向树立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度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网络环境围绕,网络语言良莠不齐,假冒、劣质新闻层出不穷,甚至还有西方外来敌对势力恶意攻击和低毁,导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主流价值观,同时由于家国情怀传播媒介宣传不够,大学生容易被网络劣质文化、西方文化所影响,大学生模糊的价值观逐渐对家国情怀文化出现淡漠。

原生家庭教育的不良引导与示范。新时代大学生都是00后及独身子女,一直在社会、家庭的呵护中长大,几乎没有感受过家国历史的荣辱感,民族自豪感,只是被动地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新时期家长往往将学习成绩、升学作为评判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缺乏了个人道德教育和家国主义的教育。

家国情怀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营地是高校,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场所,但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强调就业率、升学率及各种考证通过率,对传统文化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家国情怀纳入思政课的教育范畴,很少高校设置了家国情怀课程,即便是有,大部分都是选修课,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同步,在高校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缺少人文互动的实践性。

四、新时代背景下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研究

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并非是一个单一、简单的过程,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主课堂、校园文化、高校教师、实践活动等育人因素的作用。

完善高校家国情怀教学体系。要想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校必须将培养家国情怀融进教材,才能更好的融进课堂。高校首先应把家国情怀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革新教育方法,完善家国情怀教学体系,努力构建起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要优化家国情怀课程设置,增加家国情怀在各科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重,不断挖掘家国情怀的优秀教育内容,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之中,并积极开发家国情怀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的育人工作不再是思政教师或者辅导员的责任,教师教书育人责无旁贷,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育人的责任更加突出,高校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结合专业渗透“中国梦”的内涵,传递家国情怀,会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发自内心地爱国爱家爱岗,这种细微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三全育人”推动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完善网络育人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想在意识形态教育中不被现代技术的发展所边缘化,就要积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育人载体。

目前高校的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媒体平台,完善学校官网、公众号、微博、微信、QQ、抖音等等,研究发展新媒体新技术领域的育人模式,构建家国情环育人网络平台,极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弘杨社会正气,厚值家国情怀。

家校联合,积极推进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的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貌无疑能更好的引领学生思想形态,这是学校、社会都无法替代的部分。以家庭为单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观,培育社会担当和公民责任,爱一个温馨、有爱的小家也是爱大家大国的基础。

高校要充分调动校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相关部门老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家国情怀培育提供更多的人力、则力及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资源,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家国情怀,可以将“家国”元素融入到学校的图书馆、教室、走廊、墙面、道路、宣传栏等设施中去,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助力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丹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实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09):34-36.

[2]曹清.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与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2):56-57.

[3]张凯,赵玉梅等.理工科院校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4): 37-39.

[4]杨朝明.修齐治平,千年的家国情怀[J].新湘评论,2017.1.16

[5]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人文杂志,2017, (16)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家国情怀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