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手工技艺教学与传统技艺的传承

2020-11-18 11:01姚美娟韦盛耀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姚美娟 韦盛耀

摘要:广西壮族传统手工技艺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是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面对新时代,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生存挑战和发展机遇的问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而教育则是关键,因此,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充分发挥中职学校政治服务意识,大力推进学校教育和乡村传统技艺传承的融合发展,通过耳濡目染的浸润、互动实践的传承,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创造乡村传统文化技艺振兴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手工技艺;传统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职学校传承乡村传统技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9B130。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其中“振兴传统工艺”是重点。广西壮锦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传统技艺,与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锦”。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战略的大力推进与实施,壮锦作为具有壮族地区显著特色的民族手工技艺品又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然而,面临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壮锦同样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处境:传承人高龄化严重、师傅有心教但却没人学、传统技艺从业者数量少且能力不足,开展传承人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站在“传承”的视角,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积极探索手工技艺教学与乡村传统技艺传承的融合发展路径,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同时,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中职学校品牌。

一、壮锦工艺的文化内涵

广西壮锦工艺起源于汉代,在明代作为贡品纳入享誉全国的名织品中,在明清时代发展到达了顶峰。乾隆《柳州府志》中记载道:“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绚丽。”壮锦是素色细纱为经,在平纹布底的基础上,利用多种颜色的丝绒编织而成。壮锦主要分为“绣锦”和“织锦”两类,相比于以细纱为经的“织锦”,“绣锦”的工艺手法更加多种多样,它在织锦或土布上面采用布贴叠绣、包绣、剪贴绣、平绣、缠丝扣绣等不同的手法,刺绣出别具特色的图案。由于壮族多喜重彩,所以壮锦主要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一幅壮锦,通常采用多种颜色搭配而成,鲜艳夺目、丰富统一。壮锦以“以少见多、淳朴丰富、素材多彩、对比鲜明”的显著特点,充分体现壮族人民粗狂、朴素、热情的性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壮锦取材于壮乡的山山水水,通过精湛的绣艺,记录了壮族漫长的历史岁月,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壮锦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民俗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不仅仅是壮族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更是寄托壮族人民情感与愿望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

二、传统壮锦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

“壮族织锦技艺”于2006年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百色市政府斥资500万打造了以展示壮族织锦技艺为主题的大型格局《壮锦》,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壮族地区民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人们了解了壮锦复杂的工艺流程,大幅度提升了壮锦在全国的知名度。然而,在多元文化思潮和智能化、机器化的发展影响下,壮锦这一手工技艺生产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壯锦技艺后继乏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既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体,也是载体。随着网络科技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让原本封闭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的繁华和现代文化,吸引大量农民手工艺人进城务工。而更多的年年轻人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或西方文化,这大大减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不愿意继续从事传统的手工艺劳动。再者,制作一幅壮锦花费时间长、成本高、效益低,导致曾经大规模流行的壮锦日渐衰落,民间从事制作的人数也日益减少。传承人员的急剧锐减、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无疑让壮锦这一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严重困境。

制作工艺濒临失传。伴随着工业化、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壮锦制作工艺中部分传统工艺被机器取代。比如染色工艺,在传统的工艺中,人们使用植物进行染色,但现在织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质、颜色的织线都是直接从加工厂购买,这一生产模式的发展使得部分壮锦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技艺创新发展不足。传统的壮锦技艺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在新时尚潮流的引领下,壮锦技艺产品由于产品种类单一、缺乏现代风格,在花纹、样式、图案、题材等方面均无重大突破,整体呈现创新程度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多元化文化消费的需求,致使壮锦技艺慢慢淡出市场。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手工技艺教学与传统技艺传承的融合路径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从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机制。”壮锦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解决壮锦文化存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觅良徒、传绝技、防断层、促创新”。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手工技艺人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宗旨是为社会发展输送各式各样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百色“一对一帮扶”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将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学校手工技艺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在打造中职学校品牌的同时,也能有效突破壮锦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融入课程体系,发展培养壮锦传承人

壮锦作为广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样式、图案、工艺、纹样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校可以将壮锦融入美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在链接美学、艺术史、创作实践等方面,通过正规教育的课程培训,激发学生对壮锦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大量的专业教学实践,发展与培养壮锦传承人。

壮锦历史融入美术专业教学。壮锦中的纺织技术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壮族人民就已经开始运用陶纺轮开始纺线织布,到了汉代时期,纺织技术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此时的织物已经具有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纹样。但由于当时的织布颜色比较单一,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壮锦。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以白緂布为主的单色锦,而方格图案的使用让壮锦变得具有一定的厚重感。随后,单色锦经历了斑布壮锦的发展过程,图案颜色从单色逐渐发展为多色、图案也越来越复杂。相关文献和考古中都详细记载了壮锦的发展历史。在艺术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梳理壮锦的发展历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壮锦的产生、织锦工艺、发展现状及与壮族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壮锦历史,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壮锦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意识到学习壮锦的意义,从而在内心自觉形成传承与发展壮锦传统手工技艺的意愿。

壮锦图案融入美术专业教学。壮锦历史悠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而诞生。壮锦图案主要包括艺术字纹、植物纹、动物纹、主题纹、几何纹等几类。在明清时期,壮锦图案是以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具有构图对称、造型凝练、生动有序等显著特点。壮锦图案在构图时,注重图象的简洁性、概括性、对称性和顺序性,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及审美价值取向。壮锦图案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被广泛的运用于广西各种建筑、景观和产品设计中,这为学生学习壮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将传统壮锦图案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壮锦的创新,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产教融合,多渠道培养传承人

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古至今,传承人与学习者之间早已经习惯了“师徒传承”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将壮锦的内容、手工技艺及经验传承与延续给下一代。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现代学徒制”政策为引领,学校以“产”为人才培养方向,以“学”为人才培养基础,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内课外融合。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依托学校文化阵地,邀请壮锦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到学校,通过开展讲座、现场教学等形式,讲解壮锦起源、壮锦特点、壮锦分类及用途,让学生了解壮锦文化,领略壮锦的艺术之美。同时,通过壮锦文创产品的制作体验,让学生体会壮锦香囊、壮锦绣球、壮锦娃娃等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作流程,从而意识到传承民族工艺的重要性,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校师生组建关于壮锦工艺创新创业团队的激情。此外,由于传统的壮锦技艺作品颜色纷繁复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少。因此,为了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学校还有意识以现有壮锦文化产品为基础,大力开展壮锦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潜能,对壮锦技艺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有学生在壮锦原先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素色织法和新的颜色渐变,制作了一些比较小型的几何图案;有的学生将壮锦融入融入了抱枕、芭比娃娃等生活物件的设计中,让壮锦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让壮锦手工技艺更好的走入校园。而壮锦文化活动的宣传效应,能增强学生对壮锦文化学习的兴趣及文化使命感,以达到他们自觉传承、创新与发展壮锦文化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广西壮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技艺,体现了我国壮族先民原始的造物思想与传统手工技艺的鲜明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要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手工技艺教学与传统技艺传承的融合,弥补传承者发展后劲不足、后继乏人等问题,从而达到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红,王倩.乡土文化的傳承: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的新使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92-97.

【2】王星闽.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讨[J].理论建设,2018, 000(005):40-44.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