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痴人之爱》的叙事策略

2020-11-18 08:56左暖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叙事策略

摘  要:谷崎润一郎是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其纤细昳丽的刻画、唯美颓靡的文风,展现了独特的官能美世界。《痴人之爱》是谷崎润一郎的长篇代表作,发表于谷崎文风转变期的交界点,该作品在叙事策略上的高超技巧展现了谷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谷崎润一郎的文学结构观。

关键词:《痴人之爱》;谷崎润一郎;日本文学;叙事策略

作者简介:左暖(1995.4-),女,河北省邯郸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2

1.前言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诞生于20世纪初,并迅速成為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日本文学的主流,显著特征是废除道德功利性,以美的享受为最高价值,通过荒诞、艺术化现实生活来寻求官能享乐。谷崎润一郎在享乐主义之上又将其发展为恶魔主义,追求诗一般怪奇恐怖、荒诞病态的人工美,将美从丑中升华,将善从恶中升华,从死亡中提炼感悟人生的真谛,可以认为其作品在艺术层面上达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最高水准。同为唯美派的永井荷风给与谷崎润一郎极高的评价,称他成功开拓了没有任何人敢涉及的艺术的一个方面。

《痴人之爱》发表于谷崎的文风转变期,是谷崎作品中西洋崇拜的巅峰。而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痴人之爱》在叙事手法与情节构造上与同时期的作品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是谷崎大正时期的集大成之作,深刻地展现了谷崎以怎样的形式将自己的文学结构观与创作相结合,以达到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统一。

2.大正期的谷崎润一郎

综合谷崎润一郎的文学成就,在其创作生涯中唯独大正时期是一个难以定义的尴尬时期,这十余年间谷崎创作了百余篇作品,却难有佳作,甚至有人称该时期为谷崎润一郎的滥作期,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谷崎的文学生涯始于191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刺青》,此后凭借这一时期的短篇杰作群一跃成为文坛的宠儿。进入大正时期,谷崎却越来越苦恼艺术与人生难能一致,创作上进入了瓶颈期。受西方虚无主义的影响,谷崎认为自己所寻求的艺术美在本土已无法寻求,思想上便呈现出一种摇摆于东西方的无从属状态,并在创作风格中以表面化的西洋崇拜表现出来,这种状态基本持续于谷崎整个大正期的创作。

因此,与一鸣惊人的明治时期,以及游刃有余的昭和时期相比,夹杂在两者之间的大正时期作品尽管数量繁多,却显得十分观念化,展现出一种过渡期的特征。但这种文学上的反复摸索并不是徒劳的,经过大量的文学实践,最终以大正末期的《痴人之爱》作为谷崎这一时期文学尝试的终点,展现出谷崎文学的独特魅力。

3.大正期的集大成之作《痴人之爱》

《痴人之爱》连载于1924至1925年,正值谷崎文风的转变期。故事以崇拜西方的男主人公河合让治的第一人称手记形式,讲述了他在咖啡厅结识与西方人相像的十五岁服务生奈绪美,决心与其同居并将其调教为了不起的现代女性,而在同居过程中奈绪美逐渐暴露其粗野本性,让治多次遭受欺骗却仍被她的肉体魅力所蛊惑,最终跪拜于奈绪美身下甘心奉献自己一切的故事。

实际上在1914年至1917年,谷崎已在多部作品中以“艺术与生活的一致”作为主题,像《痴人之爱》这种艺术家与其“作品”的人物设定在他的创作之中并不罕见。1918年后,谷崎又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创作了多部主人公以空想中的理想女性作为美的原型,并将这种理想通过寄托于现实女性之身将其艺术化,对其进行跪拜来实现美的至高追求的作品,因此奈绪美的女神形象似乎也并不新鲜。为何相似的主题却于《痴人之爱》才大获成功呢?原因在于《痴人之爱》突破了之前人物与情节设定的局限性。

谷崎大正前期作品基本是围绕着美的创造、享受和体现展开的,《饶太郎》、《金色之死》等作品均有体现。但这些作品对身为艺术家的主人公形象描述都十分极端,读者对艺术家具有怪癖的特性持有一贯的偏见,因此这种异常人物与异常事件的结合便无法获得共鸣。而在《痴人之爱》中,男主人公是一个在容貌与性格上都十分平庸的男人,这个怎样看都不具备将人生艺术化资格的人却追求童话一般的艺术生活,人物设定上的自我矛盾性就使故事自然而然地展开。

大正中期的创作,代表作有《永远的偶像》、《肉块》等,体现了谷崎想通过将幻想与实际、理想女性与现实女性的合一来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和谐一致。然而这种尝试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功,因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仅浮于表面,被崇拜的现实女性不过是主人公理想形象映射出的幻影,主人公所实现的最高价值只是假象。而《痴人之爱》结局让治看似甘心成为奈绪美的奴隶,实际却是将自己精神与肉体一分为二,在精神上他跪拜于以自己的要求而幻化出的理想形象,视超脱现实的奈绪美为女神,这个女神是他一手塑造的,他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只沉迷于奈绪美的肉体并贬斥她为一文不值的妓女,让治舍弃了自身艺术家的身份成为了一个痴人。这看似逻辑矛盾的结局正是谷崎对长期苦恼于艺术与生活难能一致的答卷,即“艺术第一,生活第二”。文学应游离于现实生活,追求超越现实的纯粹美,《痴人之爱》终于使谷崎的文学追求在艺术层面上达到了一种巧妙平衡。

《痴人之爱》是谷崎对自己过去创作的总结与清算,以对自己原有作品沿用与颠覆的形式来展现出其创作思想由绝对化转向相对化的崭新动向,可以说是谷崎大正期的集大成之作,也成为了谷崎走出创作低谷期,迎来文学成熟期的契机。

4.《痴人之爱》的欺骗性叙事

除了在主题设定上的革新,《痴人之爱》在叙事上也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小说在开头部分写道“我于此,就这世间绝无仅有的我们夫妇二人的关系,尽可能诚实坦率地、如实地记录下来。”然而与所说的“如实”相反,这是一篇言语化、构造化的虚构物语。

故事是以男主人公第一人称视角的手记记叙,是站在当下对过去事件的回顾,因此读者只能通过让治之口来获取信息,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会避免对自身不利的部分,读者便自然而然地会在情感上偏向叙述者。但这些欺骗性叙事的设定并非毫无缘由,正因为这些欺骗性的记录,我们才得以一窥让治和奈绪美关系的实质。下面将通过文中的几对典型意象,探讨小说在欺骗性叙事当中隐含的情节构造。

《痴人之爱》是谷崎将西洋崇拜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部作品。让治通过将奈绪美培养成为不逊色于西洋人的现代女性,意图将西洋人与日本人在殖民主义中二元对立的两个要素以奈绪美的身体为媒介合二为一,以达到让奈绪美及自身彻底的西洋化的目的。“西洋人”在文中具有先进、崇高的隐喻,而在文中作为与“西洋人”异质概念的“混血儿”意象,却并没有广受关注。谷崎发表于1926年的《一绺头发》中混血儿主人公对自己身世的记述,也将混血儿与低能、不良等负面含义联系起来。小说对这两个对立意象的运用十分巧妙。让治出于与西洋人相像的原因才迷恋上奈绪美,并在他的手记中反复赞扬她像“西洋人”,而与之相对,手记中他人对奈绪美评价却全是暗含贬义的“混血儿”。特别是在第十三章,让治的同事在不清楚两者关系的情况下说出“有她是电影演员的传闻,也有说她是混血儿的,快告诉我们这妞儿住哪儿,不说就不让你走”之类的讽刺,都是将“混血儿”与妓女等同起来,让治却从未听取他人评价。

此外,两人的同居住所是一栋西式住宅,也是故事情节发生的主舞台,被命名为“童话之家”。“童话”一般是表现与世隔绝的纯洁世界的意象,而从日本说话文学与传奇物语的历史脉络上看,“童话”这一意象又蒙上了一层超越现实主义的哲学色彩。“童话之家”与“世间”的隔离,也是让治主观世界与外在客观世界的隔离,体现了让治所期望与奈绪美过上童话般生活的理想与两人现实经历的对立,同时也是纯洁无辜的精神与堕落的肉体关系的对立,这些也十分巧妙的呼应了“西洋人”与“混血儿”意象的含义。

让治的意识构造和现实产生了偏差,这种龃龉是作者有意识创造的,通过个人内在经验与外在世界分离使作品产生一种远近感,读者更容易对主角遭遇产生共情。然而在奈绪美还未暴露恶女本性的第五章中,几处不经意的心理描写与对话早已透漏出让治的真实想法:“对于我来说奈绪美是妻子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人偶、是装饰品”,“你是我的宝贝,是我自己发掘自己研磨出的钻石”。让治实际上视奈绪美为自己的玩物,与奈绪美相处的动机并不是像他所描述的那样无辜,然而通过叙事结构的设置,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让治的语言陷阱中,忽略了其中隐含的欺骗性元素。

5.结语

谷崎润一郎在处女评论《评<门>》中称“比起微小的真实,具有巨大意义的谎言更有价值”,这是当时谷崎文学观的重要体现。1928年谷崎与芥川龙之介进行了关于故事情节的论争,称“我认为在文学中最有构造美的形式就是小說”,“情节的趣味,换而言之是事物的构造方式、结构的趣味和建筑式的美”。他指出没有情节设计感的小说是枯燥无趣的,在重视情节构造的谷崎的作品当中虚构成分是十分重要的要素。

这种文学价值观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一贯,在《痴人之爱》中也深有体现。不论是作品外在的叙述架构与手法、还是隐含在故事内在的主人公的认知偏差及精神与现实的二元对立,都包含着浓烈的设计感。《痴人之爱》虽然采取了第一人称手记体裁,却绝未陷入片段式的个人内容罗列,赋予原本枯燥的手记体记事丰富大胆的情节冲突,使其出色的故事化,从中不难看出作者一流的情节观,即“构造的美观”。

参考文献:

[1]谷崎潤一郎.痴人の愛[M].東京:新潮文庫,2011.

[2]中谷元宣.谷崎潤一郎「痴人の愛」論 お伽噺の家の意味をめぐって[J].國文學, 2007(91).

[3]甲田晶子.大正期の谷崎潤一郎 『痴人の愛』に至るまで[J].成城国文学,1998(14).

[4]安齋裕子.『痴人の愛』私論 語り[騙り]から浮上するもの[J].跡見学園女子大学国文学科報, 1997(25).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叙事策略
《方丈记》的“政治性因素”浅析
以悲为美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论日本文学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