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方言中句末语气助词的句法功能

2020-11-18 08:56聂敏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

摘  要:语气助词用在句末,除了表达一定的语气之外,还能使句子增加一定的附加意义。上海方言中,句末语气助词使用频率很高,甚至是交流时不可缺少的。不同的语气词,代表的语义程度不同,在交际沟通上,起着重要的表意作用。本文列举若干上海话使用中的高频句末语气助词,在对话语句中总结它的含义,比较语气程度上的差异。

关键词:上海方言;语气助词;句法功能

作者简介:聂敏(1980-),女,四川江油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2

上海方言作为七大汉语方言区中吴语的代表,与其他地域方言相比,上海话除了在音韵、声调上独树一帜以外,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是自成一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句末的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語、状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起到表示语气的作用。现在汉语的语气助词有很多,如“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吗、咯……”

一、疑问句中的语气词

普通话中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主要是“吗”“呢”。上海话中的疑问句,一般是在句末用“伐”[va55]、“呢”[n?55]、“啦”[la35]。

1.“伐”是“勿”和“啊”的合音。在上海话的是非问句中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

(1)侬晓得伐?                你知道吗?

(2)伊是学生子伐?            他是学生吗?

(3)侬明早来帮忙伐?          你明天来帮忙吗?

(4)搿道题目会的做伐?        这道题会做吗?

这里的“伐”用法和意义同普通话中的“吗”一样。不用“伐”的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也有,尽管是表达是非问,但语气上说话人带有怀疑的口吻,对对方表示些许不信任,更加类似反问的意思。

(5)侬晓得?                      你知道?

(6)伊是学生子?                  他是学生?

(1)和(5)、(2)和(6)两句相较。(1)(2)就是单纯的是非疑问,语义没有偏向,询问知不知道,是不是学生。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否”。而(5)(6)两句语气上带有怀疑惊讶,不信任,着重强调对方对这件事情确定程度的,预期得到肯定的答案。

“伐”和普通话中的“吗”的区别,在于“伐”与否定形式有冲突,通常不能附在否定句子之后,而“吗”就没有这种限制。

(7)侬下个号头勿出去白相口伐?      伊拉爷还没回来口伐?

(8)你下个月不出去玩吗?      他爸爸还没回来吗?

(7)在上海话中是说不通的,否定形式和“伐”不能同出现,而普通话中则没有这一规定,(8)中的两句话用普通话说就是可以的。

2 .选择疑问句中,句末用的语气助词则是“呢”[n?55]。

(1)今朝是侬打扫卫生呢还是小红呢?     今天是你打扫卫生还是小红呢?

(2)侬要吃鸡呢还是鸭呢?        你要吃鸡还是鸭?

3.正反问句中,句末语气助词会用“啦”[la35]。

(1)侬去勿去啦?                你去不去啦?

(2)伊想勿想结婚啦?            他想不想结婚啦?

4.在特指问句中“呢”和“啦”都可以说。

a:要等到啥辰光呢?

b:要等到啥辰光啦?          要等到什么时候?

C:伊是啥人呢?

d:伊是啥人啦?              他是谁?

这两组在语气表达上有如下区别:

(1)用“呢”字可以是自问自答,用“啦”字不可以用于自问自答。

说话人用“呢”字结尾,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因为这个问题,从而深究其原因,得出结果的意味。而用“啦”字结尾,语气就是完全的提问语气,和自身思考无关,是向他人提问,需要答案。

(2)“呢”的语气比较松缓,“啦”语气生硬不客气。

“啦”的语气很急促,心情很急切,略带不耐烦的意思。从例子d来看,你是谁啦?“啦”从它的发音[la]上就能感受到,“啦”使得整个句子的音调上扬,着意强调对主语的提问,而且短促的发音表达出了急切的心理。相比“呢”就缓和很多。

二、感叹句中的语气词“伊讲”

上海话中表现说话人对事态发生变化感到惊讶所用的语气助词是“伊讲”[i23ga?34] 。相当于是普通话里“居然怎么怎么样了”,同时带有夸张的语气。

“伊讲”首先是有实指功能。上海话中“伊”[i23]是第三人称他/她,“讲”[ga?34]是“说话”的意思,“伊讲”就表示他/她说……的意思。最简单的陈述句,陈述语气,没有内涵意。

例:伊讲搿肉12块一斤。    他说这个肉12块钱一斤。

“伊讲”从开始的实指逐渐演化句末虚词经过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事后追补语

当说话人急于向听话者报告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先直截了当的说出事件的重点,然后再把上下文中的其他因素补充上来,最后追补上消息来源是“伊讲”(是他说的)。就与英语中“Content XXX……”,He says.相同。总结为“C,伊讲”的形式。

语音形式上,C与“伊刚”中间是可以有停顿的,调形同它在句首充当主句的没有明显区别,还是[i23ga?34]。在意义上,仍然保持实指的意义,其具体人称在上下文中确定。

A: 明朝老师有事,勿上课,伊刚。   明天老师有事情,不能来上课了,他说。

B: 啊?真的假的,啥宁讲个?  啊?真的假的,是谁说的?

A: 喏,就是班长讲的呀。    喏,就是班长说的呀。

这种句子意欲表达主题就是前面C部分,那是主要信息,后面“伊讲”方面是不重要的,次要信息,“伊讲”是全句的一个修饰性成分,补充说明用。

(2)第二阶段:句末语气助词

这个阶段是实指转为虚词,句法形式上表现为“C伊刚”,语音形式上“伊讲”和“C”之间没有插入停顿,并且“伊讲”的节奏要比较快,和前面的部分连在一起,“伊讲”这里的“伊”已经美誉了明确的指称对象,仅仅说明C所代表的事态是说话人原先不知道或者没有预料到的,表惊讶、感叹、始料未及的语气。

a快点来看呀,阿三上电视了伊刚!   快点来看,阿三居然上电视了!

b今朝叁十八了伊刚!热死掉快了。   今天居然有38度!快被热死了。

语气成分“伊刚”不能用在有说话人自己参与的可控事件C 之后,需用在不可控事件后, 因为前一种事件多半是可以预见的,和“未料”语气相冲突。

A:我昨日不肯去上课伊刚。   我昨天居然不肯去上课。

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愿不愿意去上课是本人主观上的一种意愿,是说话人可以控制的事件,所以不存在惊讶的情况。

B:我前头差一眼眼滑脱一跤伊刚,吓死我嘞。

我之前居然差一点点摔了一跤,吓死我了。

“滑倒摔跤”属于突发性事件,超出了说话人的可控范围,所以这里用语气助词“伊讲”表达自己对刚才发生事情心有余悸的感叹。

上海话中有一句非常典型的话,显示出“伊讲”这个词的两个特性。

伊刚伊戆伊刚!   [i23 ga?34][i23 ga?214][i23 ga?34]

解释为:他居然说他自己傻!

前面的“伊刚”就是原本意思,实指一个主语对象,表示“某某某说”;句末的“伊刚”就是虚词,句末语气助词,表达一个惊讶的心情,居然有人自己说自己傻,真是不可思议。

三、语气词的联合使用

上海方言语气词的另一特点是多个语气词联合使用,增强语气的作用。

1.“伐”“啦”“嘎”

这三个词的混合使用在疑问句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吗”的含义,在感叹句中相当于普通话的“吧”。

A.个么好转去得伐啦嘎? 那么到底可以回去了吗?

B.你这个人有病伐啦嘎! 你这个人有病吧!

2.呀嘎,啦嘎

“啦嘎”和“呀嘎”的联合使用加强了祈使的语气,带有更强烈的命令的含义。

A.你做事快点呀嘎!    你做事快一点!

B.你怎么能这样的啦嘎!你怎么能这样呢!

上海方言丰富的语气助词给方言增添了更多的趣味,研究这种语气助词有助于明确其在语法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方言研究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乃荣.上海方言的语气助词[J].语言研究,1996,01:34-47.

[2]朱文献.句末语气助词的表达作用[J].阅读与写作,2004,04:28-29.

[3]左思民.論上海话疑问句的[a]音收尾倾向[J].中文自学指导,2008,01:40-44.

[4]石定栩.上海话疑问成分“(伐)”的语义及句法地位[J].中国语文,2007.05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