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啭”题乐府的音乐文学形态及其欣赏

2020-11-19 12:27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乐府黄莺曲调

王 晨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乐府古题序》指出:“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由诗而下十七名,尽编为乐府、乐录等题。”另外,如《鲍岭盐》《昔昔盐》《一台盐》等以“盐”为题的乐府。“啭”因其特有的曲调和唱法等特点而著名,如《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

一、“啭”之追根溯源

《康熙字典》对“啭”的解释如下:“《广韵》知恋切。并转去声。《广韵》:鸟吟。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又《广韵》:韵也。《集韵》:声转。”由此可见,“啭”为鸟鸣之意,多见于宛转动听的鸟鸣之声。许慎的《说文解字》曰:“转,运也。还,大徐作运,非还者,复也。”而段玉裁指出《说文解字》把“转”训为“运”,误,应把“转”训为“还”,其是往来、反复的意思,从而引申为唱歌宛转,在先秦文献中均有这种用法。“啭”字的鸟鸣、鸟吟之意是从“转”的宛转歌唱意演变而来的[1]。“喉啭”作为特殊的发声方式,能模仿出箫笳等乐器的声音。在南北朝时期,“转”和“啭”等都表达宛转的意思,二者可以通用。如萧纲《倡楼怨节诗》中的“片光片影皆丽,一声一啭煎心”;沈约《郊居赋》中的“驱四牡之低昂,响繁笳之清啭”。“啭”不管是形容乐器声音,还是指鸟鸣之声,其都具备了清晰的含义[2]。乐府《五更啭》的书写形式有“啭”和“转”之分,其题名中的“啭”和“转”意义相同,并在《艺文类聚》中产生了《五更啭》。与唐代的《春莺啭》《莫才人啭》相比,把南朝时期旧乐府题名中的“转”改为“啭”,这对其乐府题名给出了更清晰的含义。其次,唐诸乐中的《五更啭》与乐府《五更啭》有明显差异。第三,因唐玄宗偏爱羯鼓曲所以在唐代盛行,这说明唐代已经独立使用“啭”意,与“转”已经划分开来[3]。

二、“啭”之歌唱方法

《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等“啭”题乐府,其在上应具备区别于其他曲调,带有鲜明特点的音乐属性。尽管《春秋》已有关于“转以歌”的记录,但因汉代的“喉啭”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的蝉鸣鸟叫,“啭”更是一种发声方式,与歌乐演唱并没有什么联系。谢朓《和伏武昌等孙权故城诗》中的“舞馆识余基,歌梁想遗啭”;而《六臣注文选》中的“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余声也。”这里的“啭”指的就是歌者美妙的歌声,这也是“啭”首次和歌乐联系起来[4]。但从整体来看,谢朓诗中的“啭”是指古代遗声,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歌唱方式。后来发展到唐代,“啭”更多地应用于歌者,如韦应物《拟古诗》中的“玉颜上哀啭,绝耳非世有”,这主要是描写女子歌声动听。这里的“啭”并不是指歌声,更主要指的是歌唱方式。所以说唐代的“啭”并不是单纯的发声方式,更是指鸟儿的叫声,而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限定性唱法[5]。

“啭”作为用“喉啭”发声的演唱方法,“啭歌”与普通的唱歌不同,如李肇《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开元年间的“李八郎善歌”之事。这里的“李八郎”指的是唐代歌唱家李衮,即“及啭喉一发,乐人皆大惊”,啭喉并不是唱歌那么简单,其是通过高超的技巧和音色才能呈现的演唱[6]。李衮通过喉啭的方式演唱,搭配词曲,让听众感受到声乐之美,并不是简单的技巧,这也是“喉啭”唱法的精髓。除此之外,“转”字是“反复、往来”的意思,所以“啭”这种唱法包含了叠沓往复的方式。欧阳修在《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序中写道:“余少时尝闻一钧容老乐工筝声,与时人所弹绝异,云是前朝教坊旧声,其后不复闻”,这里所说的就是“绵蛮巧啭花间舌,呜咽交流冰下泉”。这主要是指宛转往复的筝声。另外,“啭”的唱法在唐代属于“新声”的范畴,这一直延续到宋代,在苏轼《减字木兰花·庆姬》的创作中:“响亮歌喉[7]。遏住行云翠不收。妙词佳曲。啭出新声能断续。重客多情。满劝金卮玉手擎。”“新声”需要“啭出”,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唱法。最后,“啭”和秦声也有一定关系,如《莫才人啭》中记载的“莫才人能为秦声,当时号‘莫才人啭’焉”。秦声指的是秦地的音乐,如王骥德《曲律》言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唐乐融合了众多的外来音乐元素,如宴乐十伎,李唐皇族起自陇西,秦声属于其家乡音乐,这可能是因为秦声高亢,难以适合宫廷演奏。但“啭”和秦声肯定有一定关联,秦声的高亢与“啭”的宛转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应拉长所发声音,并应用“喉啭”的演唱技巧。

三、《春莺啭》《五更转》之曲调形态及演变特点

《五更啭》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其曲辞体式独具特色,每章均以“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开头,并和题目相照应。《五更啭》创作丰富,如文人创作的《五更啭》,又如佛道曲《五更啭》等。既往研究显示:《五更啭》体式特殊,学者通常从“五更”入手梳理其连章叙事的特点,却忽略了题名中的“啭”。在乐府中,歌、谣、曲等都能当作“歌唱”,但实质上各有特点,不能雷同。《五更啭》正是指的是“往复叠沓”的意思。通过五人一人一轮的延长方式,能在复沓中自然衔接,反之,由于“啭”回环往复的唱法,因此要讲究叠嶂复沓的形式。所以,从“啭”的看法来讲,“啭”题乐府独特的演唱方式也是《五更啭》的特殊体式。所谓“啭”,大概与“啭”相同,是吟唱,如《黄莺啭》。《五更啭》,便是作者在夜里思绪万千,不能入睡,边数更边低声浅唱。正如京剧伍子胥过文昭关时,在东皋公花园中的情节一样,从“一轮明月照窗前”嘀嘀咕咕、翻来覆去直唱到“鸡鸣犬吠五更天”,因为一夜失眠,伍子胥便头白如雪,过了昭关险。

汉代乐府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大规模采集民歌的音乐机构,虽然它建立之初是为了满足宫廷享乐之用,并没有有意识地去保护民间音乐,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说却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由于乐府采集民间音乐的范围很广,几乎涉及中国各个地区;其对我国的音乐创作,演唱和演唱技术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吸收、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培养音乐人才做出了贡献,促进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啭”主要是借助“喉啭”的方式开展演唱,“喉啭”的发声与黄莺类似。黄莺叫声嘹亮,富有韵律,宛转动听。由此可见,黄莺鸣啭是人声“喉啭”追求的最高层次。所以,从题目来看,《春莺啭》描述了曲调的歌唱方式及来源,其发展相对完备。

《春莺啭》在中唐后期发生巨大改变,原来是太常梨园别教院曲目,其借助胡琴演奏,并由胡女表演。自从《春莺啭》诞生后,唐代诗人通常在咏“莺”中都会用“啭”,简言之,“莺”和“啭”相连是种定式。如苏颋《赠彭州权别驾》中的“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郑愔《咏黄莺》中的“欲啭声犹涩,将飞羽未调”;韦应物《听莺曲》中的“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的“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这种诗歌的大量使用与唐诗创作的数量有密切关系,但如果想形成诗歌用语习惯,通常要把握契机,并根据当代诗歌创作进行考察。“啭”的广泛使用是从唐代开始的,“啭”是种特殊的唱法,其在唐代确定下来,在这期间,《春莺啭》的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啭”不管是形容乐器声音,还是指鸟鸣之声,其都具备了清晰的含义。《春莺啭》《五更啭》《莫才人啭》等“啭”题乐府,其在上应具备区别于其他曲调,带有鲜明特点的音乐属性。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其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并自成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曲调变化和音乐变迁的结果。

猜你喜欢
乐府黄莺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春韵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以词为乐府:贺铸“寓声乐府”及其他
乐府—清平调之二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最初的愿望小曲
劫年
天堂是个大鸟笼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