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观念和行为品质的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
——谈司马迁《鸿门宴》的艺术手法

2020-11-19 12:27陈晓依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樊哙

陈晓依

鸿门宴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一段传奇,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就连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都花了极大的篇幅记载鸿门宴的始末,可见这一段历史在两位司马氏心中的分量。为什么他们要如此浓墨重彩地记述这段历史呢?从司马迁写作《鸿门宴》的艺术手法而言,鸿门宴之于刘邦,它体现的是刘邦的“睿智”,反衬出了项羽的“愚昧”。司马迁运用横向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人物观念和行为品质的描写,使人物的性格在这场“睿智”与“愚昧”的较量中变得更加鲜明,我们可以从宴会推行的始末来整体把握《鸿门宴》的主要情节与艺术手法。

一、无伤告密,项王急击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 年)十二月巨鹿之战,项羽打败章邯,威名大振,成为“诸侯上将军”。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 年)十月,刘邦先入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企图统治关中,派兵守函谷关。十一月,项羽引兵破关,进至咸阳附近,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与驻军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的刘邦相持。据《鸿门宴》记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刘邦这时实际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大军,项羽这时已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大军,刘项两方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刘邦的手下曹无伤认为刘邦成不了大事,心向项羽,就派人给项羽告密说刘邦在关中要准备称王了,这时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项羽的叔父项伯心系老朋友张良的安危,私至刘邦驻军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良,刘邦得知后大惊,发出三连问:“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无伤告密,急躁易怒的项羽选择立即追击刘邦;刘邦知险,心思缜密的刘邦三问张良选择亲赴解释,鲜明的对比下项羽人性的弱点跃然纸上。

二、项伯夜访,刘邦拉拢

刘邦深知寡不敌众,借机拉拢项伯,对项羽一方进行蒙骗,于翌日偕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个随从至鸿门,向项羽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我和你并肩作战抗击秦军,你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刘邦的这点能耐能先入秦,到达关中,又在关中接见了将军。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们闹矛盾。”)刘邦的这番陈词,紧紧地扣住了项羽的三个要害。

首先,叙旧。他抓住了项羽性格中最大的弱点:念旧。从项羽的各种处事行为中,不难发现项羽感性大于理性。而刘邦正是抓住了项羽的这一弱点,上来就是一番叙旧。合力抗秦时,双方是友军,秦一灭亡,双方就成了敌军。刘邦闭口不提双方的对立面,打出了一手感情牌。其次,通过降低自己来吹捧项羽,在我心中能入关灭秦的只能是你项羽,这句话一出,项羽的自尊就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最后,用挑拨的偶然性掩盖两军对峙的必然性。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冲突的必然矛盾下,刘邦避重就轻的说辞,彻底蒙蔽了本来就感性的项羽。通读《史记》就会发现,司马迁在写刘邦说话时,最常用的就是:高祖“骂曰”、汉王“骂曰”,最常用的就是“乃翁”代替“我”一字。可是刘邦对项羽居然能说出如此谦恭的话,这在刘邦一生之中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目的是为了避开这次打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也正是刘邦的精明之处。而听到这番话的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籍”,是项羽之名,项羽姓项、名籍、字羽,古人有一个习惯,在和对方说话时,称自己的名就是对对方的尊敬。这时项羽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满足,顺势供出了曹无伤并表现出了他内心深深的歉意,这也正是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之处。刘邦的“一派谎言”居然换取了项羽的“良心不安”,刘邦的老谋深算与项羽的幼稚糊涂又一次形成鲜明对比。项羽“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留刘邦坐鸿门宴,因此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这即是鸿门宴的开端。

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可以看出,至少在宴席上,项羽并没有要杀刘邦的心,但是项羽集团还有一个谋士范增,范增并不糊涂。范增做了两件事,第一,举玦。范增不断地举“玦”向项羽发信号,“玦”谐音“决”,意思是让他快点下决定。项羽这时已经觉得很愧疚了,他不可能现在杀刘邦,所以他的反应就是“默然不应”,装作看不见。范增见状于是采取了第二个行动,召集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趁进去舞剑把刘邦杀了。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出自这里。项庄请求舞剑助兴,项羽也答应了。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项庄是刺客,他的任务很明确,即刺杀刘邦;范增是指使刺客行凶的主谋;刘邦是被刺杀的对象,当然自知命悬一线,已经开始盘算逃跑计划了;张良是谋士,洞若观火,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项伯,沾边了敌人的阵地的他,这时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就顺势拔出来佩剑,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让项庄刺不了刘邦。可以说,项庄、范增、张良、刘邦、项伯五个都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羽同意舞剑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就他一人不知“意在沛公”。所以,鸿门宴其实就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的项羽喝酒的宴会。

刘邦的谋士张良,看情况危急撤出找樊哙,樊哙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武士。同时樊哙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樊哙一听这个消息,“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闯帐而入,就把项庄舞剑的计划彻底打乱了。项羽本身就刚愎自用,骄傲自负,自然不把樊哙放在眼里,于是盛气凌人地给樊哙“下马威”,但是樊哙慷慨激昂地回怼了项羽。无论是刘邦的诚恳解释还是樊哙振振有词的回怼,实际上都是一派谎言。刘邦的一派谎言,却使项羽深感愧疚,撂出曹无伤;樊哙又重复了一番谎言,项羽只说一字:“坐”,身为大将军的项羽,被武夫的话击中要害,这个“坐”字道尽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与幼稚糊涂。

四、刘邦脱身,诛杀无伤

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乘机“如厕”,立刻招樊哙出来制定三个逃走措施:使张良代为辞行与献礼;丢下车骑,独自骑马回去,让樊哙等作为防护墙;同时向张良特意交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因为他明白范增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待刘邦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行,项羽说:“沛公安在?”张良说:“刘邦不胜酒力,所以他走了,让我把礼送过来,他此刻已经回到军营中了。” 这句话一出,范增大为悲愤,拿剑碎玉,项羽却“受壁,置之坐上”。这时,刘邦逃跑计划对话项羽的“沛公安在”,可见项羽糊涂得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程度了。

刘邦回到军营,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处死曹无伤,而项羽却浑然不知自己的叔父项伯已成对方友军。鸿门宴的结局是项羽放虎归山,刘邦成功脱逃,而在鸿门宴上项羽三句糊涂无知的话与刘邦的三次询问张良、三个急中生智的逃跑措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西楚霸王项羽凭借他在反秦战争中立下了盖世奇功,是当之无愧的秦末领袖,项羽在勇气与武力上远远超出刘邦,但在谋略上却远远不如刘邦。《论语》有云:“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说到一定做到,不问是非固执己见,这也是浅薄无知的体现。那么就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作为一个军事领导者,只做马背英雄可靠吗?

《史记》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在不同的篇目里,同一个人物的形象也不是统一的。《项羽本纪》里的西楚霸王和《高祖本纪》中的落败将军就形成很大的差距,所以《鸿门宴》的这一部分也并非项羽的全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所叙述的西楚霸王一生的三个关键性的历史事件:项羽的江东起义与巨鹿之战的辉煌;项羽入关与鸿门之宴的遗恨;项王的垓下之围与自刎乌江的悲壮。通过西楚霸王一生三个主要历史事件的比对阅读,我们也许会更加清晰地明白鸿门宴的前因与后果,从而更感同身受地了解项羽入关时的底气与霸气,以及他在宴会上所暴露的刚愎自用与优柔寡断等性格的弱点。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写下“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古名句,毛泽东从项羽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也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继续。所以,在细读其中的文章时,我们更要仔细体悟其中渗透的艺术之精髓。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樊哙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谋士范增不及格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