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措施研究

2020-11-19 04:27陈开敏洪易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教精准扶贫

陈开敏 洪易

摘 要:虽然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正在不断发展,对口帮扶重要平台、有效模式、管理机制已经构建。然而,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还存在种种问题,比如,供求机制有待精准对接,长效机制、组织结构等亟待构建。因此,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需要确保: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供求精准对接,创建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明晰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组织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西部乡村;精准扶贫;支教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7B-0033-04

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以及推进西部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扶志,推进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全力阻断西部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扶智,支援西部素质教育,推进精准帮扶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扶贫的一项政治任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教育部门、民间组织等,通过大力组织支援西部素质教育的支教团队,提高了西部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教育系统、社会各界、公益支教类以及个体志愿者的“四位一体”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体系。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平台已经搭建。如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援藏援疆支教、帮扶行动、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三区”支教项目、高校网络化教育扶贫平台等。平台构建好后,还需要配备良好的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模式。目前,西部已经建有扶贫顶岗实习支教、顶岗培训、交流轮岗、“联点支教”“互联网+支教”“募师支教”等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支教模式。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扶贫项目已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如,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教师志愿支教机制和联络员机制等。

在支援西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西部支教对口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支援西部素质教育行动过程中还存在弊端,本文旨在探索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措施,以推动西部相对落后的教育事业取得精准、快速的进展。

一、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现存问题的分析

(一)支教方和受援方难以实现对口帮扶精准对接

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项目团队,为西部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拓展西部农村孩子视野、促进西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组织方和派出学校无法全面细致地了解受援学校学科、学段、专业等教育扶贫精准需求。支教方中的志愿者大部分是高校师范类的大学生,但也有大量非师范类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与中小学的学科关联性不大。这难以改善农村地区支教的精准程度。支教方和受援方未实现精准对接。

这种弊端折射出组织方、支教方、受助方三者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同的组织方选拔支教者的标准各不相同,导致有些支教者学科专业没有对接好。组织方基本上没有针对受助方的需求进行前期的调研。为了完成支教派遣的任务,组织方不会限制专业学科,只要有大学生和教师报名就上报。受援方无法提前知道支教者的专业学科背景,同时缺乏选择支教方的权利,而且他们也不好去挑三拣四,大学生、教师能够翻山越岭来到这荒僻的农村地区支教就很感激了。于是,这种支教方式的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精准扶贫的目的。

(二)监管不到位,难以实现支教对口帮扶精准效果

支教的目的在于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00年后,教育部一直在高校职院推动西部农村地区支教项目,如西部计划、实习支教工作、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心这些支教项目。所有参与支教的志愿者都会经过严格统一的选拔考试,在官方网站公布支教者名单。然而,由于支教组织繁杂多样且缺乏统筹,政策对接不精准,难免夹杂着没有专业资质的组织者,支教效果令人堪忧。而且有些组织方到高校去招募了支教队伍后没有开展支教专业培训,也没有向支教志愿者交代到受援地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等。甚至出现有的志愿者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现象,有些招募来的志愿者空有支教爱心,却缺乏专业的教师资质。受援学校也没有为志愿者安排合适的住宿,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情况令人担忧。加之有时受助学校和家长对志愿者会产生误解,加大支教难度。这种支教方式对受助学校是不负责任的。可能会扰乱西部农村地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本就脆弱的西部农村地区教育更加摇摇欲坠。由此,西部农村地区支教组织方管理制度亟待明晰化。

(三)志愿者短期支教对口帮扶难以实现精准长效

支教者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了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丰富了西部农村地区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西部农村地区贫困的代际传递。西部支教适合大学生寒暑假进行支教的特点,然而,这种短期支教项目无法让支教者与农村地区学校保持长效援助的关系。这种支教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地區优质教育资源奇缺、大班额教学、师资严重不足、教育质量普遍不高、教育资源匹配不当等深层次的问题。虽然支教志愿者短期内把城市教育中的先进观念、先进思维、先进方法带到了西部农村地区,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无法和当地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磨合,可能带来的是水土不服的教育实验的失败。而且支教团队刚刚和孩子们建立了淳朴亲切的师生情感,不久,孩子们就要和自己仰慕爱戴的支教教师分开。一批又一批支教团队的离开,会深深伤害孩子的美丽心灵,使这些孩子面对支教不稳定的状况,不得不花时间不断去适应新的支教老师。可见,志愿者短期支教难以实现精准长效的援助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工作。

二、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有效措施分析

(一)建立西部支教对口帮扶供求精准对接机制

支援西部素质教育亟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供求机制。供求机制要实现支教超前对接,多点衔接、前后对接、按需配单的精准对接。

首先,发挥教育智库功能,调研供求信息,夯实精准对接基础。教育智库通过组织方、派出方、受助方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受助方不同学段关于学科、专业等精准需求。教育智库提交需求调研报告给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提交的智库报告,获取受助方的需求,发布西部农村地区支教需求信息。

其次,借助大数据搭建支教供求平台,确保精准对接。传统粗放式收集方式,难以精准地获取到支教全面准确的信息。大数据可以收集到西部农村地区支教的基础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农村地区支教的动态信息,有助于组织方因村落不同选派对应的志愿者,运用大数据能够对西部农村地区支教整个流程精准识别,为精准支教扶贫奠定数据基础。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准派出支教团队,以实现供求精准对接。遵循“供需对接、精准选派”原则,精心向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职校选派对应的学科专业的志愿支教者,达到供需精准对接的目的。注意提高受援方的选择权,发挥受援方的主观能动性,让受援方选择校方最急需的志愿者,能够让志愿者快速精准地帮助受助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

(二)创建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支援西部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系统工程。事实证明,短期的扶贫支教行为并不能为西部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必须建立对口扶贫支教长效机制,规定支教时间至少一年。建议将短期扶贫支教与长期扶贫支教相互衔接,建立全天候扶贫支教体系。扶贫支教长效机制可以从决策机制、实施机制、考核机制上着手,确保支教项目能够为西部农村地区薄弱资源的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水平,使西部农村地区薄弱资源学校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在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支教决策机制上,建议充分尊重支教者和受助方对支教信息的知情权。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支教项目团队要通过多渠道,了解西部农村地区支教的真实情况,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支教数据库。组织方要紧密安排,精准施策,统筹派遣,分批、分层、分期扶贫支教。扶贫支教决策机制要使西部农村地区支教项目更具精准性、针对性,以满足更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中小学、职校的支教需求,从而提高西部农村地区支教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制化,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教学管理的理念创新,加大西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力度。

在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支教实施机制上,建议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方党委、政府的作用,确保西部农村地区支教项目的工作分解到位,逐一落实,建立支教各方权利责任三位体系。

在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支教考核机制上,表彰真心支教、热心扶贫、爱心助教的支教者,而对那些打着支教旗号,为了满足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形象工程、捞取政治资本的支教方要予以批评。确保我们的支教能够真正促进西部的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明晰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组织机制

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支教服务健康发展,会对西部农村地区支教组织的运作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西部农村地区支教组织既有官方组织招募的正规支教服务队伍,又有企事业单位、高校职院的支教组织派遣的西部支教团队,还有民间支教组织。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针对西部农村地区支教组织结构,出台精细筹划的宏观支教政策、支教组织结构制度与支教组织审核机制。通过教育智库,为支教组织制订支教的规划、支教的政策、支教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和建议。这种制度要确定支教组织的组织结构,确定支教组织的岗位职责、定期听取支教职能部门向其递交的工作报告。相关支教组织要制订相关的章程和明晰的制度,确定支教组织内部结构的权责,制定支教组织的发展战略,并确保落实相关的制度。

支教并不是依靠大学生满腔热情就能做到的,更需要派出方的当地政府、高校职院、受援学校和西部家庭全力合作,并且有着合法科学的支教组织结构制度保障,加上来自各行各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才能让西部农村地区支教项目能够派得出、留得住、帮得到。这种制度整合来自各方的支教资源,派出优秀老师、教学名师、骨干模范、共产党员深入到西部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支教。

因此,支援西部素质教育对口帮扶需要探索更健全、完善的支教体系,加长西部农村地区支教服务年限,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长期扎根到西部农村地区学校。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贵州省2017年度哲学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7GZYB22),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黔教科研发[2017]85号)“科学研究”建设团队计划项目,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Z2019106650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新蓉,孟雅琴,馬瑶.我国面向农村的教师援助现状及其成效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

[2]胡淑云,郑璐.凉山教育帮扶“最后一公里”的行动策略[J].中小学管理,2020,(5).

[3]韩泽春,王秋生.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  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

[4]陈大柔,谢艳.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4,(3).

[5]李晓露,吴美茹,华方园,李拴王.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及改进策略探析——以陕西省为例[J].教育评论,2014,(10).

[6]侯馨茹.支教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19,(13).

[7]陈开敏,洪易.西部高职院校教师支教社会服务的困境及对策——西部村级教学资源薄弱学校支教项目及其启示[J].职教通讯,2019,(20).

[8]张雅慧.农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1).

猜你喜欢
支教精准扶贫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