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2020-11-19 04:27韩传喜
安徽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媒介作家

韩传喜

近几年,文学与媒介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领域均有不少学者参与了相关讨论,虽然很多讨论已经非常深入,但是鉴于这一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体反思仍有巨大的话语空间。

无论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还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这些经典之语其实都是在指出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与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确实如此, 时代环境不仅会为文学表达提供生活内容和时代经验,还会影响文学的观念形态和文体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会改变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式。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依靠的是媒介。从广义上来看,一切事物都是媒介,声音是媒介, 图像也是媒介,现实中的实体是媒介,虚拟中的网络也是媒介……正所谓万物皆媒。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有不同的媒介出现,并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文学的早期阶段,文学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语表达,听众通过声音媒介感受文学的意义和美感。事实上,口语传播时代,人们尚未有明确的文学观念,所谓的文学表达, 其实只是一种出于身体需要和情绪发泄而做出的自发动作。彼时的文学传播和接受,具有很强的在场性,只有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在场,通过口口相传才能够达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在声音之外,龟甲、竹简、绢帛等具有记录和保存功能的实体事物受到了重视,成为新的文学媒介。这些媒介虽然在其上书写并不方便,更不适合容量较大的长篇作品,但毕竟丰富了媒介形态,从而使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摆脱了在场性的限制。

保罗·莱文森曾经提出过“补偿性媒介” 理论,在他看来,任何后继媒介都是补救措施, 也都是对过去的某一媒介或某一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或补偿。据此看来,印刷术的发明, 纸质媒介的出现,对于文学传播来说,也是对之前龟甲、竹简、绢帛等媒介书写和传播功能的补偿。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也是人的延伸,印刷时代,因为纸质媒介书写、印刷和传播的方便,文学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加 广阔,接受的人群更加庞大。但在印刷时代 前期,文学的传播和接受还是单向性的、阻 隔性的和滞后性的,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读者很难及时与作家进行互动交流,面对面 交流更难达成。在印刷时代后期,随着报纸、 杂志等媒介的出现,读者可以通过报刊上的 “读者来信”等栏目,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 文学见解,与同时代的作家有了一些交流和 互动。但这种交流和互动,更多的还是通过 纸质媒介实现的,并且能够参与其中的读者 还是极其少数。即便如此,因为报纸和杂志 出刊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传播范围的广阔性, 使得文学传播与接受的单向性、阻隔性和滞 后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

作为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 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文学传播的方式,重新建构了文学的传播格局,对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电子媒介时代,作家可以在广播中朗读作品,也可以在电视上讨论文学,读者通过这些电子媒介,不仅可以听到作家的声音,还可以看到作家的形象, 甚至还可以与作家在电视上面对面交流互动。借由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文学以丰富的节目形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需要强调的是, 在电子媒介时代,广播和电视作为新兴媒介, 虽然在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纸质图书、杂志和报纸等传统的旧媒介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读者对文学的接受,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图书、报纸和杂志。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横空出世,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技术的不断加持,移动智能终端的迭代更新,文学的传播主体、传播介质和传播渠道均呈现出全新的样态,文学的传播与接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境遇、媒介生态与变异参数,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媒介时代,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尼古拉斯·尼葛庞洛帝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其中既有新媒介与旧媒介的融合,也有新媒介之間的融合。其实,媒介的新与旧是相对的,任何一种媒介相对于它之前的媒介都是新媒介,而在某一个特定时代,可能会集中出现多种新媒介, 这些新媒介具有某些共同特质,它们会整体性地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当下所处的媒介融合时代便是如此。而事实上,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等这些新媒介虽然铺天盖地来势凶猛,但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这些旧媒介即便生存空间变得相对逼仄,却并未就此消亡。也就是说,新媒介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媒介,而是与旧媒介融合共生,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媒介景观。纵观整个文学传播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媒介的发展变化如此巨大,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 出现的新媒介数量如此巨大,当然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媒介对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影响如此巨大。

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经典在传播和接受中其价值在不断被重构。何谓文学经典,卡尔维诺曾给出过自己的独特观点,在他看来,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卡尔维诺道出了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意即其所蕴涵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性价值,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滋养广阔时空中的无数读者,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人们都能从中受益。这其实就是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但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经典的这种永恒价值却面临着颠覆和重构的命运。

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经典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因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迭代而全然不同以往。得益于新旧媒介的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文学经典在媒介融合时代置身于一个开放包容、互动即时的传播环境之中,从以往以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要传播介质的稳定、单向、系统化的传播,进入由新旧媒介因融合而形成的开放、互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在这种传播环境中,文学经典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为“软载体” 的多样化表征、“总结式”的简略化表征和“碎片状”的非系统化表征。这些呈现方式,契合了媒介融合时代读者的信息接收和阅读习惯。具体而言,微信、抖音、“喜马拉雅”“蜻蜓FM”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软载体”,这些载体、介质和平台,在媒介融合时代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渠道,读者可以在微信的公众号里阅读文学经典,也可以在抖音里上传文学经典阅读的短视频,还可以在“喜马拉雅” 和“蜻蜓FM”里听经典。通过这些“软载体” 的呈现介质,文学经典实现了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的数量由于传受关系的转变,传播渠道的多元,技术的发展而达海量, 大众面对冗杂信息时的选择性注意和记忆成为信息制作和传播的重要参考。因此,对文学经典进行“总结式”呈现,成为传播者偏爱的内容表达方式,读者在接收时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记忆文学经典的核心内容, 对众多经典作品有着概略了解。这种“总结式”的经典呈现方式,在微信公众号里、豆瓣的评论区里、网络书店里,已是随处可见。此外,媒介融合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很难集中时间去阅读长篇文章或整部作品, 他们更多的是在时间碎片中匆匆浏览经典的片段,为了契合大众的这种信息接受习惯, 各种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媒介平台将文学经典以片段式的方式进行呈现,文学经典的系统化的呈现很大程度上被“碎片状”的表征所取代。无论是“软载体”,还是“总结式”,抑或是“碎片状”,都受制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传播环境。一方面,这种种传播方式,的确助推了文学经典的传播,不然的话,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诸多经典作品会被其他繁多冗杂的信息所遮蔽和淹没,再也无人问津无人知晓 ;但另一方面,这种种传播方式,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经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得文学经典的文学价值被边缘化,代之以浮于表面的浅层化解读,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被淡化, 代之以碎片化和拼贴式的非系统化认知,文学经典的人性价值和启迪价值被解构和摒弃, 代之以被娱乐化倾注的戏谑式狂欢。

媒介融合时代,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迭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便是互联网时代的直接产物。有关网络文学的讨论,一直都很热烈,为其摇旗呐喊者有之,对之切齿痛恨者亦有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文学在争议中不但没有衰落甚至消亡,而是不断发展渐成规模,并逐步获得了合法性地位。网络文学的出现,对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最大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影响,是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传统和审美形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无论是古典文学的诗文正宗传统,还是近现代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现代题材规范,其根底都是精英的严肃的文学观念使然。即便是广受读者喜爱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或是新武侠小说,都很难在经典的文学史书写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借助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却横空出现了网络文学这种无论怎样用传统的文学标准都难以界定和规范的文本类型,这无疑让那些在精英文学传统中写作和阅读的人们既无比震惊又无所适从。传统的叙事学层面的“讲什么”和“如何讲”等等解读技巧, 在面对网络文学时同样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如果说网络空间是一座大山,一片深海,生存其间的网络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和表达模式,以其特有的品质和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学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进山寻宝入海探骊。第二个方面的影响,是网络文学的传播和接受逐渐从一种小众化的行为,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行为,扩展了文学传播的空间,塑造了新的文学接受的群体。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较2018年底增长2337万, 占网民整体的50.4% ;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3亿, 较2018年底增长4238万, 占手机网民的50.5%。网络文学已经从最开始网络空间中的另类事物,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常态 事物。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不再仅限于虚 拟的网络空间里,其中不少作品以纸质图书的 形式走进读者的日常生活和阅读视野,网络媒 介和纸质媒介交互作用,共同助推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网络文学亦不限于玄幻的题材偏向, 关注现实成为其新近的题材热点,这在很大程 度上意味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再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握手言和不断融合,这既是网 络文学的审美转变和价值延伸,也是传统文学 的新经验和新表达,更是媒介融合时代文学类 型规范的重建和传播生态的重构。除了网络文 学之外,博客、微博、豆瓣、社区、弹幕等各 种网络空间和媒介平台,集中涌现了多种链接 形态的超文本文学,这些新的文学文本,如网 络文学一样,均很难用传统的文体规范和审美 标准对其进行概括。而正是这些新的文体类型和文学文本,却建构了巨大的传播空间,塑造了庞大的读者群体。

作为文学的创作者,作家同样不能脱离时代环境而生存,他们的自我呈现,生动形象地透视出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镜像与传播生态。作家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自我呈现,借助技术革新作用于传播环境所带来的便利,通过新旧媒介等多种传播介质,以兼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征方式,在内外双重动力的驱使下建构符合其认知中理想化的角色形象,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实现了对其自我形象立体化、多层次且生动直观的延伸。媒介融合时代,在作家的个人呈现中,除了面对面的“去介质化”社交,还可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动态更新、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作品推介或语音分享、微博上的公开评论、抖音平台中的短视频呈现等介质化的线上社交平台,呈现与其个人形象和作品相关的信息。作家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作品链接、发表个人感悟、传播最新的创作等以进行自我呈现,这不仅会因微信朋友圈的裂变式传播等特征而扩大作家呈现内容的影响范围,而且鉴于介质化传播的强可控性等特点而使作家形象建构的倾向在朋友圈中更易达成,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难以实现的。作家个人或作家群体也可联合创设、运营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传播作家的作品、人物采访、线下或线上活动、作家创作谈等信息,于作家而言是扩大其个人和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亦是其自我呈现行为在网络空间中的另类延伸。作家还可通过微博平台传播个人就某事的公开评论或分享作品的链接等,用以呈现与自我个性、作品信息相关的内容,以此完善、丰富自我的角色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与个人和作品相关的信息的作家数量并不多,或许是由于对新兴信息传播方式的陌生感、投入成本、个人对新媒介的态度和评价、价值观等原因,成为大部分作家尤其是著名作家通过新媒介方式进行自我呈现的阻碍。

除了作家之外,作为特殊读者的批评家、文学期刊编辑对作家、作品的他者呈现亦是媒介融合时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层面。鉴于信息传播介质的增多,批评家和编辑可借以传播与作家、作品有关的信息渠道亦随之扩大。他们除了可以在报纸、文学刊物等传统媒介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博、豆瓣、抖音等新媒介平台对作家、作品进行推送,加以评点,还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参与作家作品推介会。批评家和文学编辑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他们既是文学的传播者,也是文学的接受者,他们的自我呈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导一个时代的文学价值导向和文学阅读选择,因此,他们在媒介融合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如上所述, 媒介融合时代因为媒介形态的丰富,信息数量的繁多,整个时代的文学传受关系异常复杂,这就需要批评家和文学编辑去拨云见日、去伪存真,营造一个优良的文学环境。现在的很多文学期刊的编辑身份也出现了转型, 他们不再仅是为别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工作者, 更多的还是不断撰写批评文章的文学批评家, 编辑作品和评论作品两手抓且两手都可能很硬。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拥有更多的传播权和表达权,也拥有更多的媒介和平台去参与文学活动开展文学行为,这就使得更多的人容易被冠以批评家身份,而缺少真知灼见的批评家又会误导公众阅读,使文学的传播和接受走入歧途。目视当下,各种线上线下的作家作品分享会、研讨会层出不穷、轰轰烈烈, 文学期刊、学术杂志通过纸质出版物和新媒体平台不断集中推出作家作品及其评论专辑, 批评家和文学编辑们也在不遗余力地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平台为作家作品点赞,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实体书店。在传统媒体时代,实体书店作为图书报刊的主要销售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几代人的集体精神记忆,文学作品几乎都是通过实体书店送达读者手中。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空间, 实体书店在媒介融合时代却面临着严重困境, 世界范围内的实体书店,关门倒闭者众多。与之相较,借助网络平台,网络书店则迅速崛起。网络书店有着实体书店所不具备的检索优势、推销优势和价格优势,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全新的且受欢迎程度极高的文学传播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书店从此走向消亡。很多实体书店顺应传播环境的变化,对空间进行了重构,从目标消费群的需求出发, 将参与空间、体验空间、心理空间需求作为空间重构的主要元素,以期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实现突破和成功转型。实体书店在媒介融合时代继续生存且不断突破,以重构后的空间形式再次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大众心灵放松、文化交流的精神空间以及城市的文化标志,继续发挥其文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为数众多的作家作品研讨会、作品分享会、文学经典读书会、诗歌朗诵会都会选择在实体书店里举行,还有一些实体书店更名为24小时书店,这些都是空间重构的切实行为。空间重构之后的实体书店,一定会突出重围,在媒介融合时代大有作为,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中起到重要作用。

媒介融合时代,无论是文学经典的价值重构,还是实体书店的空间重构 ;无论是作家的自我呈现,还是读者的他者呈现 ;无论是传统文学观念的顺势而变,还是新兴文学类型的应时而生,都是文学与媒介关系的生动呈现,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时代面影。

责任编辑 夏群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媒介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文学的诞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