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三角地区黄秋葵露地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2020-11-19 04:31李丹符敏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黄秋葵栽培技术

李丹 符敏

摘   要   黄秋葵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传统栽培以直播为主,易导致黄秋葵出苗不齐、缺苗,加上配套设施少,水肥管理不科学,常造成黄秋葵产量低、易早衰。广东珠三角地区黄秋葵露地栽培宜采用穴盘育苗,提高定植成活率;采用高垄银黑地膜覆盖栽培,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科学水肥管理,可有效延长黄秋葵采摘期,提高产量,适宜在拥有固定场地的规模化专业种植合作社推广应用。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黄秋葵露地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黄秋葵;栽培技术;穴盘育苗;珠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S64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5.010

黄秋葵原产于非洲,别名秋葵、羊角豆、补肾果,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黄秋葵果实富含黏性糖蛋白、维生素、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养肝健胃、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能,被欧美等国纳入21世纪最佳绿色食品名录之中[1]。近年来,黄秋葵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广泛栽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除作鲜食蔬菜外,秋葵罐头、秋葵脆片、秋葵食用胶、秋葵籽油等各类黄秋葵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广东珠三角地区地处低纬度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高温、高湿、多雨天气,不利于常规蔬菜的生长,而黄秋葵根系发达、耐热耐水性好,高温高湿的夏季反而是其生长旺季,可丰富广东夏季蔬菜供应。作为一种新型保健蔬菜,黄秋葵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日渐被消费者认可,需求量不断增大,市场前景良好。调研发现,珠三角地区的惠州、佛山、中山等地,黄秋葵种植面积较大,生产上以直播为主,但因其种子个体差异大常导致出苗不齐甚至缺苗,或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复种严重,根线虫害多发,导致黄秋葵采收期短、品质不佳,影响产量和品质。笔者认为黄秋葵规模化栽培可采取穴盘育苗、高垄银黑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栽培等措施,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黄秋葵露地高效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黄秋葵性喜温暖,根系发达,茎直立,木质化,高1~2 m,被粗毛;叶互生,掌状3~5裂,有绒毛,叶柄细长;两性花,单生于叶腋间,花瓣上部黄色,基部紫红色,常在上午8: 00—9: 00开放。按果皮颜色分,有绿色、红色两种类型;按果实横切面形状分,有五角型、八角型、圆果型三大类。不同的果型品种,食用口感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果实角数越多,其种子量、子室数也越多,对黄秋葵果实口感影响也越大。

大叶且株高的品种营养生长旺盛,晚熟,节间长,产量低,因而生产上多选用矮株型、掌状裂叶的五角种[2],如新东京5号、五福、五龙1号等,这些品种果色翠绿,纤维少,有光泽,口感好,采收期长。

2 茬口安排及育苗

珠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7~23.0 ℃。一般在2月8日以后,可根据生产条件分批次播种育苗,最晚一批苗不得迟于8月播种。黄秋葵规模化栽培宜采用穴盘育苗,与传统的直播方式相比,穴盘育苗具有成苗率高、苗齐苗壮、定植成活率高、适宜机械化移栽等优点[3],可有效解决传统直播种植中的出苗不齐、缺苗等问题,还能节省大田生产时间,让产品提早上市。

2.1 基质配制

珠三角地区的高温高湿气候要求育苗基质足够疏水透气,通过增加椰糠、珍珠岩、碳化谷壳等粗基质的含量,降低基质持水能力,便于控制基质含水量,可按照泥炭土、珍珠岩、椰糠体积比为2∶1∶2的比例配制。

2.2 浸种催芽点种

黄秋葵种子种皮厚,硬度大,采用温汤浸种消毒,可充分激活种子活力,提高黄秋葵的出芽率和整齐度,同时有效杀灭种皮表面病原菌,减少猝倒病、茎基腐病等苗期病害的发生。将黄秋葵种子分成500 g一份,装入网袋中,加入细砂揉搓5 min,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漏除细砂后将种子置于55 ℃温水中,保温搅拌15 min,自然冷却后继续浸种6~8 h,捞起沥干多余水分后用湿布包裹,置于28 ℃恒温箱中催芽36 h,有8成以上种子露白即可点种。采用72孔穴盘,装满基质后,10盘一打叠放,空盘置于最上层,轻轻按压形成播种穴,每穴点种1粒,用基质覆盖种子后搬至苗床,淋透水。

2.3 苗期管理

珠三角地区黄秋葵育苗应注意控湿,点种2 d后陆续开始拱土,拱土期间尽量不淋水,待出苗8成左右时,喷施氟菌·霜霉威1 000倍液防控猝倒病;出苗后严格控制基质含水量,防止黄秋葵幼苗徒长;待子叶平展后可施低浓度均衡型水溶肥,整个育苗期间施肥1~2次,两叶一心时出圃炼苗4~5 d,25~30 d即可成苗;壮苗标准为子叶完整、茎秆粗壮、叶色浓绿、根系浓密成坨。黄秋葵穴盘育苗见图1。

3 整地施肥

珠三角地区雨水丰富,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交通便利的地块。为解决连作障碍和根线虫为害,应深翻土地,晾晒7 d以上,667 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 500 kg、过磷酸钙40 kg、氯化钾20 kg、复防纱线(厚孢轮枝菌颗粒剂)2 kg、利根砂(1.0%阿維菌素颗粒剂)1 kg,充分耙匀后开沟起畦,畦宽1 m、高0.3 m,畦间留0.6 m宽的工作行,喷灌管出水孔朝上铺在畦面,与水肥系统支管连通后,喷湿垄面,铺上银黑地膜,黑色面朝下,银色面朝上,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持水土,银色地膜的反光性能在增强黄秋葵光合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驱虫效应。

4 定植

双行“之”字型定植,可充分利用生长空间,株距45 cm,行距60 cm,每667 m2定植2 300~2 500株。定植前叶面喷施送嫁药(亮盾1 500倍液+锐胜1 500倍液),预防苗期病虫害。选在晴天下午定植,由于幼苗根系未展开,喷灌带淋水覆盖面有限,定植后需人工浇灌定根水。

5 田间管理

5.1 苗期水肥管理

黄秋葵苗期需水量小,为促进缓苗,在保证幼苗不萎蔫的情况下尽量少浇水,一般3~5 d即可缓苗;缓苗后至初花初果期,以蹲苗为主,控制水肥施用次数,因苗期根系分布范围小,用乡喜旺苗大量元素水溶肥稀释500倍后人工追肥,每7 d一次,追肥2~3次,667 m2用量5~10 kg。

5.2 花果期水肥管理

黄秋葵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进入花果期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为保证黄秋葵花果发育的营养供应,提高产量,防止早衰,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需定期追肥,冲施乡喜壮果大量元素水溶肥,每667 m2用量为10 kg,控制终端喷灌带水肥EC浓度2.5~3.0,晴天上午9: 00左右施肥,施肥时间控制在5 min,2~3 d一次,遇阴雨天停止施肥。间隔使用忠诚五星中量元素水溶肥500倍冲施追肥,整个生育期施用3~5次,可预防和矫正钙、镁、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改善果实品质。

5.3 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因其茎秆木质化程度高,病害发生率低,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缓苗期,以茎基腐病、猝倒病为主,育苗期间通过控制基质含水量,配合叶面喷施氟菌·霜霉威1 000倍液防控苗期猝倒病,定植后用20%噻森铜悬浮剂800倍灌根预防茎基腐病。黄秋葵虫害以根线虫、蚜虫为主,可每667 m2用复防纱线2 kg+利根砂1 kg处理土壤防治根线虫;因黄秋葵花果期长,蚜虫应在低虫口密度时及时防治,尽量使用低毒的生物农药,可用0.5%苦参碱800倍液或2%阿维菌素1 0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轮换使用,喷药时应着重喷叶背。

6 适时采摘

黄秋葵属连续开花坐果型作物,定植到初收需20~30 d,从花原基形成到开花大概10 d,花谢后5~7 d即可采摘嫩果,黄秋葵花果发育过程见图2。可连续采收60~80 d,667 m2产量3 000 kg以上。果实达到商品果标准后,应及时采摘,避免影响下批花果发育,否则果实老化,纤维增多,严重影响果实口感。根据天气条件,花谢后5~7 d、果长8~10 cm时为黄秋葵最佳采摘期。采摘应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采摘时佩戴袖套和手套,防止毛刺刺伤皮肤;采用一果一叶采摘法,一手捏住黄秋葵嫩果,用小刀从上往下将嫩果连同基部叶片一同切下,摘果疏叶同步进行,节省人工。嫩果采摘后应及时冷藏,就近销售。

参考文献:

[1] 单承莺,马世宏,张卫明,等.保健蔬菜黄秋葵的应用价值与前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2):68-71.

[2] 陳株,徐碧珍,陈敏忠,等.华南黄秋葵品种介绍[J].长江蔬菜,2018(16):42-44.

[3] 符敏,梁智伟,苏章标,等.广东地区番茄穴盘育苗技术[J].中国瓜菜,2016,29(5):53-54.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黄秋葵栽培技术
绿色无公害特色蔬菜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营养食材黄秋葵
黄秋葵补肾不是传说
餐桌上的“高富帅”
海南儋州黄秋葵畅销京粤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