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想引诱你

2020-11-19 10:54刘昭
心理与健康 2020年11期
关键词:癔症小爱导师

刘昭

人格中有一类非常著名—表演型人格,也称癔症人格。它的出名在于精神分析最早的来访者是癔症患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癔症开启了精神分析之路。可有趣的是,尽管精神分析早期多为癔症患者,但这种人格类型却在整个心理障碍的门类里不算常见,甚至人们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存在,并不熟知其特点究竟是怎样的。

表演型人格的人格特点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如下:

◎ 在自己不能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 与他人交往时的特点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 情绪表达变换迅速而肤浅;

◎ 总是利用身体外表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 言语风格是印象深刻及缺乏细节的;

◎ 表现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或夸张的情绪表达;

◎ 易受暗示;

◎ 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上的更为亲密。

以上八点都属于表演型人格的显著特点,而诊断一个人是否为表演型人格也正是由此而来。

尽管做出诊断是个严谨的过程,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一些关键词尝试着去理解这种人格。比如夸张、诱惑、注意。也就是说,表演型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施展一切能力以得到他人的注意。如果这个“他人”为异性,就会更不惜代价。

可这样去理解表演型人格还是有些表面化的,正如此类特质的人给我们的印象常常很肤浅一样,我们也需要从更深的角度去体会其内心。因为只有走近他们,才能知道在夸张和过度的需求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心境。

引诱的困境

我的来访者小爱,正面临着如此的困境。她是一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艺术史。她发现自己迷恋上了自己的导师,不自觉地就想去接近他,吸引他。导师早已结婚,孩子也很大了,甚至他的年龄都接近小爱的父亲。而且,小爱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他,因为她更迷恋导师在讲台上的样子,却又不觉得他符合自己内心中理想对象的形象。

所以她困惑了。而且最近流言四起,周边的人都看出了小爱的主动,开始纷纷谣传她正在引诱导师。引诱,可不是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词。从道德层面讲它本身就带有贬义、批判和嘲讽。但小爱无从解释,因为就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确在释放魅力,极度渴望导师的注意、欣赏和肯定。而这种渴望早已超出一般的程度,让她都恨不得时时和导师在一起,看到他对自己关注的眼神。

“所以,我是喜欢他么?我都不懂自己了。”此刻的小爱在咨询室里,一脸困惑地对我说。

小爱的困惑我能理解,那是一种对自己内心冲突的茫然。她虽然能确定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情感。或者说,她的内心冲突正源于情感和冲动的博弈。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小爱也很清楚这样下去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也会给导师带来什么。

所以小爱的困惑不单单是困惑,她更期待一个答案,一个能将自己解救出来的答案。

可当我理解到这一点,我就意识到小爱的困局究竟在哪里了。尽管她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但她的冲动却仿佛独立于她而存在,并且如同一团熄不灭的火,既强大又热烈。那显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一定有着很深的根基。

于是我將这些体会反馈给了她。小爱听下来最初是愣住的,但沉思良久后,她对我说:“的确,我很早就想得到一个男性的全部注意力,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一个控制和爱并存的人

小爱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理科教授,母亲则是一个艺术气息极其浓郁的画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原本是值得羡慕的,可只有小爱自己清楚,她是怎样长大的。

首先是母亲,她在这个家里基本等同于不存在。因为她这个人特别理想化,也过度沉浸在艺术世界中不能自拔。即便结了婚、有了孩子,她也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家人身上,并且她的日常生活也更多在自己的画室里。这让这个家庭表面上看似完整,实际上却有很大的缺失。

母亲的缺失,让父亲在这个家里的位置就变得异常关键,可小爱的父亲却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安抚住自己的妻子,让她“留在”这个家,他的控制欲就变得愈加强烈。至少在小爱的印象里,她是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的,一切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都由父亲来决定。如果有不同意见,父亲就会勃然大怒,然后好几天都不理小爱,这让原本就觉得没有人会在乎自己的小爱无比害怕。

一个拼命想获得大人注意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小爱的经历就能充分地诠释这一点:一方面在她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父亲,所以她必然会依赖和在乎他。可另一方面如果这个人控制欲极强,也就意味着他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爱,而是包含了“你没有自我,你只是我的一部分”的概念。所以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你听我的,我就会对你好,我甚至会成为一个无比慈爱的父亲。可若你不听我的,你就对我毫无意义,我就将你视作无物。

所以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无比的渴望和恐惧来。她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和在意,同时也会非常害怕失去这些。而这种渴望和恐惧的级别都非同一般,因为在一个孩子的感觉里,如果既无法得到母亲,又可能失去唯一的父亲,她就没办法活下去了。

而这,就是小爱一直以来的症结所在。

这让她即便在长大成人后,只要遇到一个类似父亲的权威男性,她都会不自觉地想要去接近对方、吸引对方、不惜任何代价。因为在她的心里,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抗拒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既在早年的幻想中关乎生死,却也是她存在的唯一价值所在。

当我们谈到这里,小爱整个人都从困惑、急迫变得平静了,尽管我能看得出,在这种平静之下是带着失落和难过的。但对于一个表演型人格的人来说,能走到失落和难过却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因为这会让她从表面的“浮夸”和“失去理智的追求”平稳下来,走入情感的深处,而这将是她治愈的基础。于是我们约好继续咨询下去、探索更多,因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主宰,一个人才会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癔症小爱导师
智慧机器人
告别“兔兔”
还以为“小爱同学”是女生吗?
小米发布小爱同学3.0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诗癔症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