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菱路”:乡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新出发——以宋剑湖小学“宋读者”课外阅读探索为例

2020-11-20 02:29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丁雄鹰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1期
关键词:红菱课外阅读学校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丁雄鹰

“阅读红菱路”,是针对“乡村小学”这种学校“体质”,着眼“课外阅读”这一方向,进行的新探索、新实践。我们知道,这虽是一条艰难的路,却一定要走!

一、课程的触动来自“乡村”——无法避免的困境:课外阅读的“裂缝”

长期扎根乡村小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现在在教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没有谁比我们的内心更热切,更期盼这些乡村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但我们这些乡村小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大体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阅读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试图依靠课内狭隘的几十分钟的阅读空间,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颇有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无力感。

我们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未停止过探寻:从网上到现实,几十所优秀学校的经验之道的研判,“水土不服”是死点;从国内到国外,多个国家的阅读之法的借鉴,背景差异是冰点。何去何从?

那么,基于乡村小学课外阅读,境况究竟如何呢?其困境也有“乡村”标识。

1.课外阅读的无监测系统

基于乡村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其课外阅读处于无监测的状态。一是局限于信息技术的限制,学生85%来自外来打工子女,家庭拥有电脑率低至10%,很多学生都住在出租房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配备相应的大数据信息监测系统,以便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不具备可能性。二是85%的学生家长都是打工者,很多家长工作至晚上八九点,文化水平大都是初中毕业,因此也很难成为学生阅读的陪伴者与指导者。

2.课外阅读的无秩序组织

乡村学校因为教师资源的缺乏与专业水平的滞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也颇为欠缺。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书,怎么读,基本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一般是开学初,学校会将网上查阅的一些知名学校或名师的推荐书目,统一印制下发给每个学生,教师口头布置任务,之后便不了了之。这些阅读指导几乎让学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3.课外阅读的无质量检测

课内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繁杂的工作任务,对乡村教师而言,抱怨多于热爱,按部就班多于深入钻研。课内阅读的教学质量和阅读效率的提高还是一个急需研究和提升的长期课题,要让他们再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并进行研讨,制定一套相对完备的检测体系是很艰难的。所以学生课外阅读读得有没有效果,无从知晓。

4.课外阅读的无兴趣指标

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机械式的背诵与抄写,缺失的阅读评价,阅读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对文字敏锐度的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对阅读文本兴趣索然。完成规定的家庭作业后,要克制对“玩”的兴趣,特别是电子产品的诱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很多家长也往往为了让学生完成规定的作业,会做出一些“允诺”,也导致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笔头”作业为准绳,急于以此为获取玩乐的标准,再无心思去进行自主课外阅读。

二、课程的界定指向“旅程”——无限可能的红菱路:课外阅读的“密缝”

面对困境,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面对”与“前行”!

当溧阳的“彩虹路”风靡全国时,它的创意与寓意对教育同样有着深刻的示意。一条普通的乡间小路,从无人问津到蜂拥而至,从兴致阑珊到兴趣盎然,不仅让旅客向往之“至”,而且让旅客“乐”在其中。

乡村小学课外阅读,是否也能设计一条“溧阳彩虹路”呢?借鉴溧阳“1号公路”的理念及做法,结合学校文化与阅读品牌课程,在“借”与“鉴”之后,我们试图为乡村学生设计打造“阅读红菱路”的课外阅读专题项目。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1.这是一条“文化相承”之路——“阅读红菱路”的命名

这是一个关于“质地”的问题,要具有独属于这所乡村小学的标识。城区学校的文化大部分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较为“宏大”;而乡村小学的文化大部分来自这个乡镇的乡土气息,相对“灵气”。“课外阅读红菱路”的命名是基于学校“绿波红菱”文化。宋剑湖小学“绿波红菱”文化来源于遥观镇“绿波红菱”的自然景观,赋予的教育解读是:社会是绿波,学校就是红菱;学校是绿波,师生就是红菱;教师是绿波,学生就是红菱。作为学校的一项专题项目,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通过“阅读红菱路”,阅读百万文字书籍,汲取千年文化香气,拓宽八方知识视野,丰富一生人文底蕴,让学生成为溢彩的“红菱”。这条“红菱阅读路”与学校文化同向,所以它生长于自己学校的文化土壤里,刻上了宋剑湖小学这所乡村学校的烙印。

2.这是一条“大环小圈”之路——“阅读红菱路”的目标

“阅读红菱路”采取“大环小圈”的模式。“大环”是指学校“宋读者”课程,这个课程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架构,以营造“书香童年”为根本目标,以构建阅读文化生态为落脚点。

在这样一个“大环”系统中,“阅读红菱路”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整体中的“一环”,专门指向于“课外阅读”。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其研究方向、目的、策略、评价,形成一个“小圈”。“大环”与“小圈”彼此相连,相辅相成。

首先,这个课外阅读项目的总体目标与“宋读者”课程一致,目标同质:

一是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课程的阅读内容都属于文学、艺术范畴,有助于确立道义观、输入历史意识、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通过有效的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是课程的学科目标在于尊重和理解中国文化,吸取悠远文化的智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学习,养成阅读习惯,加强语言积累,学会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是课程也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以课程为原点,进行全角度的射线式传播,推动家庭阅读,辐射社区阅读,让阅读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遥观镇每个人的日常所需,让“阅读者”课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

其次,在“宋读者”这个大目标的指向下,“阅读红菱路”作为一个个体,作为一个阅读项目,其学科目标会更细致具体,从“阅读”与“表达”两个维度,着重提升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比较力和分析力。

学科目标 具体指标 思维能力 表现形式阅读尊重和理解中国文化,吸取悠远文化的智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学习,养成阅读习惯,加强语言积累,学会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数量阅读速度阅读方法第一层阶:概括力、想象力 背诵、复述、扩写、说书表达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第二层阶:比较力、分析力思维导图、作品分析、流派对比

3.这是一条“里应外合”之路——“阅读红菱路”的内容

“宋读者”课程前期重点着力于课内阅读,先看课内阅读图谱:

?

“阅读红菱路”的阅读设计没有“另起炉灶”,避免散乱无序,仍以朝代为序,采用了“合纵连横”的方式,形成了一张彼此相连、相互浸润、层层递进的“网”。所谓“横”,一是指在学生的一个阶段的横向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朝代的史、诗、画的“通联”;所谓“纵”,指学生在纵向学习过程中,以“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的时间为线索,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纵深学习,彼此相扣相连。阅读内容依然是史、诗、画、文,以达到由内而外、内外同修;内学外达、“得法”到“得益”;内外夹攻,异曲同妙的效果。不同的是课内阅读书目是统一的,有教师指导与推进;“阅读红菱路”的阅读书目更为灵活多样,由学生自创。

4.这是一条“内联外引”之路——“阅读红菱路”的循环

“阅读红菱路”采用“内联外引”的方式。“宋读者”课程与“课外阅读红菱路”环环相扣,圈圈相连,形成一个有效的封闭式良性循环,这是“内联”。但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自主阅读,在“内联”的基础上,我们适当进行“外引”。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课程的实践激活“自主”——无不心动的旅途:阅读策略的“裁缝”

1.两“感”同感:从“心”开始

“阅读红菱路”是一条长途跋涉的路,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并且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坚持不懈地去阅读。所以在策略设计中,这是当务之急。古人云: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运用一定的心理战术,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形成一种独特的期待和体验,才能让学生迈步前行。

(1)未来感:有起点,没终点。我们以往的阅读大同小异:推荐阅读书目,布置阅读要求,交流阅读感悟。学生对于“阅读”这个词,大概就是读书、完成作业这样的概念,从未想过起点在哪里,未来是怎样的风景。“阅读红菱路”的设计融入了一种思想: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所以这条路有统一的起点,一路上设计了五个“站点”,分别是“绿波站”“自主站”“自立站”“自强站”“红菱站”。这五站的命名也是根据学校文化而定,每完成本站的阅读任务就可以晋级到下一站。每一个“小站”都有具体的阅读任务,并不“宏大”,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有可能性。然而这条路没有“终点”,达到“红菱站”后,学生可以自行设置新的站点,拥有站点自主命名权和阅读设计权,在高段的阅读发展之外,即使进入初中、高中、大学等高一级学府,还可以继续延续新的自行设计的“阅读站”,让这一过程成为伴随一生的阅读旅途。这样一个站一个站连成的一条“大路”,既让学生看见远方的诗意人生,未来是看得见的光明和美好,迎接它,向它突进,为它努力;同时又让学生觉得阅读并不遥远和可怕,每一站都触手可及,未来也可期待,心中便有力量。既能明察眼前,又能预见未来,一旦心向往之,阅读便开始了。

(2)未知感:只知此站,不知彼站。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规定设置的五个站点,每个站点都有一个“阅读锦囊”和一份“阅读锦书”。“阅读锦囊”是本站的阅读任务,“阅读锦书”是本站的阅读奖励。不过,这两项内容都是隐秘的。只有学生到达本站时,才能打开本站的“阅读锦囊”,知道阅读任务。也只有学生完成本站的阅读任务,才能打开本站的“阅读锦书”,得知自己本站的阅读奖励。这也借鉴了打游戏通关的特点,下一站是未知的、神秘的、刺激的,内心充满好奇、想象、渴望,让阅读成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与思考。

2.两“制”共治:级级渐进

“阅读红菱路”的本质属性是“阅读”,需要学生去读万卷书,达到“熟读而精思”“书痴者文必工”的目的,促进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1)晋级制。“课外阅读红菱路”每一站的晋级都有两项指标:阅读与表达。要完成本站规定的阅读任务和表达要求,考核过关才能晋级到下一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表达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是吸纳的过程,是“生根”的过程,吸收的养分越多,“根”才能钻得更深更牢。自然而然,“根深”才能“叶茂”,表达才能更丰富、蓬勃。阅读与表达本就是语文的两大体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所以,也从阅读与表达的角度作为每一个阅读站的衡量指标。

站点 阅读 表达绿波站1.唐史2.唐诗20 首3.唐书画5 幅1.复述唐代历史故事2.背诵唐诗20 首,制作一张诗人卡片,介绍两种唐诗写作方法3.介绍一幅喜欢的书画作品自主站1.宋史2.宋词15 首3.宋书画5 幅1.列提纲复述宋代历史故事2.用“飞花令”的方式背诵宋词名句,介绍宋词两大流派特征3.介绍一位书画大家的作品、风格自立站1.元史2.元曲3.元书画10 幅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讲述元史故事2.介绍“元曲四大家”中的两位人物及其代表作和风格3.介绍一个书画流派及其特征自强站1.明史2.明小说(四大名著)3.明书画10 幅1.用方言讲述明史故事2.画出某一本著作的人物关系谱,并作介绍3.对比明书画的两个流派及特征红菱站1.清史2.清小说(四大名著)3.清书画10 幅1.以“说书”形式讲述清史故事2.对两本名著进行对比赏析3.列举清书画的主要特征及代表作…… 学生自主设定 学生自主设定

(2)导师制。课外阅读是一项基于自我学习的阅读任务,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如果忽视他们的阅读障碍,纯粹地让其自己阅读,不加以针对性的指导,那么学生阅读就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读与不读没有差别,甚至读还不如不读,所以我们配备了相应的导师制度。一级导师:当学生本人在第一站“绿波站”遇到阅读困难时,可邀请本班前一站或前几站的同学当阅读导师。二级导师:当学生本人在第二站“自主站”遇到阅读困难时,可邀请“城乡结对”学校的“阅读博士”当阅读导师。刘海粟小学是城区一所优秀的学校,与本校是“城乡结对”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借助他们学校的优秀学生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也可以扩大城乡学生之间从阅读到更多元角度的交流与学习,开阔眼界,交流共享。三、四级导师:当学生本人在第三站、第四站遇到阅读困难时,可分别邀请本校“阅读导师库”里的校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面对学生的请教,该让哪位教师来辅导呢?这在乡村学校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大部分教师是不愿意的,学校作安排教师又会排斥。现在是学生“点教”,教师总不能拒绝,所以面对各种学生各种问题的不确定性,教师必须好好地去学习、研究。这样既为学生的阅读困难提供辅助,又有力地促进本校教师阅读指导的学习与能力。

3.两“团”并行:团团护航

课外阅读,学生要达到人人自律,几乎不可能。那么就要借助家长的力量,进行监督。在面临的困境中,已经分析过家长群体的实际情况,因教育意识、实际工作、学历文化等原因,要家长监督好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几乎不可能。那么课外阅读不是浮于表面,付之东流了吗?面对乡村家庭的现状,怎样找到好的监督反馈策略呢?

(1)邻居共读团。要每个学生都能自律地认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几乎不可能,但是一定有学生是能做到自律的,将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组成“邻居共读团”,以“小”“近”为原则。这里的“邻居”概念是指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乡村学生,住得比较分散,而且有些学生平时就是步行上学,没有适合的交通工具,所以只能采用就近原则,进行组团学习。团长就由较为自律且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当,起到引领和督促的作用。团长建立一个线上QQ群,群名自定,负责约定每次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讨论、阅读交流,既可以线上的“邻居团”共读,也可以线下周末集合在某个成员家里共读。这样的小小的3~5人的团体,更有利于组织管理、相互监督、分享交流。

(2)妈妈观察团。在“邻居共读团”的基础上,加入“妈妈观察团”,就使阅读更有保障。“妈妈观察团”遴选有时间、有一定学历、爱读书,并且很乐意参与其中的家长,加入“邻居共读团”,既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同时又加固一层监督保障,同时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引导、质疑、反馈等作用。同时,家长的加入,也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4.两“群”齐促:阅读展示

(1)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自媒体平台,同样可以利用其信息传播优势为课程所用。每个班级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个班级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学生课外阅读作品,如文字类的阅读笔记、阅读推荐、阅读感受、阅读评价等,如图表类的思维导图、自绘插图等,如视频类的讲故事、说书等。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作品在公众号上推出,被成百上千的人看到或者点赞,自豪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阅读作品被展示出来,同样感到开心与自豪。那么家长与学生就会彼此鼓励、相伴前进,阅读的力量依托内心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变得更加强大。

(2)悦听视界群。2019年,宋剑湖小学基于“宋读者”课程的实施,精心打造了“宋读者·悦听视界”的视听平台,每周五晚8:00,分“家有诗书”“家有儿女”两大主题。单周“家有儿女”主讲家训家风、育儿故事,带领家长一起走进教育的理想境地!双周“家有诗书”主讲诗词名著、时令节气、绘本故事,带领家长、学生走进中国文化的深海,让家庭“腹有诗书气自华”!《武进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阅读红菱路”作为“宋读者”课程的一个支脉,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视听平台,由学生作为“主播”,分享他们的阅读故事、阅读感悟、阅读笔记等,将“阅读”用声音传递。

猜你喜欢
红菱课外阅读学校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采红菱
学校推介
红菱
红菱套养甲鱼 混搭出高效益
浅谈课外阅读的策略
红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