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

2020-11-20 09:05王艺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生核心素养

摘   要

从核心素养视角来看,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构建遭遇诸多困境,即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对学生社会文化性的关注,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不足,师生关系功利化。这就需要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构,因此,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社会文化性,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创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重建师生关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小学  课堂教学文化  师生关系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主要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与发展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从当前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未来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堂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文化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构成来看,课堂教学文化是由内部规范性、课堂创新性、教学开放性、主体能动性共同构成的结构系统。变革传统课堂,重塑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文化间的关联

核心素养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必备的素养之一,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核心素养是其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素养之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文化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教学文化中切入核心素养,有助于师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基石。因此,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文化中切入核心素养,有助于师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不只是一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行为,更是一种师生间的文化交往与互动活动。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知识是特定境域中群体文化的表征,而非价值无涉或客观中立。就学生来说,个人拥有的知识是其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前提,没有个人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学生素养的形成。从学科性来看,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其学科思想、学科知识为基础;非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其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为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素养的关键在于尊重其个人知识。就教师来说,作为鲜活的生命,教师是具有丰富情感与独特个性的人,不是传播知识的机器,其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对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和发展核心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将课堂教学理解为文化交往实践的基本意涵之一是体认教学活动中知识传递的文化特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文化交往特性,感知自身与学生的多重文化身份及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文化育人的本真[2]。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基石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文化以形成多元化课堂、构建多样性教学为着力点。也就是说,从“生本”理念出发,搭建多元化的课堂空间,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良性互动。教学不只是教师教或学生学的单一性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因此,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交往活动,既要承认教师的文化主体身份与文化工作者角色,也要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文化交往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文化主体的身份参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唤醒学生内在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立足于多个维度,如思维建模、文化传承、基本素养等,从学科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学习的价值认同。构建课堂教学文化的价值理念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引领和政策引导。从文化交往视角理解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单纯教材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代表社会主流阶层文化的文化建构者与传递者,是通过传递教学知识进行文化引领的文化工作者,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寻求课堂教学变革,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变革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文化,创建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现代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3]。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的困境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影响,课堂教学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核心素养视角来看,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在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

1.教学观念落后,课堂教学被异化为简单的知识讲授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开始,再到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状况却一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变,教学行为不变”。这种状况的存在导致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面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导,未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教学过程缺乏启发性”等问题。整体来看,在传统文化及知识观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以实体性、现成性知识为旨趣,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映射和表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对客观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体验与感受,基本整节课的时间都是教师在教。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接收系统的学习,但却存在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走神,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与创造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被异化为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多关注对学生教材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真实情感、体验、感悟等的关注[4]。

2.缺少对学生社会文化性的关注,使其成为知识接纳器

从现实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仍视教学为教教材的过程,向学生灌输教材中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发送者,学生是接收者,因此教师往往会用非常单一的方式站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现成性与准确性,忽视知识的再造性与生成性,学生所接受到的实体性知识与其自身的个人经验、生活体会及生活世界是相分离的,无法与其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感受及体悟等进行有效的联接。这种将学生异化为收纳知识的容器的课堂教学,遗忘了学生的社会性文化存在,视教学为浅层次的知识累积,不给学生开放性思考问题的机会,即使给予一定的机会,也是在教师预设线路之上的沉闷的“思考”与“探究”。这样所获得的知识不仅很难成为学生内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甚至还会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为在这种忽视学生文化性社会存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体察到教学的文化交往属性,也难以解决因师生文化差异造成的教学问题[5]。

3.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不足,难以联结教学文化和学生核心素养

作为课程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课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来看,教师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目标、组织、评价等的看法、态度及敏锐度,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而教师课程意识力,是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课程建设与发展中所起作用与所处地位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当下课程相关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对发展情况的感知能力。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是课程意识的生成者、课堂教学与课程实施的参与者、课程开发与体系构建的引领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课程整合意识与课程领导力,以此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看法及敏感程度与课堂教学质量直接相关。敏感的课程意识力,不仅可以使教师明晰自身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使命与责任,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将学生素养与课堂教学文化进行有效衔接,使多元、开放的现代课堂教学文化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服务。然而,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教师课程整合意识薄弱,课程意识力不足,无法将课堂教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有效衔接[6]。

4.师生关系功利化,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受到压制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是最关键、最基本的要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及教学效果的好坏,还直接关涉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从本质来看,师生交往实际上就是生命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从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师生交往中生命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复杂多变,师生交往中带有浓厚的功利化、工具化色彩。主要体现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重两轻”现象。即重师道轻学道,重结果轻过程。重师道,受师道尊严文化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文化非常注重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认同,认为教师的认知、观点、看法等是正确无误的,是真理的存在;轻学道,就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体验,在教师权威之下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毫无发言的权利与机会。重结果,就是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能否考出好成绩是判断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轻过程,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失衡状态,只关注对课程知识的讲授,忽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等。由此可见,在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受到压制,师生交往关注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与储存,缺乏对师生作为生命存在的关注[7]。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构建之路

经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构建中存在一些困境,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其优化路径。因此,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关注课堂教学“软”文化,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社会文化性,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创建形象、生动、有趣、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创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重建师生关系,尊重师生教学主体性地位,构建师道与学道并重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及其教,更要关注学生及其学。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高级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解决复杂情境中实际问题,并能实现自我的能力。因此,重塑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多元、开放的学习氛围,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传统教学空间中,知识被认为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的。事实上,人类学习与生存的环境是极其复杂与多变的,学生的学习不能仅限于教室之中,而是要走出校园之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在情境性的实践中习得并逐渐形成核心素养。传统刻板布局的教学空间使学生成为认真倾听教师讲授的被动者,而非进行协作、对话的主动者,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协作对话是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关注课堂教学“软”文化,重新设计中小学课堂教学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探索时间与空间,注重学习中的协作与对话,创建多元、开放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与发现的过程中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8]。

2.关注学生社会文化性,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仅具有独特性与创造性,还具有自主性与社会性。因此,教育教学强调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这就要求既要加强教师对教育改革、教育事业的价值认识,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又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使其向核心素养教育方向发展。素养蕴含在一定的知识情境之中,并不独立于情境与行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让其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与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文化,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具体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趣味话题、生活场景、背景文化等资源,创建形象、生动、有趣、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学习互动,提升课堂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突破课堂“教教材”的局限,创造属于自己的“学材”。这里的“学材”除了教材里的知识之外,还包括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及经验、体会、感受等资料,其他学科及其研究资料,以及社会文化等。该“学材”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整合在已有的经验之中,使其进行内化。学生作为社会的存在,有其独特的社会性,因此,课堂教学文化的创建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之外,还要彰显其社会文化性[9]。

3.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创建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

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将课堂教学文化与学生素养培育进行衔接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自主意识,提高课程整合能力,提升自身素养,努力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服务。从教学层面来看,课程资源不仅局限于教材、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还涉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协作对话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经验、学习策略及学习方法等资源的整合。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教师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时需要参考的依据,以此来提高资源整合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来看,首先,教师要走向课程自觉,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具体情境对课程方案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同学生、家長、同事等共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且知道自己教学行为背后所蕴含的课程宗旨。其次,教师要具备课程统整能力,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要在清晰认识各领域课程的基础上,灵活判断和整合各领域课程间的关联。最后,教师要有课程反思能力,即对课程理念、价值、内容等多方面的反思。由此,教师才有能力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并将学生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文化有效衔接,构建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文化[10]。

4.重建师生关系,尊重师生教学主体性地位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协作,既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必然选择。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师生关系复杂多变,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重申师生关系,尊重师生主体性,构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素养与情境紧密相连,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个体与情境间的互动。所以,要将课堂教学与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拓展其生活世界。现代课堂教学文化中,师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只有共同参与、相互对话、协同发展,教师才能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合作情况、交流状况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把握。以此在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前提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课堂组织形式等,并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预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一味地提升学生学生学习成绩,而在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协商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构建师道与学道并重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在落实教师主导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自主,使课堂教学更具文化性[11]。

参考文献

[1] 叶鸿,沈小碚.近四十年来我国教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9(04).

[2] 车丽娜.教学文化研究70年的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08).

[3] 贾瑜,宋乃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意蕴、价值与外在表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8(01).

[4] 邓铭,周群.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实施创客教育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32).

[5] 江萍萍,李姝.论课堂教学文化重构中学习力的生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5).

[6] 范海凤,孙宗涛.课堂教学文化 让课堂更精彩——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之一[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8).

[7] 贾瑜,宋乃庆.课堂教学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8] 陈艳红,谢斌.批判与重构: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5).

[9] 郭伟.论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课堂教学文化的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8).

[10] 王平,周文颖.课堂教学文化重建困境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05).

[11] 纪德奎,张永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蕴、困境与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作者:王艺娜(1981-),女,河南洛阳人,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师生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