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2020-11-20 05:47陈薇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2期
关键词:防范对策金融风险互联网+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借助“互联网+”迅速增长的“校园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屡见报道。高校应当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培养金融素养、共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输送合格大学生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 金融风险 防范对策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成果(SK20 19A1033)。

作者简介:陈薇,安徽省公安厅警察训练总队,研究方向: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11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達9.04亿,普及率为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9.3%。其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为21.5%,居各年龄段比例之首。[1]以“0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原生代”[2]更加适应网络环境应用。随着手机客户端的高普及率,诸如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投资理财等原先通过实体门店完成的交易活动从线下转向线上,既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诱发了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过后,全国大中小学校未能正常开学,2.8亿在校生通过“超星”“腾讯课堂”等多种线上平台进行网络学习。以高校大学生为例,该群体因学习、交友、日常生活等需要使用手机的频率会远远超过网民平均使用率,因此更容易受到各类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2019年6月,湖北省武汉市某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一起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的校园“套路贷”涉黑案,12名被告人一审被依法以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敲诈勒索罪、聚众斗殴罪、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3]根据公安机关办理案件情况,“校园贷”和“套路贷”往往交织在一起,“校园贷”被害人因无法还款需要再次借贷时,犯罪嫌疑人通过签订虚假借款协议、虚增债务、肆意认定违约、转单平账等手段,利用阴阳合同、虚假诉讼向被害人及其家属追讨欠款。由此可见,“校园贷”等侵害大学生群体的犯罪行为不仅会造成大学生自身的极端行为,还与涉黑涉恶相关,危害后果极大。本文拟通过分析“校园贷”相关违法犯罪模式及成因,提出加强大学生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一、“校园贷”违法犯罪主要模式

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园贷”,主要指逃避监管的一些互联网金融行业面向在校大学生,通过分期付款或者零首付购物等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超额消费并伴随暴力催收。犯罪嫌疑人以所谓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为由头,名为借贷实为诈骗,将犯罪“黑手”伸向大学生群体。有的通过互联网弹窗不断推送贷款广告,广告内容突出免抵押、低利息等诱导性信息,在贷款办理环节中要求大学生缴纳诸如“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等;有的串通职业培训机构、贷款公司,与大学生签订培训合同,诱导大学生贷款支付学费再行诈骗;还有的要求大学生提供特殊照片、视频等作为贷款担保,一旦大学生无法如期还款,便以公布隐私信息威胁、勒索钱财。多方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助学而是购物等消费行为,其中女生多是购买化妆品、服装、首饰、皮包等;男生多购买各种电子产品、服装或者用于游戏消费。不论是提前消费还是现金借贷,都极易使大学生陷入滚雪球般的利滚利,甚至是“套路贷”的无底洞,借款人根本无力偿还,极有可能对自身及家庭造成严重危害。[4]

二、基于大学生角度的“校园贷”犯罪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自控力不足,存在非理性消费观

高校学生前期学习生活模式较为单一,日常生活应变能力不强,经济消费上的个人管理经验几乎为零。家长管理方式在子女进入大学后也呈现出两极分化,从高考前的严管到大学后的放手,不管是日常经济支出还是学业课程监管都使大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反差。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提供。面对数千元的生活消费基金,不同个体自控力的差异会造成支出计划的变动。自律性较低的大学生往往会做出非理性消费,严重超出正常规划,导致出现资金漏洞。在原有资金难以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被此类“校园贷”所谓无条件、放款快、低利息的虚假利好诱惑,盲目自信后续能够顺利还款,逐步落入“校园贷”陷阱中。

(二)大学生群体金融风险意识缺位,辨别违法犯罪能力较弱

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仍处于学习阶段,金融及相关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对于脱离家庭生活而面临的新发问题仅依靠现有知识一般难以解决,在相关“校园贷”平台借贷时,对于利率计算、违约条款、机构资质等所知甚少,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信息以及贷款人的口头诱惑就草率签下借款合同,无法辨别合同内容隐藏的风险。面对出现的众多“校园贷”平台,甚至是涉黑涉恶的“套路贷”,大学生也难以依靠个体辨析发现问题并规避。

(三)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匮乏,相关行为法律后果认识不足

大学生一般依靠家庭获得固定生活费用,但对于支出缺乏合理规划,且多无其他收入,一旦生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欲望,通过“校园贷”平台借款后,对于还款方式的预设和还款能力的可行性预期考虑片面,对拖欠还款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也认识不足。此外,个别大学生受到蝇头小利的诱惑,轻信犯罪分子所谓掌握贷款软件程序漏洞,能够注销贷款记录的虚假信息,提供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监护人等真实信息用于网络贷款,不但经济受损,更有可能对个人征信造成一定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自身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以“诚信”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人无信不立”,讲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党的十八大提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是“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诚信是大学生与人交往、立足社会之本。高校在教书育人中也应抓住诚信教育,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也要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既要规范高校教师师德,树立诚信榜样,也要通过相关诚信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个体自律意识,培养诚实守信的高校人才,从根源上远离“校园贷”。

(二)以“法律应用”为导向,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目前,高校的法律知识学习大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主,从内容设置上看,法律基础约占三分之一;从掌握要求上看,多以条文概念作为考察标准,法律能力的应用还极为欠缺。高校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法律实用性学习。帮助大学生运用法条进行分析具体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应用能力。高校可以结合社会典型案例,帮助大学生构建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责任作为评断行为的标准之一,同时通过“校园贷”相关典型案例,提高大学生对“校园贷”违法犯罪手段的识别能力,规避“校园贷”红线。

(三)以“节俭适度”为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古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高校应当加强理性消费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校情、家情,不盲目攀比,不过度消费。“节俭适度”消费理念既继承了传统的节约理念,又关注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元素。倡导大学生节俭适度消费,就是让大学生在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更加明晰环境影响,更加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上,从个人消费能力出发,以节俭适度为原则,有效平衡可支配费用,避免由于盲目消费而陷入“校园贷”陷阱。

(四)以“风险防控”为助力,帮助大学生提升金融素养

据艾瑞咨询《2018年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超前消费意识较为普遍,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日常使用场景为切入点,大大增加了使用频率。[5]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银监会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高校可结合师资情况开设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也可聘任或邀请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网信安全等部门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展板宣传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金融风险防范案例与相关知识。高校还可以积极鼓励金融理财类学生社团建设,举办本校或者本地區模商活动,帮助大学生增强防控意识,提高大学生金融理财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素养。

(五)联结“社会、家庭、个人”,共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2017 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疏堵结合、打开正门、扎紧围栏、加强治理”的总体思路。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根据分工,从社会层面分别对症下药,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完善相关信贷消费途径,司法机关有的放矢,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在履行自身职责、关注学生个体的基础上,也应当将防控责任延伸至学生家庭,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家辅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预警行为以及个体状况,第一时间与其家庭联系沟通,帮助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结语

2020年7月,主题为“共迎网络新时代,共创产业新未来”的第十九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云端召开,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科技正在给各个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5G时代的大学生,高校要多管齐下,积极应对,既让大学生感受到万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时俱进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 89535470378587.htm.

[2] 唐·泰普斯科特.互联网原生代网络中成长的一代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与商业[M].张敬茹,王蕾,李美彤,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 扫黑除恶-咸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校园“套路贷”涉恶案开庭审理[DB/OL].湖北省人民检察院,http://www.hbjc.go v.cn/ajjj/201907/t20190709_1426575.shtml.

[4] 陈薇.“互联网+”金融风险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4):128-132.

[5] 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DB/OL].艾瑞网,http://rep ort.iresearch.cn/report/201808/3262.shtml.

猜你喜欢
防范对策金融风险互联网+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油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浅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潜在洗钱风险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