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土堡,散落乡间的璀璨明珠

2020-11-20 02:03颜全飚
福建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田建筑

颜全飚

大田县拥有大小土堡近百座,是福建土堡类建筑中,现存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种类最全的县。安良堡、芳联堡、琵琶堡、广崇堡、泰安堡等五座土堡以“大田土堡”之名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恢堡、光裕堡等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大田土堡建筑所具有的唯一性和原真性,怎么评价土堡也不为过。

封建社会时期,大田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属于“山高皇帝远”状况,匪寇多,各时期县志里均记载匪寇袭击民居、掠夺财产、放火杀人的事件。为防匪寇,早期的大田土堡由村民共同出资修建,主要注重防御功能,躲过一时匪患。大田属于闽中重要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宋代起就有朝廷官办采矿、冶炼历史,带动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出现由村落到族群,再到个人修建土堡的情况。

大田县博物馆馆长、古建筑学专家陈其忠考证,大田县清代经济繁荣时期应是在康乾盛世之后的嘉庆朝,那时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建筑土堡的风俗习惯。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堡是地位身份的象征。不同姓氏都在建筑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堡,比拼财力。二是公益性质。各姓氏到土堡里集会活动,进行沟通,促进和谐,由此繁衍出了深厚的宗族文化。三是防御性。匪乱时期,在此避难,平时也可以存储粮食等。

从大田现有资料可见,大田土堡始于宋代,元代发展,元末明初成熟,明清盛行。明代土堡数量很少,到清代中期、晚期,土堡数量繁多,类型趋向多样化,土堡构筑既强调防御功能的设置,又注重装修和装饰,形式丰富多彩,可称得上是土堡发展的鼎盛期。

清末民国初,土堡的衍生品出现,除了中大型土堡外,新出现民居与土堡相结合、土堡微型化的现象,但强势的土堡防御功能始终不变。民国末年,大田土堡的构筑完全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半封闭式的土木结构堂屋。位于太华镇张地村的“德兴堡”是目前在大田境内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晚的土堡,建于1947年,前后费时近三年,土堡刚落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立了。

大田土堡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产生的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集生产、生活、学堂等于一体的乡土建筑,包含了天文、地理、文学、民俗、宗教、易经等文化元素,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田土堡散落在乡间里,建筑形制与地理山势、河流走向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统一,其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独特精彩。古建筑专家、文博研究员李建军在其著作《福建三明土堡群》中这样精彩描述:“琵琶堡设计和构筑,将传统的风水理念、音乐理念融进土堡建设中,赋予冰冷的堡垒以文化的谐趣,体现出古人和谐万物、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法天象地的精神境界,哲学意境深长。”

李建军如是表述:“芳联堡三面环山,一边临野,清溪回绕,绿树掩映,选建者使土堡置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境地,真是煞费苦心。”

芳联堡是一处集防御、居住于一体的堡垒性建筑,是大田土堡的典范之作。芳联堡至今还有人居住,走进堡内,就如走进艺术的殿堂,梁枋、瓜柱、柁墩、斗拱、窗花,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精湛的木雕技艺,还有石雕、彩绘、壁画、诗赋对联、书法等装饰艺术也令人赞叹。

位于桃源镇东坂畲族村的安良堡系前方后圆的山坡型土堡,台基前后落差极大,高达14米,所有堂屋依山势层层叠叠修建,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无论站在堡内哪个位置和角度观赏,眼前形成的皆是一幅构图精美的图案,不得不赞叹古人的独到匠心。

土堡里的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也特别具有地方特色,如琵琶堡里专设“三圣祠”,内供“三圣尊王”,安良堡每年都举行道场活动过火山等。

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进步,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兴起,大田土堡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当地和省内外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关注,也成为电影、电视拍摄取景素材。

安良堡所在的东坂村,在省纪委的挂钩帮扶下,“美丽乡村”建设红红火火,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吸引省外甚至台湾游客到此观光休闲。安良堡成为一张响亮名片,得到了尽善尽美的保护。

济阳的凤阳堡,举办斗茶赛、武术表演、乡村晚会、花卉展等活动,在其周边的田野里种上四季瓜果。一批批的摄影家纷纷前来,摄影作品频频在全国、省、市获奖。

位于广平镇万宅村的绍恢堡,其附近是一大片古银杏群落,每每叶黄果熟,游人趋之若鹜,当地族人在堡内设农家宴,一派热闹景象。

芳联堡距城区近,游客众多,因堡内还有人居住,族人们采取适当收取门票做法,筹集土堡修缮费用。

当然,也有一些土堡因长期无人居住,管理力量不足,造成维护修缮难以到位,也难以形成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规划,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陈其忠介绍,20世纪80年代,因人为因素,对土堡的破坏比较严重,水电开发和水渠、水库等建设常挖土堡石基当作原材料;此外,家族后人私自建房,需要木料,也常拆除土堡建筑。

大田土堡比较分散,且长期无人居住、属族人共有的占大多数,因复杂的宗族关系,导致管理缺席;经历数百年历史,多数土堡自然老化,出现屋顶漏雨、木质腐烂、墙基歪散等现象。对大田的近百座土堡进行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大田土堡独特精彩,更多在于其建筑与周围山水的完美融合。近年来,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水利建设、城镇规划交织在一起,对大田土堡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陈其忠认为,这些规划需要协调,不能无序,不能各行其是,一切规划应以文物保护为先。他列举了太华镇小华村的事例。小华村在水利修建时,对广崇堡、泰安堡文物保護核心区形成了破坏,他对其进行了提醒制止,并请清华大学教授专家给予规划调整,才避免遭受损失。

虽然县里制作土堡工艺品,举办“土堡文化节”,将《大田土堡》编入中小学乡土教材,提高全县干部群众保护好、利用好大田土堡的意识,但是一些当地老百姓、族人们对土堡等古建筑保护自觉还不够,盲目拆旧建新时有发生。

陈其忠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大田县广平,山清水秀,集镇内土堡等古建筑众多,大房子内都有书院、药房,美轮美奂的彩绘讲述着岁月悠长的典故。而后,当地人随意拆除土堡,无序建新房,缺专业、缺文化自觉,加上管理漏洞,使土堡遭受破坏,令人心痛。

陈其忠还指出,一些宗祠古建筑修复时,族人们大多请德化县师傅,堆瓷构建,多元的建筑成为一律的“德化风格”,修复反而造成破坏,着实需要当地文化部门介入,加以疏导、管理。

大田土堡与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极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是先民们勤劳智慧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守护独有的土堡文化和精神家园,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这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责任编辑林 芝

猜你喜欢
大田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The Cultural Highland
听,建筑在诉说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