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0-11-20 02:02任希丽
高教学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化

任希丽

摘  要:《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结合作者给本科生开设《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经历,文章认为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存在与前后续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安排少、“两难选择”、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组建教学团队、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借助智慧教学工具解决“两难选择”问题、采用以“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等相应改革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149-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s a cor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for all majors of economics and a required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s.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o undergraduat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 example: the repeti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with previous and subsequent courses, more teaching content and less lesson schedule, "Dilemma Choice" and single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gives relevant sugges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teaching teams, designing teaching content systematically, solving the "dilemma selection" problem with the help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s, adopt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chanism,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so 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informationalization

引言

《國际经济学》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国际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1]。《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掌握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的理论,以及由此发生的经济关系中各国应该采取的政策,掌握分析国际经济现实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能力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剥离问题实质、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运用逻辑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定量化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基本素养,形成举一反三、富于批判、创新的思维模式,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教学大纲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和最终的期末考试来看,很多同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很多需要掌握的重要定理和概念都混淆,只会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其经济学含义,更谈不上扩展和应用。另一方面,作者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知识已经记不清甚至遗忘,在进行论文选题和写作时,无法追踪国际经济学术前沿和运用所学的国际经济学知识研究国际经济热点问题[2]。有些学生选题时甚至利用百度进行搜索,导致选题陈旧、集中甚至重合。本文将尝试探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尤其在当前各种智慧教学软件得以推广应用之时,《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与前后续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世界经济概论》等前后续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重叠。例如《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概论》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等部分存在重叠之处。《国际经济学》课程与《国际贸易学》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部分存在重叠内容。《国际经济学》与《国际金融学》在国际收支调整、汇率决定、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等部分存在一定重复。目前很多高校都同时设置了这四门课程,例如作者所在高校在第2学期设置了《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在第3学期设置了《国际贸易学》课程,在第4学期设置了《国际金融学》课程,在第5学期设置了《国际经济学》课程。这四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复内容太多,会带来学生的困惑和质疑,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安排少

《国际经济学》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微观)和国际金融(宏观)两部分。国际贸易部分主要是实物层面的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配置问题,主要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所得与利益分配、政策选择及其福利效应等,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动态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对外贸易政策、国际要素流动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内容。国际金融部分主要是货币层面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研究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传递机制,包括国际收支及其调整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3]。课程内容分析需要运用西方经济学均衡和最优化思想,涉及大量的数理模型,需要较多的课时安排才能系统、完整讲完。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越来越强调培养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不断压缩理论性教学的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例如作者所在地方高校《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课时由128课时缩减到了80课时。因此,内容多、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安排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三)“两难选择”问题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以传统讲授教学为主还是以互动教学为主的“两难选择”问题。

《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多且难,在理论和政策分析中涉及大量的数理模型和几何图形,例如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方法,需要借助导数和微积分同时结合弹性概念推导马歇尔-勒纳条件考察货币贬值对國际收支的影响,过程非常复杂,这导致任课教师尤其新任教师讲课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讲清楚问题上,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授课内容理论性太强,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尤其数学、经济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畏学、厌学情绪,导致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差。而互动教学,包括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点评、分组讨论、案例法、情景模拟等,则需要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受课时限制,导致大量内容无法讲授。虽然老师们一直强调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但教学手段仍然以PPT演示为主,智慧树、雨课堂、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种教学工具应用还比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其教学效用。

由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的重要地位,掌握国际经济学知识对于学生日后的学术研究或工作道路都大有裨益。因此,目前大部分老师为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择了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方法,但这很明显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

(四)考核方法单一

考核是检验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倒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掌握、深化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还是采取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即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考勤、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计算得到。事实证明这种考核机制效果不佳。例如,作者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被动点名回答问题时,也有很多学生直接放弃回答;课后作业无法避免抄袭问题;期末考试试题,作者设置的试卷结构为:基础题占55%,综合题占20%,提高题占25%,但就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稍微拓展的问题得分率就普遍较低,针对“中美贸易摩擦”这样的热点问题,也无法很好地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确实存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问题。虽然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不断强调要强化过程化考核,但由于资金、技术条件约束等问题,改革成效不明显。如何设计考核机制以发挥其倒逼学生主动自主认真学习的最大效用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很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二、信息化时代《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分析。本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扩散,而要实现知识顺利扩散,则要求老师(学生)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输出(接收)知识。因此要实现《国际经济学》教学目标,针对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提升老师输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一)组建教学团队

为解决《国际经济学》与前后续课程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可以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探讨课程内容,明确每门课程的学科定位和授课重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扩展学生的国际经济视野,其主要通过语言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经济特点、制度背景、政策特征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逻辑推导。《国际贸易学》与《国际金融学》侧重知识应用,《国际经济学》则侧重理论分析。以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例,《国际贸易学》仅点明其基本的前提假设,运用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导得出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理论的现实应用与扩展上,不用具体阐述该理论本身。而《国际经济学》则借助于数学模型和几何图形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进行数理推导,授课重点在于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推导过程,介绍清楚这个理论本身,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深入分析国际经济问题,预测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和选择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政策,有效应对来自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外部冲击。因此,在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时,教学团队可以就相关内容开展教学研讨,针对不同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避免重复问题。

(二)系统设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一是保证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 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第一节课介绍《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时,说明我们主要使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较少使用动态分析方法,需要的数学知识只是比较简单的导数、微积分等,不涉及复杂的数学知识,而几何图形法也只是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所使用的图形和分析工具之上的简单扩展,一旦掌握,比文字描述、数理推导等方法更直观、更简单。2.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克服知识障碍,在讲解新知识前,回顾一下所需要使用的宏微观知识和分析工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作者在讲解国贸理论之前,会借助“一般均衡理论”归纳总结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经济达到一般均衡需要满足消费市场均衡、生产市场均衡和市场出清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涵盖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相对价格线、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等利润线等基本分析工具,涉及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转换率、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经济概念和规律。3. 根据有利于比较、理解和应用的原则将内容整合,不必拘泥于教材,同时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特定要素模型、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系统比较长期和短期、静态和动态不同视角下国际贸易理论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可能性,学会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三)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树、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解决“两难选择”问题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树、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为解决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持。虽然这些智慧平台提供的功能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授课媒介,有机结合其优点,构建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老师需要系统设计教学方案,受课时约束,哪些内容需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哪些内容可以放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完成,哪些内容作为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统筹安排。

(四)以“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除了充分利用智慧工具提供的各种功能加强互动外,还可以同时采用以下几种互动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对于《国际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模型,教师需要利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讲授清楚。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形成开放的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能联想到已学过的知识,快速将新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如我们在讲述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可能导致“悲惨增长”现象时,可以由“谷贱伤农”这一经典现象引入。“悲惨增长”可以看作“谷贱伤农”在国家层面的扩展和应用。“悲惨增长”需要满足“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一条件,所以同时可加深对“弹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借助于大家熟悉的概念引进新概念,可幫助学生加强理解同时加深记忆。

2. 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以问题来引导、推进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动机。但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采取随机点名提问的方式有时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因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怕回答错误,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往往直接回答“不会”。为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回答问题,需要回答的问题的数量可以根据学生人数自由决定。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知道答案自己站起来回答即可,回答正确才算完成任务。对于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老师以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也可以倒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采取抽丝剥茧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在这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增强学生自信心,发现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3. 专题讨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当前学术研究前沿、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设定一系列研究主题,例如: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倡议、全球价值链重构、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稳定人民币汇率与资本市场开放问题、全球资本流动、美国减税、降息等问题,或者“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贸易摩擦对我国创新的影响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的趋势与应对研究”“中美经贸摩擦下国家金融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对外投资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与策略研究”等具体选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提供经典文献、代表性文献及案例等供学生选读和分析。

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7-8人一组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各组内部自由分配任务。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内外相关网站等查找数据、文献,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研究思路。逻辑框架要清晰,能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研究报告。在课堂上采用PPT或WORD进行报告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创新性观点给予肯定,对学生理解不足及片面之处及时给予指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此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形成主观观点,增强其观点提炼能力,提高学生对其观点的分享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情景模拟

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等部分内容都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代表两个国家,各小组内部再细分不同行业的劳动和资本要素所有者,让学生模拟不同假定条件下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利得,收入分配效应、不同贸易措施的经济和福利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不同汇率制度下外部和内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效应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加深记忆[6]。

(五)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

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树、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记录下来的数据,可以量化学生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为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智慧教学工具的大数据功能,掌握每位同学的学习数据,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

我们构建的“多元化”考核系统强化过程性评价,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具体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为:预习率占5%,考勤占5%,随堂提问占10%,2次在线小测试占5%,2次平时作业占5%,小组讨论占10%,课程论文占20%,期末考试占40%。其中,期末考试除考查基础理论知识外,应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为发挥考评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作用,在第一次课上,教师需要详细介绍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等内容,让学生带着目标任务去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作者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及教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亲身经历,针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未达到教学目标这一事实,反思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信息化时代,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树、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作者所在高校为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也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支持。尤其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时,为应对疫情,全国要求开展网络教学,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加速《国际经济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教师需要掌握至少一种智慧教学工具,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培荣,陈美玲.国际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有效实施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131-134.

[2]方霞.教育大数据助力《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3):80-83.

[3]冯颂妹.构建《国际经济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20):55-59.

[4]高新.学生反馈视角下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9(02):110-111.

[5]郭海霞.逆向教学设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20):60-64.

[6]韩喜艳,刘伟.国际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8(10):102-105.

[7]姜海丽,孙秋华,赵言诚,等.基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J].高教学刊,2019(18):86-88.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