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学旅行:优势、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0-11-23 11:31
武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学导师旅行

丁 颖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1 体育研学旅行概念界定

目前体育研学旅行的概念并未明确统一,高璐(2018)认为体育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地方特色文化有计划有组织举行的通过集体旅游、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有关体育特色的探究性学习和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校外的体育活动。[1]王玉华等(2019)认为体育类研学旅行通过体育使学生回归追求知识、发展自我的最原始途径。杜治华(2019)指出,体育研学旅行是将体育旅游和[2]教育有机融合的全新教育方式,体育与旅游相辅相成而又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教育,是集体育、旅游、教育、文化等一体的综合化教育新模式。[3]笔者认为,体育研学旅行是以体育元素为依托,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场地参观和各类实践体验,将旅行与学习有机链接,承担体育课堂教学补充作用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2 体育研学旅行发展优势

2.1 迎合市场需求,创新产业融合

虽然我国相比于国外的体育研学旅行市场起步较晚,但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对于家长而言,经济条件提高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的全面发展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体育研学活动能对学生独立品质、身体素质、团队写作能力、知识拓展等多方面综合提高,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得到各方支持。至2018年,我国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已达946亿元,并预计将以2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国内研学旅行出行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仅5%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未来3—5年,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因其参与对象为学生,潜力巨大。体育研学旅行将体育研学与旅游活动有机融合,是包含二者相关产业及配套设施为主而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这一层面,其具备体育旅游的意义,在挖掘潜在体育消费市场的同时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拉动旅游业消费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然而体育研学旅行也区别于体育旅游,体育研学的主体是学生,除了体育旅游基本分类中的参与性体育旅游和观赏性体育旅游外,更强调在研学过程中体育知识的获取和体育技能的提高,配套的专职研学导师不同于导游,需具备导游的应变能力、专业的知识储备、超强的授课能力,扩大了新型职业的市场需求,在旅游路线的开发上,由于参与主体是学生,需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规划适宜的线路,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

2.2 “体育研学+旅游”开启“体、学、游”课外新模式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其作为课外补充课程在学生中开展,旨在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的共同体。[4]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研学活动的成熟开展,我国现在体育研学活动正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完全成型。郭传杰(2018)在一次采访中指出,重视体育研学旅行是由时代和社会大背景决定的,过去的教育是用已有的人类沧桑的知识去培育适应未来社会的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已有的知识在未来可能已经过时,那么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模式必须发生转变,不仅要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坚韧力。相对于课外教育,课堂教育在培养学生以上能力方面有很大欠缺,研学旅行就是适应这样一种目标、环境来推行出的,通过体育研学活动的参与,既培养了学生见识,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能力。以2019年天津体育中心推出的奥运项目深度体验营为例,该体育研学项目以天津体育中心为主场地,在专业的场馆中,学生可以参观专业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并与运动员同吃同住,感受基地封闭管理,提高独立自理能力;在研学导师方面,选拔了近30名优秀运动员为学生提供教练教学和讲解工作,通过专业教练的讲解,全面了解击剑、射击、兵乓球、羽毛球等奥运体育项目,使学生对众多体育项目有一个初步接触认识,在组织的模拟竞赛中,将所学知识用以实践,进一步掌握体育技能。通过该项目我们不难发现,与传统旅游和课堂学习不同,体育研学旅行所提供的专业基地参观和项目参与体验都是前者所无法提供的,通过团体参与,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自主能力;通过研学导师的讲解,加强对体育项目和体育知识的了解,增长见识,感受到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游览的过程中,也起到舒缓学习压力、陶冶情操的作用。

3 体育研学旅行发展困境

3.1 体育研学旅行安全性问题引发家长及学校担忧

2016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研学旅行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把安全性做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是因为我们曾从新闻中听到太多因研学途中发生意外而导致的学生受伤事件。2014年,承载着400余研学高中生的韩国“岁月”号轮船沉没,造成三百余名学生遇难;2019年,江苏宿迁“项王故里”景区一石制灯具砸中12岁的正在进行研学旅行的学生,经医治无效身亡。尽管此类新闻正一遍遍敲打我们的安全警钟,但在实际执行中,仍不免有部分研学旅行团队因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而导致学生发生意外伤害,尤其是体育研学旅行,不免要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实操,更易出现学生的磕碰现象,致使众多家长虽知晓体育研学旅行的益处,却因担忧孩子的安全问题望而却步。同样,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学校所困扰之处,既想好好落实鼓励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又担心无法保障孩子安全性的担忧之间的矛盾难以消弭。

3.2 体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

体育研学旅行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初期,虽掀起了一阵“研学热”,但“研”的成效却并未得到家长们的充分认可,其中一个原因是众多研学组织机构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置上并不合理,导致整体效果上旅行大于研学。通过对周围参加过体育研学活动的学生家长的采访,认为参加体育研学活动收获较大的占少数,大部分反映体育研学旅行只是组织比赛,参观场地,甚者与普通旅行无异,体育研学旅行最后成了体育场地参观旅行,过于形式化,在课程研发方面缺乏科学性;在国内研学机构和国外研学机构的选择上,家长更倾向于选择课程设计更为科学成熟的国外研学机构组织的活动。此类评价也是现如今各类研学活动的“通病”。

课程设计上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使家长在课程选择上存在盲目,无法抉择时便只能选择收费高、场地名气大的“高大上”研学旅行,长期以往,假期体育研学活动的“攀比味”加重,教育性降低,活动的最终效果也大打折扣。

3.3 缺乏专业的研学导师影响体育研学旅行整体效果

研学导师又被称为研学辅导员、研学指导教师、研学实践指导师等,所有的称谓都离不开一个“导”字,可以说,研学导师是整个研学旅行中起决定作用的一员。“导”意为指导、引导、启发之意,所谓名师出高徒,研学导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团体的研学效果。《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规定,研学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在带队老师、辅导员等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提供研学旅行教育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给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备专业的研学导师却困难重重,其中体育研学导师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由于体育研学旅行的起步较晚,行业内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研学导师资格认证不规范,使一些企业为了赶上这趟新兴事物的“顺风车”,在没有具备相应从业人员的条件下就匆匆上阵,从现有体育研学导师队伍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为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导游、拓展教练、退伍军人、基地培训教练等,引发的问题是研学旅行效果不佳,要么只侧重“学”,具备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结合,偏重教化;要么只侧重“游”,实践理论充足却在专业指导上十分匮乏,偏重玩乐。无论偏向哪种形式都不利于体育研学旅行最终效果的实现,“游”与“学”二者缺一不可,这就对研学导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5]

3.4 相关部门政策制定及落实不到位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关政策,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落实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政策制定不够细化,使政策执行存在偏差。使个别机构打着团队具有专业研学导师指导的幌子吸引学生群体参与等政策制定及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4 对策建议

4.1 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安全保障机制

在体育研学旅行开始之前,应首先定期对导师队伍进行集中安全培训,使之能持续接收最前沿的安全保障信息,并由导师队伍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普及课,对沿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以及基本自救知识进行讲解;为将要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购买旅行责任险和意外险;最后每个研学队伍都应配备专业的安保、医疗人员和志愿者,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研学旅行开始后,导师团队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活动动态,当学生间发生争执时应及时制止并耐心劝导;关注学生的日常起居,从所食到所穿做到事无巨细;带领学生熟悉逃生路线,进一步讲解安全需知等。研学归程后,研学导师应第一时间获取学生的反馈,确保学生安全到家且学有所得。事后补救则是指若意外发生,导师应第一时间联系随队医疗人员和相关救援部门,把握黄金救助时间及时联系学生的紧急联系人,总结经验教训并在事故发生后承担相应责任赔偿。

4.2 建立目标、课程、队伍、反馈“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体育研学旅行作为校园课程的补充,归根到底属于一款教育性产品,理应建立起战略、目标、课程、队伍、反馈“四位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如何定目标?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之前,主导者应针对本次研学活动的学生群体所处学习阶段和学生自身特点,针对性的设计实践目标和理论学习目标,实践目标如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在理论学习上应对体育专项技能的学习程度作出明确规定;怎么设置课程?体育研学旅行课程的设置应以目标为导向,在内容的规划上不应简单的传授书本知识,教授专项技巧,而是根据基地和学生自身特点,结合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设计独具特色和科学性的课程体系,[6]将体育研学旅行中的“学”和“旅”结合,将自然与理论结合;体育研学旅行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以研学导师为首、医疗、交通、志愿者等组成的工作人员;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参与者。还应加入家长、校方,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总结分析,从反馈和定期回访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

4.3 创建研学导师培训机制

研学导师是影响研学旅行效果的重要一员,因此要重视研学导师的培训机制。研学导师的培养需依托专业的体育培训机构、教育部门或相关协会,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就体育研学导师而言,应具备一定的体育、旅游服务、教育技能,可以由具有专业师资力量的体育教育机构带头,与旅游行业机构合作,从教师培训课程中加入旅游服务的相关知识,并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凭证上岗;每个机构需根据区域特点创建专业的课程研发小组,研学导师应参与其中。

4.4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推动

体育研学旅行发展的动力本源除了市场的需求还包括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推动。在体育研学导师的培养及课程开发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助推其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育研学活动给予补助,促进贫困地区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完善监督机制,对存在浑水摸鱼现象的机构给予整治等。

猜你喜欢
研学导师旅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V eraW an g
导师榜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