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利弊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思考

2020-11-23 12:16马国超王景波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疫情课程课堂

文/马国超 王景波

2019年底,武汉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随后蔓延至全国。为有效减少人员聚集,保障师生安全,春节假期期间教育部要求各省市学校推迟春季开学时间,要求学校在疫情有效控制前学生不得返校。为减少因疫情防控推迟开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指导方针,各大中小学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积极推进网络在线教学[1]。全国所有学生集中通过在线方式上课。

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面临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目前,减少人口流动仍是控制疫情的关键。但全国在校大学生超过4000万,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武汉市又是全球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如果各高校开学,势必会出现大面积的人口流动,包括1000多万学生的跨省流动和3000多万的省内流动。青年学生身强力壮、抵抗力较强,即使受感染,潜伏期也远长于一般人。因此,高校开学将是人员流动范围最广、聚集程度最高、潜在危险性最大,对社会影响最强烈的活动,开学的滞后势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开展线上教学势在必行。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运行,“停课不停学”与“正式课堂教学”之间终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特殊形势之下,在线教学迅速从教育授课方式的“配角”成长为绝对的“主角”,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把在线教学推到了“快车道”,这使各级应急授课暴露出很多问题[2],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高等院校在线教学授课方式的优势

在线教学已不是新鲜事物,从兴起到现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目前,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庞大的教育市场规模,无疑是在线教学未来趋势的最好诠释[3]。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社会事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线教学在此次疫情期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体现了其特殊的优势[4]。

(一)借助在线课程网络平台,快速实现学生签到和课堂测试

为提高教学质量,课堂考勤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务部门甚至将授课教师对学生考勤视为规定,出勤率也是学生平时成绩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5]。但在实际操作中,课堂点名签到往往占用较多课堂教学时间,这也是长期存在于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矛盾点。在线平台能够非常容易地解决这一难题,其自带的签到功能高效而又不失准确度,通过定位、手势、二维码及定时签到方式,能够防止学生代签、补签等蒙混过关现象。另外,在线平台中的测验功能也较为便捷,尤其是对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客观题型,平台能够快速实现成绩评判、分数汇总,并能够统计正确率及错误倾向比重。

(二)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进程

信息化在教学中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从教育部到各高校甚至教学院系,每年都会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等不同形式资助和鼓励一线教师改变课堂授课方式,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进程。而限于授课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式认知重视程度,不愿在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投入太多精力[6]。因此,各学科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进度相对缓慢。而此次疫情大环境下线上授课要求,使在线教学成为了唯一可选择的授课方式。从教学管理部门到任课教师甚至到学生,只能全身心投入到在线课程的教与学中。借此契机,课程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大量素材,尤其是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录制的音频、视频资料,在此次在线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积累。同时,锻炼了教师在直播过程中的镜头感以及对现场的调控能力,为以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积累经验。同时,经过此次突发事件的历练,硬件设施和网络基础条件将得以完善,在线教育平台也势必经历一场同质化的良性竞争。

(三)回看功能能够节约师生精力

在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平台将相关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上传,主要包括提前录制的授课内容;或将在线授课时讲解的内容运用录屏软件或摄像设备进行现场录制,课后按知识点进行分割剪辑;或对重点内容以及学生反馈较难理解的难点内容专门进行讲解录制。课堂授课是一次性的讲解,如果出现讲解不到位甚至错误,可进行随时的调整和纠正。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完全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进行讲解,对讲解思路和表达方式要求会更加严格,每一个完成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和多次录制剪辑的结果,是授课教师能力范围内相对完美的讲解。这些音频视频文件一旦上传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反复播放,对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课堂上未跟上教师授课思路或难度较大、超出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知识点,这种回放或反复回放的方式非常有效。在实现一定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投入,提升教学效率。

二、高等院校在线授课存在的问题

在线教学方式与正式课堂有所差异,这种“天高教师远”的授课方式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现场感不够

授课的过程相当于一场艺术创作,现场氛围、学生配合程度、教师临场状态等因素对最终的课堂效果营造存在很大影响,即兴成分比重较大。传统线下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近距离肢体语言交流,展现授课中“情感”,体现教育本身应该具备的温度[7]。而线上授课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的一举一动很难反馈到教师眼里,有经验的教师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读取大量信息,学生的反应速度、肢体动作和眼神等细节中都能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状态,都可以从眼神等细节中体现。由于这些反馈信息不及时,教师很难去把握教学进程,盲讲和按部就班等机械式的教学在所难免,师生前面的屏幕成了阻挡彼此交流的高墙。

(二)学习环境干扰因素较多

学生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家庭创造的学习环境与在学校无法相比。

第一,生活不规律,课前准备不足。学生在家无法以严格的纪律要求自己,生活和作息质量严重下降。极少同学能够做到按时作息、坚持锻炼和规律饮食。表面上课堂出勤率与在校时并无太大差别,但真实情况可能是学生在签到前才刚刚睡醒,没有洗漱、没吃早饭甚至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毫无学习状态可言。

第二,干扰因素较多。家庭不能够提供专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家人的一些行为,如家长做饭、做家务、看电视娱乐、聊天交流,对学生的关心都会影响学习效率。更有甚者,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在线课堂学习,更会对学生造成干扰,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电脑、手机、iPad等成了必备学习工具,而这些电子产品本身对青年学生有天然的诱惑力,游戏、视频、聊天等娱乐功能会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无法自拔,根本无心将精力放在相对乏味的声音和图像传达的知识讲解。很容易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学一会儿玩一会儿,毫无学习效果。

(三)无法满足实验性较强课程的教学需求

相比理论教学,实验环节专业化相对较强,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学校专业实验室才能完成。尤其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型软件、实验条件和精度要求比较高的仪器、运行速度和占用空间较大的计算机等等,这些条件都是学生在家中无法满足的[8]。另外,实验环节大多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分工与合作必不可缺。这种小组配合需要面对面的讨论,而线上交流远远不够,最终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战或放手“抱大腿”的现象,不能完全实现实验环节的教学目标。同样情形,类似实验环节的一些实践课程也无法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正常授课。

(四)教师工作量剧增

每个在线平台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即使再普通再容易上手的软件,要想熟练掌握达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的程度,都得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据了解,熟悉一个平台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且存在三到四天的极度迷茫期。一般来说,正常完成在线教学需要几种在线软件和直播平台的配合。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将文档、音频、视频综合运用,大约进行两周左右的学习实践才基本达标,而在随后的实际授课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强化才得以熟练操控。另外,为上好一节课,除了正常的制作课件、熟悉知识点等基本备课内容外,还要进行资料的归类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提前录制和剪辑,且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反复几遍才能够完成,工作量起码是正常教学的五倍以上。

(五)硬件条件支持力度不够

受疫情影响,原本作为辅助教学的在线平台成为教学主力军,开课期间在线人数暴增,用户群使网络平台超负荷运行,上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和“死机”,一些平台服务器甚至还出现“宕机”,尤其是白天上课高峰期,平台作用基本失效。不用说直播,连最基本的签到功能难以实现;在备课端,授课教师无法上传资料已成为常态,影响整个课堂的连续性和正常教学效果。社交平台的直播软件,如抖音、b站、QQ等在同等负荷下可以顺畅运行,这不得不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人员的思考。为实现顺畅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借助社交平台进行授课,由此带来的平台“精彩”内容对学生注意力和精力的吸引,又成了影响教学的新问题。

三、改善路径

通过实践运行和调研发现,线上教学是目前情形下权宜之计。加强在线教学中对学生的监督和积极性的调动,是提升该种教学方式的重要路径。

(一)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软件后台数据服务在线教学

超星学习通、钉钉、智慧通以及雨课堂等平台可以对学生浏览量、课程访问时长等进行统计。这样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整授课进程,同时也可督促浏览较少同学,有重点进行提问或辅导,以督促其跟上授课进程。

(二)将知识碎片化,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注意力

在线教学授课过程中,学生一般在课程刚开始前20分钟左右最为专注,之后自制力较差,开始出现走神、被外界因素诱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平台中可回放的功能成为其不认真听讲的借口。因此,最好将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碎片化,每20分钟左右为一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通过签到、测验、讨论、抢答或课间休息等方式进行调整。

(三)在授课中要体现制度优势及抗疫精神

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要素融入课程教学,加强线上课程思政,实现特殊教学环境下的教书育人初心和使命。同时,教师要根据疫情变化和防控实际,准确把握毕业生求职思想动态,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赋予线上课程价值引领重任,提高线上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办学实力,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科技服务等诸多方面加强管理,为产业集群集聚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此外,应结合“校企、校产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优化高校专业学科结构,为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四、结语

单一的线上教学方式呈现效果远不如课堂教学,单一的线上教学只能作为当前情形下的应急处置,绝不能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式大力推行。当然,科技因素在其中提效作用也非常明显,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必要所在。任何一种单一形式的长期存在,都会使其优势和劣势显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建议教育主导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技术支持等方式,构建在线教育政、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环境。教育、科研机构以及研发企业应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开发系统完善平台;而高等学校通过重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流程等方式,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猜你喜欢
疫情课程课堂
战疫情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