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融合出版编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11-23 23:39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周檬
办公室业务 2020年21期
关键词:融合内容企业

文/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 周檬

在当今大时代环境背景之下,各行业都面临着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出版行业亦是如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各个行业之间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内容传播已经不再是出版企业的独有阵地,互联网企业、智能硬件制造企业“出圈”“突破次元壁”成为常态,纷纷进入内容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出版企业必须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不断升级、转型和融合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发展是国家发展、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产业的升级、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因此,出版企业想在融合出版时代继续发展,必须加强融合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

一、当今社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下,出版行业也面临着“互联网+”的新命题,出版企业作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力军的地位,在互联网普及、UGC大量涌现的新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挑战一并到来的则是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但想要抓住机遇,行业内部必须进行不断深化地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拥抱互联网,进行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转型和升级。

正是因为“互联网+”新常态的发展,出版行业不能再固守以传统媒介为桥梁的内容生产,满足于通过传统的渠道与平台实现内容的分发,以及采取类似传统作坊的方式进行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在日后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融合出版使得出版行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之间、出版行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边界越发模糊,联系越发紧密。

二、当今社会环境之下融合出版的概念

融合出版是指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

(一)重新理解技术。纵观历史,出版行业既承载着人类文明积累与传承的重要责任,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比如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不断成长、发展。融合出版实际是技术革新带给出版业的又一次发展机会,是出版内容范畴、生产方式、传播途径的扩大和延伸,可以大大提升传统出版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从而延伸整个出版产业链。

技术的发展,首先拓展了出版内容的边界和生产方式,20世纪90年代,出版领域通过智能排版等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加工工艺的数字化,在中文印刷领域占据千年主流之久的活版印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同期,多媒体技术,将出版内容形态从图文拓展至声像,而近年来VR、AR、MR等技术则更是不断拓展出版内容的边界。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出版内容的传播方式,从单向、延时的传播,升级为双向交互、即时的传播。如今,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内容分发渠道与平台及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也促使出版业向全流程、全产业链的融合升级发展。

(二)融合出版的特点。新时代背景之下,读者的消费习惯对于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出版行业和出版企业来说,服务读者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融合出版的兴起,正是因为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令大部分读者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融合出版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出版内容的融合、技术的融合与渠道的融合。

第一,出版内容的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出版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出版产业以内容生产为核心,融合出版语境下,内容边界与外延都在不断扩展,IP运营成为行业追捧的热词。出版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一本书或一系列书,通过对优质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持续探索,一项成功的出版工程往往以优质纸书内容为依托,深度挖掘版权内容,实现一次出版、多次开发,可以打造集在线教育、影视制作、游戏动漫、文创周边为一体的出版融合产业链。如故宫出版社运用故宫热门IP打造的《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谜宫·金榜题名》,纸质图书与互动游戏APP同步上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第二,出版技术的融合。出版与新兴技术融合,不断催生新媒体、新业态,实现产品服务升级和产业边界扩张。在技术层面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移动APP、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层出不穷,正在推动新一轮出版业生态的重构。出版内容从单一的图文,转为向读者提供集音频、视频、线上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内容服务,内容呈现形式不断更新,发布载体更加多样。

第三,渠道融合发展。传统出版企业主要依靠线下发行和销售盈利。21世纪以来,中国电商经过近20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打造出了具中国特色的、规模空前的线上渠道,并培养出了第一代以线上购物为主要购物方式的消费主力军。当当、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的发展使得线下实体书店进一步萎缩,书店盈利持续下滑。知识付费时代来临,在线教育、网络出版、听书等日益丰富的线上内容变现形式加剧了对纸质书的冲击。融合出版要求出版企业拓展线上渠道,加速优质内容与线上渠道对接,扩大除纸质书销售收益外的新的内容变现方式,形成产业链效应。

三、融合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方向

融合出版的新特点对编辑人才队伍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出版实践,培养编辑的以下能力与素养。

(一)项目管理能力。传统出版相较于融合出版,生产环节相对简单,大体分为编辑、印制、发行三大环节,编辑主要对出版内容负责,印制对出版物复制质量负责,发行则对出版物传播、销售负责。虽然责任编辑会参与到各个环节当中,但三大环节颇具规模的出版企业当中大多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分工相对明确,边界相对清晰。特别是由于传统出版内容的边界以图文为主,编辑把控内容主要需要对接作者资源,对书稿进行审校。

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出版内容形式更丰富,包含图文声像,编辑要对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的内容负责。而因为音频、视频、动画的制作均需要专业制作人员完成,作者无法直接提供内容,编辑往往还承担着将图文转化为声像内容的承上启下、沟通工作,除了需要日常与作者沟通,还需要将专业作者编写的内容整理传达给多媒体内容制作人员,从而实现新型内容的研发。二是产品呈现与分发方式更多样,与新兴技术结合更加紧密。融合出版内容或通过新兴第三方平台分发,或集成为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小程序、网络平台等形式进行分发。产品的研发不再是内容的生产,还包含系统研发。编辑需要与研发技术人员沟通对接。

简单来说,融合出版项目与传统出版相比,出版流程更繁杂,内容研发、产品研发的环节更多,项目周期更长,编辑承担着项目管理的责任,需要全流程参与到出版项目的研发、运营中去,需要较好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学习能力与技术素养。融合出版时代,首先是编辑日常工作流程离不开技术。技术的发展,使得如今编辑的工作从选题策划到编校、研发、制作、复制、推广、运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各类电脑软件和网络工具。熟练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比如排版、校对、制图、音视频编辑、H5制作软件等可以显著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

其次,上文已提到,编辑不仅要与作者沟通,还需要与制作人员、研发人员对接,需要参与多媒体内容的制作、数字化产品的交互设计。做好融合出版,编辑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多媒体制作知识和互联网项目开发知识,才能更好地结合编辑对内容的理解,与多媒体制作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沟通,实现内容与功能的有机融合。

(三)新型运营服务能力。传统出版时代,出版企业与读者的沟通大多时候是单向的,与读者之间有一定距离。融合出版时代,由于沟通技术与平台的发展,出版企业与读者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可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沟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让出版企业更加了解、理解特定读者群体。往往从选题策划环节开始,就与读者发生紧密的联系,需要全媒体的宣传推广。

同时,融合出版选题的生命周期也更长,通过微博、微信及包括出版企业自主研发平台在内的各种网络平台,出版物的销售、交付不再是出版企业的项目结束标志,而是出版企业服务的起点。编辑需要运用技术、平台了解读者和服务读者,才能为融合出版时代下的出版企业带来活力,实现由内容提供到内容服务的转型。

(四)编辑基本功。除了上述各项因为融合出版新业态而对编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版企业需要认清的是,作为从传统出版行业向融合出版发展的从业者,出版企业的优势在于专业编辑人才。对于出版企业来说,高品质出版内容是企业的核心优势,而对于出版导向、内容质量、专业领域具有把控能力的编辑,是出版企业在融合出版时代继续生产优质内容的立身之本。

编辑的基本功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对于出版规范、特别是编辑校对的基本功;二是对于所编辑专业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该领域前沿发展的洞察与理解。编辑的以上基本功是融合出版时代,即使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交叉,也令编辑成为无法替代的一个角色。

四、结语

新时代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人才的培养是出版企业想要谋求长久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在选题策划、生产、运营上,都面临着新技术应用、新平台终端融合的新局面。出版企业应根据面临的新局面、新课题,把编辑人才培养上升至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提高编辑人才素质,培养能够适应融合出版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融合内容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融合》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