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路上绽放人生芳华

2020-11-23 01:52倪东衍
农民科技培训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平泉农广校贫困村

倪东衍

编者按:脱贫攻坚绝不是一句口号,每一点改变、每一点进步,背后都是许多人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结果。有一群农广人,他们始终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期采访4位扶贫干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农广人脱贫攻坚的精彩画卷。

2017年3月,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发挥好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共同行动。受组织派遣,同年4月,中央农广校派遣邢晓光同志到河北省平泉市挂职副市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对口扶贫工作。

保持同农民深厚的感情,是挂职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如何与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必须真正了解他们。邢晓光到平泉后,立即开始摸底调查。平泉的19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0多个农业企业和产业园区,他踏遍了沟沟坎坎,逐一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和致贫原因。经过全面的走访调研,邢晓光对贫困村的脱贫之路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路。有了方向,就按计划踏实推进。首先与主管产业扶贫工作的农牧局、林业局、食用菌局、扶贫办等部门沟通协调研讨,部署落实产业发展、企业帮扶、市场衔接、脱贫攻坚等工作。邢晓光先后组织召开村干部会、党员群众会,走村串户进行政策宣讲,向村民们传达中央、省、市委的精准扶贫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强烈愿望。

因地制宜   精准帮扶有实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邢晓光知道,贫困户要实现真正脱贫,必须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要把“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毕竟,输血只是一时,造血才是一世。这几个贫困村还真有“造血”的条件。

五家村主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五家村村支书张连荣是设施菜大棚的“开路先锋”。村民们一直担心,五家村气温低,冬天不能种出黄瓜。邢晓光协调发挥平泉农广校体系作用和培训资源优势,定期为农户培训,随时答疑解惑。种出的黄瓜具有脆甜的优势,这也成了五家村品牌黄瓜的特别之处。黄瓜长势不错,但愁销路,等黄瓜出棚了,邢晓光邀请供应链公司到村里考察洽谈,拓展外销渠道,为黄瓜找好“婆家”,解决了五家村的燃眉之急。“衷心感谢党,感谢农广校,给我们送来了真正带领全村里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说起邢晓光,张连荣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排杖子村发现了另一条种植路,一种名叫“黑果花楸”的作物。黑果花楸学名为“黑果腺肋花楸”,黑色圆形果实,种植适应范围广,营养物质丰富,含有花青素、黄酮、维生素等50多种物质。经济价值高,生吃口感苦涩,大多用作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加工高级原料。原以为会丰收,却不想因技术管理问题,产量少品质不好,没有收益。邢晓光邀请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技术专家实地指导,探讨黑果花楸产业的发展路径和产业链前景。

白池沟村依托河北振邦农业公司发展菜花、西红柿等蔬菜产业,公司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紅、租赁、务工”的“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园区里来,由公司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贫困户可以无忧无虑、轻松赚钱。邢晓光多次到村里调研,关心贫困户的发展,联系振邦农业公司,为贫困户协调解决就业问题。园区务工人员姜瑞令说:“原来我没上振邦打工的时候,在家种点地收入微薄,孩子上学学费都是问题,自从去了振邦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孩子上学也不成问题了!”

促进食用菌产业增效升级

平泉是“中国食用菌之乡”,自古就是野生菌类的盛产地,素有“鸡鸣三省、菇香九州”的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邢晓光意识到:只是种蘑菇、卖蘑菇还不行,必须要加厚产业基础,延伸蘑菇的产业链条,促进食用菌产业增效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让食用菌成为农民的“金疙瘩”,脱贫攻坚的“顶梁柱”。一是参与组织平泉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研讨论证,会同农牧局、食用菌局负责人到食用菌研究会、食用菌研究院、企业园区基地等地调研,研究制定平泉市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二是参与平泉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立和职能作用发挥,整体打造平泉食用菌全产业链。三是邀请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助做蘑菇小镇设计规划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申报书,制定平泉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布展食用菌博览中心蘑菇科普和产业展览。四是协调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帮扶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推动平泉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菌炭热电肥项目建设和“中华菇云网”网上商城发展。五是协同平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局开展平泉区域公用品牌——“平泉香菇”创建,邀请浙江大学农产品品牌中心做好创建规划、品牌设计和应用方案工作。“平泉香菇”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贫困户杨翠英看着一朵朵小蘑菇笑着说:“如今俺靠着这小小的蘑菇实现了脱贫,而且还走上了致富路。”

组织保障到位   提供技术支持

邢晓光积极争取广校体协的大力支持,建立食用菌、蔬菜、林果3个农业专家技术支持服务组,对平泉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建立健全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的工作机制,切实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助力平泉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金霞在邢晓光邀请下多次来平泉指导食用菌科研项目工作,并担任平泉食用菌研究院院长。针对农民缺乏技术的短板,邢晓光联络了吉林农大院士李玉到平泉考察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创新性地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为农民提供伴随式技术服务,为扶贫先扶智提供了“平泉样本”。组织农业专家深入贫困村,对村级种植产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现场指导。邀请沈阳农大教授董文轩、北京农学院教授秦岭、河北农大教授孙建设现场为平泉农技人员和林果种植户就山楂、板栗和苹果等果树种植技术开展指导。召开专题座谈会,准确摸清深度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现场帮助深度贫困村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和问题。并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农业专家与产业户“联姻”,实现贫困村产业专业化、现代化,提升农业产业经济附加值,使农业专家“集中会诊”贫困村活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精心策划宣传推介活动

邢晓光利用中央农广校的资源优势,统筹各种宣传资源,为平泉产业扶贫提供了硬支撑。一是策划并组织拍摄了宣传推广平泉优质特色农业产业的专题片——《小蘑菇撑起致富伞》《平泉黄瓜进北京》《小山杏创出大产业》,系统介绍食用菌产业发展并带动脱贫、设施黄瓜产业全产業链推动、山杏加工产业绿色循环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经验,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观众反响很好。二是利用媒体行业人脉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上宣传平泉产业扶贫、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带头人等典型经验文章。《人民日报》2018年8月26日刊文“河北平泉优惠政策引能人创业”,宣传平泉基层组织建设典型经验。邀请农民日报记者专程到平泉采访,宣传平泉产业脱贫典型经验。配合中国记者协会组织多家媒体到平泉实地考察采访,撰写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文章在媒体上刊发。推荐平泉李金山、李兴山、王海等多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典型事迹给中组部、《农民日报》等,宣传扩大影响。三是活动推介。邢晓光带队参加广交会、廊交会、食用菌博览会等国内展会和活动,平泉霖蘑菇、庚泰猪肉、益农科技蔬菜、杨杖子红薯等品牌形象得以广泛传播。

技能培训   授人以渔奔小康

人才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邢晓光在总结报告中写道,“扶经济更要扶精神”。言下之意是,扶贫先扶志,思想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邢晓光以农广校培训老师的身份,向贫困户传授实用技能,让贫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致富信心,推动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他向中央农广校汇报平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争取更多支持。两年间,平泉县农广校先后完善培训教室25个,建立农民科技书屋30个、农村科技广播站8个,开展各类普及性培训60场次,完成233名农民中专函授学员完成的教学工作,普训农民5000多人次。

“走出去”学业务、学先进。邢晓光安排平泉市农广校教师参加全国农广校体系师资培训班;多次组织平泉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到农业部培训基地学习;组织平泉10名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带动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带队到安徽省天长市学习考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推动平泉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两年扶贫路,我深刻感到,只有心系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邢晓光说。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本是令很多人羡慕的机关干部,却毅然离开舒适的工作环境,长期驻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是扶贫道路上“最可爱的人”。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

猜你喜欢
平泉农广校贫困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平泉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做实联动监督“后半篇文章”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平泉: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加速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平泉发改局:打好立县富民“三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