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11-23 07:34夏贤智曾冬林
戏剧之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上马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夏贤智 曾冬林

【摘 要】本文以吉安传统民俗活动保护与传承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探讨“文化自信”“城镇化”等背景下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在借鉴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吉州区禾埠乡徐家村元宵节“上马”仪式表演活动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徐家村元宵节“上马”仪式表演活动的现状、目前的困境以及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进而为做好吉安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上马”仪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47-02

传统的民俗表演活动是基于村落的整体结构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形成的[1],但随着吉安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目前有大量的城中村、城郊村出现了整体拆迁的情况,这直接破坏了传统民俗表演活动的场所。另外,大量的村民迁入城市成为市民,加速了传统民俗表演活动传承主体的被迫解体,可以说,吉安市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都在面临着消亡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加速城市城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做好吉安传统民俗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吉州区禾埠乡徐家村位于吉安市区南部,地处神岗山,位于赣江、禾水交汇处,可谓是依山傍水,但又因临水而居,该地域的村民每年都要遭受洪水之患,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为了确保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有好收成,村民在每年春节期间不仅要进行中国传统的祭祖等文化活动,还特别在元宵节期间举行“上马”仪式表演,整个仪式程序完整,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向往,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意蕴。

一、“上马”仪式活动的艺术特征

“上马”仪式是一种以祭祀祈福为目的的民间信仰习俗,由若干个子活动组成(包括 “唱赞”“游行”“村民祭拜”“老爷附身”以及“踩鞭炮”)。“上马”仪式是徐家村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主线,其初衷是基于宗族祈求丰收、驱除邪气。整个活动既有室内祭拜、唱赞,也包含室外游行、表演,是一个有着民众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农历正月初十前后,宗族分工协作开始布置祠堂,北、东、西三面墙分别张贴“老爷”画像、“风调雨顺”图像,三个方位案桌上分别摆放“老爷”木雕塑、“辕”器具、贡品、香炉,柱子前悬挂“吉祥符”。

农历正月初十至十四,白天宗族的青年壮汉按照既定路线巡游,不管田地沟渠、屋前舍后,途经之处人们都要燃香鸣炮以示虔诚。这种巡游也叫“踩地界”,一方面是明确宗族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则旨在增强血缘、亲缘之间的关系,显示族人的强盛,使得他人不敢轻易冒犯本族族人。晚上青年壮汉们还要进行“唱赞”,追溯宗族历史、颂扬祖先伟业。

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吃完团圆饭之后全体村民相聚晒场,等候“老爷”出场进行“上马”仪式。这一环节,参与人数较多且有气势、活动表演丰富灵活,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寄托和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徐家村的“上马”仪式系列活动,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和具体体现,不仅从心理上起到了安慰作用,也在实践中影响了社会关系。村民们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祭拜相同的神灵“老爷”,这已经成为融洽邻里关系、增强族群凝聚力的无形力量。尤其是当下,随着城市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许多人已经在市区或者外地买房安家,但是在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正是在“老爷”的保佑下,才有现在的好生活。

徐家村元宵节民俗表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优秀元素的传承,包括积德行善、勤劳勇敢、忠诚孝顺、和睦团结、因果报应。“唱赞”“村民祭拜”是对先祖开疆拓土、伟大业绩的传颂,也是对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警醒;土地作为农耕文化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无疑是维护生产资料的一种手段,全体村民“游行”也是展示族群集体力量的重要方式;“老爷附身”固然是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行为,但其中的种种不可解释的现象却刚好解决平时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踩鞭炮”可以说是展示个人勇气和力量的活动,当然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和宣泄作用。

徐家村元宵节民俗表演不仅直接反映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是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更是乡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上马”仪式活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进行转型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考虑如何保留其内在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而再讨论在当前的社会需求下采取什么方式进行保护、用什么手段进行传承、要如何发展[2]。当前,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可谓是瞬息万变,我们可以从“上马”仪式活动的结构、程式进行新的组合及创新,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活态传承,应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是民俗文化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徐家村元宵节民俗表演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自然环境的改变,随着《赣江西堤除险加固及周边棚户区改造与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文件落地,吉安市城镇化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徐家村整体拆迁导致村落的消失,乡民们开展民俗表演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其次是社会环境,吉安市位于江西中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建设水平也不高,基层政府部门对民俗表演活動往往缺少有效引导,没有为推广民俗活动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政策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未能深入到乡村社会,村民几乎没有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民俗文化传承人与大部分民俗文化的处境一样,徐家村元宵节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人出现严重断层的问题。由于民俗文化活动大部分属于一种行为民俗[3],主要通过前人对晚辈“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徐家村众多年轻人口已经进入城市安家,民俗表演活动的主体已经开始流失,因缺少青壮年参加而导致活动推迟的情况已经出现。

发展和继承传统优秀民俗文化,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其职能,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和参与。政府文化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引导,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往往能够绽放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传统的民俗文化不能脱离当代社会而独立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城市化的速度让传统文化的生存显得无所适从,在新的形势下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已经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和当代工农业、旅游业相结合,并结合现代文化和社会形式共同发展。

三、“上马”仪式活动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表演是存在于生活中不脱离生活的“生活文化”,它的存在与当地百姓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徐家村元宵节的“上马”仪式活动就是当地村民关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活风俗体现,是一种联系历史、描绘当前、展望未来的独特的传统文化。

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对“上马”仪式活动的保护与传承首先是要保护村民的传统生活,尤其要注重其特定原生态文化氛围的保持,因为原生态文化氛围是无形文化遗产特定精神文化价值的体现[4]。其次再对“上马”仪式活动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建设”,把一些新的文化或者精神含义重新赋予这些遗产形式,对这些形式进行全新的阐释。整体来看,“上马”仪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所以可以从其语言、仪式动作、舞蹈动作、服装道具、舞美等各方面进行艺术加工,打造成雅俗共赏的文化大餐。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利用师范学院、艺术学校的文艺创编优势为民俗表演量身改编,让旅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师生参与其中。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今,要注重创新驱动和跨界融合,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上马”仪式活动可以依托“都市田园观光区”的规划,引进社会资本和文化创意,将民俗文化融入“古后河绿廊文创基地”,把艺术加工后的“上马”仪式搬上舞台,打造一个实景演艺品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的三方协同合作[5],统筹规划、创新思维、深度挖掘“上马”仪式活动的新时代内涵,拓展其表现形态以及衍生商品,也可以通过融合区域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从而挖掘具有“文旅融合”特征的发展新思路。还可以利用吉安的节庆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将徐家村元宵节期间的整个活动过程创新发展成为体验式文化旅游项目。

四、总结及展望

徐家村元宵节的“上马”仪式活动在当前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依然保留了传统元素,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依然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今天,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这种优秀的传统,并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能够打造出吉安特色鲜明、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将吉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建设成为综合性、活态化的文化博物馆,使之既符合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又适应吉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吉安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蕊.江西民俗文化区划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李浩.城镇化进程中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3]胡万亮,陶干臣,王前进,赖月波.庐陵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7,(7).

[4]金元浦.场景理论与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金元浦对话劳伦斯教授[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

[5]刘晴.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上马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上马台的传说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epiglottit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8 cases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产业园区、眼镜小镇扎堆上马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