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20-11-23 01:56严春玲
经营者 2020年20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管理

摘 要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断被注释和研究,其精义和智慧不断被揭示和呈现,不断为今人所活用。本文对老子的消费观和分配观等方面进行诠释,以期从中汲取有益借鉴。

关键词 老子 管理 《道德经》

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干部受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面临怎样洁身自好,管住自己,怎样正确对待名利,怎样解决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许多问题。如何扎扎实实干出成绩,让群众满意,是领导干部当前面临的重大考题。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大量的管理智慧,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14章),意即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本文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学习和借鉴《道德经》思想,以期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为领导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管理的目的:以百姓之心为心

为民乃官德之根本。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愛民、为民和做人民公仆的民本思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道德经》第39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离开了这个根基,建筑于其上的国家政权就无法存在。“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王侯之所以称自己“孤”“寡”“不谷”,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广大百姓才是他们的生存之本。领导者不应以自己的意志、欲望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要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把百姓的意志、权益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意思是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不从自我意志出发决定好恶、判断是非,也不以自我意志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为主决定自己的意志。作为治理社会的领导者,应努力收敛自己的欲望,随时按照百姓的意愿调整充实自己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理念。“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66章)老子要求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领导者要比普通人民大众站得高看得远,要处于人民之下,放低身段,说话谦逊有礼;领导者想走在人民的前面,想带头做事情,必须先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人民的后边,按照人民的愿望说话办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7章)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长生,正因为天地并不为自身打算。老子要求领导者谦虚低调,主动深入基层,听取民众之疾苦,听取民众之意,尊重百姓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真正代表百姓的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不与百姓争利,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如果为政者自身的行为端正,不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群众就会赞成、高兴、拥护。

二、消费观:去奢、去泰

人是财富的本能的追求者。人在本能需求上是“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史记《货殖列传序》)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心里向往着有权有势的虚荣。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意思是说,五颜六色的刺激令人眼花缭乱;无奇不有的声响叫人耳聋;山珍海味,多食容易伤胃;骑马、射猎叫人兴奋如狂,难以自控;奇珍异宝,豪华奢侈,诱惑你违法。所以有道的人考虑的是自己的内在实际需要,而不是对身外之物无限的贪欲渴求。

老子的这段话具有济世危言、救世危言、警世危言、骇世危言的性质。到了对消费主义、欲望驱动、金钱至上、以富为价值标准的各种疯狂进行检讨的时候了。印度“圣雄”甘地有句名言:“自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却不能满足人的贪欲。”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着眼于发展,为的是让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向富裕,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从个人来说,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超出基本需要的消费,应该适可而止。老子说“为腹不为目”,不追求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只求温饱朴素的生活,追求学问与精神境界的精进,道德与人格的完美,对群体的奉献,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应该对五色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感官享受叫停,对奢靡享受之风清醒警惕,并予以批评纠正。其实,越是简单的,越是深刻的;越是朴素的,越是淳美的。“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所以圣人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度。

三、分配观:损有余而补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大幅增长,追名逐利的现象普遍,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公正受到挑战,社会分配严重失调,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对于目前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问题,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77章)自然法则就像张弓开弦一样,弦位高了就往下压一压,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不足就补充些。老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过张弓的平衡、均匀、稳定、准确来说明自然运化之机。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53章)朝政腐败,农田荒芜,仓库空虚,却身穿锦绣衣服,佩锋利宝剑,饱吃美食,财物富足有余。老子痛斥统治者简直就是强盗,还进一步警告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道德经》第72章)只有弱势群体得到公正的对待,社会才会和谐。老子提倡“圣人不积”的分配思想,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认为圣人的“积”,会激化社会矛盾。

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是循道的行为,是维护社会公正必须做到的。领导者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要处理好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加强社会救助,发展慈善事业,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税收等各种形式,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给,以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切实帮助低收入群体克服困难,使社会逐渐趋于公平,让弱势群体也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80章)

四、管理的境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核心观点之一。“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德经》第10章)是说,要治理好百姓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说不作为,而是尊重自然法则、尊重百姓愿望而为,不做那些不符合现实、不利于百姓生产生活的事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57章)“无为”是指不干涉、不控制,指领导者约束权力,不滥用权力,秉要执本,因循、顺应万物。“无为”也是“为”,也要“做”,“处无为之事”就是“为无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2章)是说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各适其性,各得其所,各有所得。施政言辞法令过于频繁,就违背了事物的自然生存之道,所以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行无为之治,让百姓自己发展自己。“希言自然。”(《道德经》第23章)老子贵言,主张少说话、少下政令、少折腾、少干涉,认为这样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37章)道永远是顺应自然的,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若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43章)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能做到。老子告诫领导者不要贪为妄施干涉,搅扰人民平静的生活。要想办法营建一个和谐宽松的社会大环境,让百姓自由地自作自息,享受潤泽。“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序》) 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教育引导;然后是制定规章,限制过度需求;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老子说,领导者分四个等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17章)最高明的领导者,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百姓尊重称赞他;再次一等的,百姓畏惧他;更次一等的,百姓轻视他。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做到无所不为。这就要求领导者顺道而行,施无为之治,自己省心省力,百姓也能自治。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得其安,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就是减少欲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48章)意思是说,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长,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天减少。减而又减,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一旦做到清静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常道是无为而治,不要用苛政侵扰百姓,顺其自然,让百姓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而又宁静充实的状态,这是最理想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就现代管理来说,不是让领导不作为,而是应该规范权力的行使,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出现职能的缺失和错位。转化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鼓励社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放管服”改革正有序推进,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自我革命换来的是社会创造力的释放,舍小利成大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也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当代价值的彰显。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严春玲(1967—),女,江苏南京人,本科,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老子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0-369.

[2] 王蒙.老子十八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34-250.

[3] 黄国荣.阅读老子 觉悟自然——我读《道德经》[J].新阅读,2020(03):71-74.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管理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漫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智者老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寻找老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