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高职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探究

2020-11-23 00:55贾竟祎
山西农经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高职培养

贾竟祎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优化金融人才差异化教育机制,确保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教育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契合,以实现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高职;金融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1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49.27;G647.38        文献标志码:A

现今,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建设高速推进,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培养提供了新契机。高职院校应基于差异化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教育环境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发展角度出发,完善高职院校现有金融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更好地满足京津冀地区人才需求奠定良好基础[1]。

1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特点

1.1  专业素质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面向产业经济国际化布局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北京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建设,发挥天津市、河北省产业优势,加强环渤海经济带产业发展联动能力,以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其中,金融产业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产生了直接影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人才教育输出的重要平台,要结合地区发展趋势,做好基于京津冀产业发展建设的专项教育培养工作。因此,提高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专业素质,成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定向输出的重要导向,对未来高职院校更好地弥补金融市场人才缺口有重要作用[2]。

1.2  职业品质

京津冀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意味着不仅要与地区产业对接,也要积极开拓海外国际业务。其中,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将直接决定金融人才是否能与地区发展相契合。也就是说,职业品质代表京津冀地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水平,成为京津冀人才教育职业培养的名片。塑造良好的职业品质将为京津冀地区高职院校人才输出提供有利保障。除此之外,京津冀地区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受地域环境限制,在经济发展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弥补经济发展不足,基于职业品质视角做好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培养,也将为专业人才在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供有利条件[3]。

2  京津冀一体化下高职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必要性

2.1  适应新经济体产业经济发展环境

与传统意义的集约化产业经济布局不同,京津冀一体化金融经济体系建设将从更多元化的发展角度构建经济发展体系。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必须从适应新经济体产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做好科学教育管理布局,确保培养的金融人才能适应不同产业环境。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不再以单一模式进行教育,而是优化体系,从多样化发展角度出发,为京津冀一体化金融体系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另外,由于京津冀一体化金融产业发展涉及领域较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培养将围绕现阶段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保障人才教育输出与产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有效实现教育发展及经济建设产业联动,为完善京津冀一体化金融体系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2.2  满足多元化金融人才市场应用需求

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建设发展中,不仅要履行互利共赢、扎实推进的基本原则,也要通过优势互补来提高京津冀地区多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因此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综合型人才,以应用型人才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此外,京津冀一体化金融体系建设要打破单一行业发展局限性,以中心产业带动周边产业,逐步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高职金融人才教育培养必须要满足多方面人才要求,确保高职院校可以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3.1  缺乏资源支持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虽然加强了各地区教育衔接的紧密性,但并不能解决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尤其是以北京、天津及河北部分地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构建,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出现,影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培养。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外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应用主导意识,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建设为载体,提升区域协同教育发展能力,有效弥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使京津冀地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能在现有环境下实现教育发展全面化。

3.2  产业对接能力不足

早期阶段,由于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就业较为困难,各地区均采取校企合作的协同教育培养模式。随着现代经济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就业岗位不再以专业教育培养为中心,而是从人才教育的专业素质角度对人才进行选择。京津冀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心地带,在一体化经济建设背景下,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岗位进行压缩,势必造成就业压力,对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长效化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将造成人才流失。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提高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产业对接能力,以传统校企合作协培养为基础构架,不断扩大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就业范围,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能切实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4.1  建立信息化金融人才协同教育培养模式

建立信息化金融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通过信息化网络体系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在此过程中,高職院校可以利用MOOC及SPOC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深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对接。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特点,对现有教育策略进行系统化调整,优化高职院校教育结构,强化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适应能力,推动系统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开展,在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在满足京津冀人才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将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与线下人才教育培养进行融合,改变高职院校在现有教育发展环境中的被动地位,切实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发展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4.2  推动高职院校金融人才个性化教育培养实践

个性化教育培养是差异化教育的根本要素。推动高职院校金融人才个性化教育培养能更好地提高京津冀地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能力,使人才教育能从满足人才应用诉求角度进行规划。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集合信息化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通过发挥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自主教育优势,促进差异化教育良性循环,使差异化教育能根据学生的优势制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发展背景下金融人才教育培养新要求。

二是从教育引导角度,建立多元化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体系,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使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可以基于兴趣引导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使差异化金融人才培养教育从根本上发挥教育优势。

4.3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与地区建设发展环境高度融合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经济发展涉及的产业链条较为丰富。在高职院校差异化人才培养教育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高职院校金融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融合度,推进人才教育多元化,为培养专业人才选择适宜方向。例如针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教育,高职院校应先对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及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合目前的教育条件分析人才教育培养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调整教育目标。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了解人才应用需求,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质为中心,为专业教育提供不同维度的教育支持。在此過程中,高职院校要与有关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对接,以行业标准及企业用人标准作为基本考核规范,定期开展金融人才专业教育考核,提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输出能力。

5  结束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为适应教育发展新环境,高职院校应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优势,提高金融人才差异化教育培养能力,满足京津冀地区人才应用需求。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教育实践培养能力,实现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高艳英,吴洁.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15(12):136-137.

[2]王鹏,吕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口译人才区域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31):483.

[3]杨红瑞,刘百恒,张天辰,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双重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探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6):130-134.

猜你喜欢
京津冀一体化高职培养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内容创业激发下的创新创业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