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点及策略探讨

2020-11-24 22:51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小学生体育

沈 燕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此,全国大中小学开始推行新一轮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踊跃探索与实践。小学体育作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课程,理应在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点

小学是个人成长成才作为重要的阶段,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至关重要。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个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等[1]。结合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要点主要归纳为如下三点。

1.1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灵魂,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国情党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自觉养成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的情怀,从而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等崇高精神。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求实现,如通过体育游戏的设计、学校运动会的形式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渲染[2]。比如“接力跑”、“拔河”等比赛,可以让小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养成听从指挥、团结友爱、协调统一及依靠集体力量的习惯和意识;运动会升国旗、颁奖等又可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2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礼貌教育和纪律教育

礼貌教育和纪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小学生养成文明礼貌、人际和谐和社会秩序的关键所在[3]。文明礼貌教育和纪律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主要是通过校规校纪、社会风尚、文明礼仪等的教育,让他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小就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体育课堂本身就需要规范和纪律,上课下课需要课程礼仪,任何一个游戏设计需要规则,这些都可以让小学生懂得文明礼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和各项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与成长。体育课相对其他文化课来说,相对自由洒脱,但并不意味着追追打打相互嬉闹,也不可也不顾规则想投机取巧,不小心碰到别人了需要说“对不起”、“请原谅”,彼此谦让和体谅,这样秩序好了,上课氛围和学习效果则更好。

1.3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培养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操非常重要。美育不仅仅关乎音乐和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同样可以有艺术美学的欣赏,西方的艺术就有很多“力”与“美”的经典作品,启发着人类对自身身体美学的向往。体育教学可以让小学生接受“形体美”、“自然美”和“健美”的感染和教育,体育可以很好地教育小学生如何才是正确的美的站立、行走和坐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给人以豪迈、大方、自然的肢体印象,从而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审美的提高。

2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策略

2.1 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结合的内容体系是什么,既不能生搬硬套、强行加入不相干的元素,更不能顾此失彼、耽误课程目标的达成。应该从体育教学本身的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和内涵,如从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内在关联与互动中,演绎百年沧桑与大国崛起的光荣之路;围绕传统体育、现代体育来传递体育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体育与美育、德育的一脉相承;围绕体育的相关理论,如体格与体能、训练与心理、体育与健康等理论来传授体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掌握健康知识及运动素养;围绕体育锻炼及比赛来磨炼学生的精神品质,体育运动中的甘与苦、友谊与竞争、个人与团队、关爱与尊重,这些体验都将影响到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人文情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都必须讲到、讲深、讲透并体现在每一个环节。

2.2 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协调与创新

传统的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具有各自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在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下,教育教学方法就应该相互协调与创新[4]。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正面激励“你真行”(如环境激励、榜样激励、活动激励和评语激励)、谈话的魅力、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抚慰(乐观心态、战胜自卑、挫折经历),以及适度而必要的惩罚等;体育教学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和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处方法、学法和心理调控法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应该很好地把两者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既注重体育教学的示范也重视思想教育的启发性。如在体育课程设计中要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引入情景模拟、团队竞争、角色体验等新式教学方法,探索课堂话语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利用体育中的身体活动、团队协作启发学生认知、情感、理性及行为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

2.3 尤其要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形象感知都是用“严厉”甚至是“凶”等词语表达。这样其实对体育教学,尤其是思政教育非常不利。体育教师要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用于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好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注重言传身教。比赛时要勇猛,但体育教师的举止风度要文质彬彬,语言要通俗但不可以庸俗,粗言粗语不可取,要给课堂留下友善的语言氛围。尤其是对待身体素质比较差或者纪律性步枪的学生,一定要正面引导、耐心说服,用教师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影响和教育他们。上课绝对不可以用“笨蛋”、“蠢材”、“饭桶”、“胖墩”、“箩底橙”等侮辱性语言去伤害小学生的心灵,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多讲理、多笑脸,少处罚、少瞪眼,充分感受到温暖。

2.4 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主要以经验教学为主,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性,教学效果可能并达不到想象中的理想。因此,在新时期,要特别注重科研对教育教学促进的积极作用,通过调查研究,来客观地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调查,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现状、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需求,以及存在迫切问题等,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和环节至关重要[5]。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深入思考、加强沟通、善于总结,不断形成科研成果,从而推动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3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对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新要求,体现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孕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要紧密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从育人目标的设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教学方法、内容和途径的设计,以及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将体育课“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比赛的全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猜你喜欢
思政小学生体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