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2020-11-24 17:41秦安县兴国镇第三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作业

秦安县兴国镇第三小学

小学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实际,调动教学资源和手段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本文基于情境教学,探索小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路径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低落时的两倍,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喜欢数学。为此,笔者从一年级教学开始,就注意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寻找引人入胜的事例、现象和场景,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带着欢乐愉快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1]。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在白板上显示“2、20、200”三个数,问:“看看白板,哪个同学能用适当的单位名称让这三个数表示的量一样?”这个像变魔术一样的提问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00、20、2代表的量差别太大,加什么单位才能让这三个数表示的量一样呢?”学生陷入了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2元=20角=200分。”有的说:“2米=20分米=2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我又提出:“哪个同学能使用计量单位名称,用等号将‘2、20、200’连在一起?”大家听后情绪异常高涨,就连平时在课堂上不怎么开口的学生也坐不住了,都争先恐后地说:“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最后我问:“那像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通过这样有意思的开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自然而然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猜谜语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通过猜谜语既能把语文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又能把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新奇感。例如,在指导学习“小时、分、秒的认识”时设计这样的猜谜语游戏:没有腿,没有嘴,既会说又会走,有了这个好朋友,大家起床、睡觉就不发愁了。学生猜完后,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巧妙地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游戏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设计游戏:第一,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创设游戏情境,紧扣教学内容设计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心情获取新知识。坚决克服脱离教学目标的游戏,防止喧宾夺主,转移学生获取知识的注意力。第二,用游戏营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笔者在教“表内除法”时,设计了一个突出“速”字的速算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学习除法时能够灵活运用速算规律计算,不仅提高了做题速度和准确率,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有兴趣。第三,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教师结合小学生天真好动的天性,设计突出主题、生动活泼,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通过游戏,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一举多得。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此,教师可在平时多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现象,将之收集,作为教学素材。实践证明,小学数学将生活素材与知识巧妙地结合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运用大量的生活案例,增加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的紧密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重量单位是小学生最常见的单位,也是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内容,因而,在学习“克和千克”一节内容时,笔者将买菜称斤两的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清楚克、千克重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将知识生活化,方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讲故事也是一种传授数学知识的良好教学情境。在数学中,许多数学知识、定律、定理和数学家都有名传千古的动人故事,教学时适时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故事,用简明、准确、凝练、流畅的数学语言讲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鼓励学生思考、概括、总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得出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例如,在讲授“长方体体积与正方体体积”时,课前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从而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新课标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好奇心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许多质疑的问题都是他们求知的原点。传统数学课堂上,由于缺乏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被抹杀,整个数学课堂显得呆板机械,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改变教学思路与方法,不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设计贴近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提问环节渗透到课堂的始终,激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兴趣的吸引下主动融入到数学活动中感知、探究。例如,在学完“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8个正方体木块,棱长都是2厘米,摆出的长方体能有几种不同形状?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有何变化?”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此时,教师提示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实践出真知,大家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个个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最后共同得出能摆出三种不同的形状(其中一组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没变都是64立方厘米,而表面积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分别是96、112、136平方厘米。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懂得了方法,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望更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又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从15枚奖章中找出五分之一的问题。学生的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很好,有的学生却没有任何根据地乱找,有的认为5枚奖章是五分之一,有的认为3枚奖章是五分之一,还有的认为5枚奖章是三分之一……不同的答案充分反映出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一样。笔者没有立即说出正确答案,也没有干扰学生的思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摸索出结果,真正实现了“做数学”。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巩固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巩固所学、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低年级学生“数数”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水果蔬菜的彩色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图片,说出这些水果蔬菜的特点并进行归类,再数一数同一类型的事物个数,然后让学生在练习簿上再画几个同类型的。比如,水果类的、蔬菜类的、肉类的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很快学会了数数,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笔者在课堂活动中适时设计一些动动手、画一画、做手工之类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在指导“统计与可能”学习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摸彩球游戏的情境,在材料箱中放入颜色不同、个数不等、大小相同的彩色小球让学生分别去摸,经过多次试验后说出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在实践探索中水到渠成地完成知识的传授。

作业是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形式,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适时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劳动实践中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在学校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验证[3]。一方面,给学生设计一些弹性作业。教师设计作业要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有难度的作业,或者可以不安排作业,对于学困生可以降低作业难度,适当为他们设计巩固基础知识方面的作业,还要突出趣味性,让他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的同时要突出科学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设计一些开发学生智力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有趣的教学情境,在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中学,学中乐”。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作业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