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肌正骨术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

2020-11-24 02:32张大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颈源椎动脉颈椎

张大伟

颈性眩晕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一般是因为机械性或动力性的因素对患者的颈椎动脉产生持续性的刺激和压迫,导致动脉出现弯曲狭窄,进而形成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征[1]。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颈源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椎体本身位置发生改变或相关软组织病变,如颈椎小关节错缝、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病变,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附属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而发为眩晕。其发病广泛,而发病年龄渐呈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及工作效率,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无创、可接受程度高,可实现方便快捷、廉价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目标。因此本文研究松肌正骨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2018 年7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90 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治疗组患者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龄23~62 岁,平均年龄(38.5±8.5)岁;平均病程(4.60±2.51)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21 例,女24 例;年龄21~66 岁,平均年龄(36.5 ±9.9)岁;平均病程(4.52±2.5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诊断为颈源性眩晕,符合《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2015 版)[2]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标准;②对患者进行旋颈试验,结果为“+”,所有患者均存在头痛,而且视觉模糊,患者伴随上肢和手指麻木;③患者伴随上肢和手指麻木,均存在椎关节失稳,并伴随椎间隙狭窄。

1.2.2 排除标准 ①常见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迷路震荡、前庭中枢性疾病或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眩晕临床症状者;②患有颈椎骨折、结核、占位性病变、椎管狭窄及颈椎术后、骨质疏松患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造血系统、高血压等疾病患者;④哺乳妊娠期间的妇女;⑤过敏体质及抑郁症等精神病患者;⑥同时应用其他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患者采用松肌正骨术治疗。协助患者选择俯卧位在治疗床上,医师通过手法(按、揉、弹、拨、滚等)对患者的向背部进行干预,对局部组织进行松解,然后将点按、弹拨等手法运用于颈百劳、颈夹脊、新设、翳明等经外奇穴,各3~5 min,以疏通颈部经气循行,放松脊柱深层软组织。医师利用食指和中指两根手指,沿着患者棘突两侧按自上而下寻找偏移的部位,之后做好标记。然后充分应用手法对患者的胸椎移位椎体进行复位,通过触诊找到偏歪椎体,医生固定一手掌根豆状骨于患椎偏歪一侧,另一手叠加于腕背横纹上,均匀和缓发力,嘱患者徐徐呼气,于呼气末端向患椎偏歪对侧前下方施一短促冲压力,在听到传来“嘎嘣”声音(或手掌可感受到椎体复位时的振动)的时候则说明胸椎准确复位。对患者实施点掌按压,将两个手掌分开,两侧小鱼际线对准患者的椎体两侧,使患者呼气,呼进气体的时候抓准时机进行冲压,一般可以一步复位。在胸椎复位后,协助患者改为仰卧位,两手的食指和中指继续探查患者颈椎的横突,以便发现存在移位的椎体。寻找到以后进行定位,通过手掌将患者的项部提起,然后应用拇指抵在基突位移或横突位移的部位,将另个手放在患者的下颌部,缓慢地进行牵引,以便保证颈椎恢复到最大角度,然后施加适当的旋转力,可感觉椎体复位成功。每隔1 d 对患者进行1 次操作。

1.3.2 对照组 患者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20 s)口服治疗,1 粒(5 mg)/次,1 次/d。持续对患者进行1 个月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以《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2015 版)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为主要依据,同时通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5]对患者症状和功能进行评分,评分为0~30 分,包括眩晕(16 分)、头痛(2 分)、肩颈痛(4 分)、日常生活(2 分)、工作(2 分)、心理(2 分)、社会适应能力(2 分)等,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恢复越好。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等级。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评分>26 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相关症状体征得到明显改善,评分18~26 分,为有效;如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愈24 例,显效12 例,好转8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患者治愈12 例,显效9 例,好转15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颈椎病属于一种现代医学的名词,在中医古代文献当中并没有该病症的记录。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传统医学当中更是查无依据,但通过对患者病症的分析可得出,这种病应该在中医当中属于“眩晕”的范畴,属于颈源性眩晕。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松肌正骨术治疗该疾病选用的颈部经外奇穴的位置具有特殊性,例如颈夹脊:表皮→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在以上的穴位中所分布的神经较多,有多种主要的神经通过。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研究,颈椎的平衡与稳定与颈部经外奇穴穴位下相应核心肌群的生物力学的平衡关系密切。同时有论著研究发现针刺华佗夹脊穴能解除肌肉筋膜及血管痉挛,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改善大脑供血[6]。针刺颈部夹脊穴还能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状态,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软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7]。在劳损、外伤、感受风寒湿邪、退变等因素作用下,肌肉筋膜力学失衡,导致颈椎稳定性下降,椎体位置发生细微改变,进而导致颈椎间盘,钩椎关节等退变加重。颈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病理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对患者的椎动脉以及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而导致的痉挛进行刺激,影响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当颈椎出现旋转及过伸时引起临床症状[8]。通过松肌手法以指代针,对这些经外奇穴的调整,可以放松颈部肌肉、筋膜,有效纠正核心肌群的失衡,对颈椎动力平衡进行有效干预,进而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颈椎稳定。

综上所述,用松肌正骨术治疗颈源性眩晕可对偏歪移位的椎体进行纠正,恢复颈椎静力(骨)平衡,消除或减轻对椎动脉及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纤维的直接压迫,从根本上解决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安全、经济、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源椎动脉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低头族”注意了:当心颈椎病引发高血压!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