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2020-11-24 02:32李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早搏小剂量胺碘酮

李黎

心律失常是由窦房结或窦房结外异常兴奋引起的心脏疾病,小儿心律失常是儿童最常见的早搏心脏病,并导致儿童心律异常。儿童最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是由心脏异位释放脉冲引起的发生在儿童心房、心室组织或房室交界处的早搏。临床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儿童是最常见的人群[1]。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和哭泣。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儿童心律失常主要由儿童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过度哭闹引起。临床上治疗儿童心律失常的药物多为第一、二类,但第一、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引起心搏骤停和复发率高等不良反应,故第一、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有限[2]。胺碘酮作为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过量使用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作者对确诊时已进行检查的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在不增加患儿痛苦情况下,收集患儿原始资料,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采取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并研究比较采取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和采取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方法治疗的优劣性,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20 年1 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80 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体重8.7~28.3 kg,平均体重(14.3±4.7)kg;身高61~132 cm,平均身高(91.2±14.6)cm;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4.3±2.3)岁;病程0.5~5.5 d,平均病程(3.25±0.92)d;阵发性心房纤颤14 例,持续性心房纤颤3 例,心房扑动3例,房性心动过速8例,室性期前收缩12例。试验组男19 例,女21 例;体重7.9~28.8 kg,平均体重(15.5±4.6)kg;身高64~139 cm,平均身高(92.3±15.7)cm;年龄1.5~7.4 岁,平均年龄(5.2±1.9)岁;病程0.7~5.8 d,平均病程(3.59±0.97)d;阵发性心房纤颤15 例,持续性心房纤颤4 例,心房扑动1 例,房性心动过速5 例,室性期前收缩15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体检符合小儿心律失常,纳入无其他心脏病,无抗心律失常治疗和其他器官疾病患儿。家庭成员被告知这项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器官疾病和患临床传染病的患儿。

1.3 方法 对两组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均采用临床传统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罗帕酮片,剂量为15 mg/(kg·d),分3 次服用,待病情好转时,改为5 mg/(kg·d),分2次服用。试验组采用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6 mg/次,3 次/d。两组均维持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著:32 h 患儿动态心电图、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律失常消失或降低>85%;有效:32 h 动态心电图、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心律失常降低45%~85%;无效:32 h 患儿动态心电图、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心律失常降低<45%。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甲状腺肿大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心血管疾病一起合并发生,为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主要是由心脏活动和传导障碍导致的心跳频率或节律异常,这种疾病临床上更为严重和复杂[3]。患儿可能死于突发性心律失常或长期心律失常并导致心力衰竭,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心悸和胸闷等。如果儿童一旦发病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病情会迅速恶化并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安全。传统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方法临床上是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能稳定小儿细胞膜来减少小儿心肌细胞的传导神经,对缓解心律失常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盐酸普罗帕酮片虽然疗效明显,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高发,治疗后儿童病情极易反复并会出现严重的心搏骤停等并发症,也危及儿童的生命。目前,治疗儿童心律失常的药物很多,但不良反应程度不同。小剂量胺碘酮可发挥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儿童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是在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后由药物影响,心脏手术,心导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据统计[4],早搏约占健康学龄儿童的2%~3%。与成人相比婴儿的症状相对较轻并缺乏明确的主诉,一些儿童表现为困倦和胸闷等。不同儿童早搏次数在不同时间与同一儿童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通过心电图了解早搏的性质来观察心电图中是否存在P 波、T 波、QRS 波和P-R 间期,确定早搏类型。胺碘酮是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利于延长心肌组织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并有利于消除折返性兴奋,胺碘酮能抑制心脏和心房传导纤维的快速钠流来降低传导速度,从而控制窦房结的自我调节。胺碘酮是第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胺碘酮对心房及室性心律失常有良好的临床疗效[5]。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能显著降低心律失常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来说,采取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减少患儿临床不良反应症状,故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应给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

猜你喜欢
早搏小剂量胺碘酮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