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020-11-24 02:32李春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羟色胺选择性类药物

李春燕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有研究显示[1],脑卒中患者患病2~12 个月后,约有40%~50%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症状。脑卒中后抑郁属于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隐匿,不易觉察等特点,如不及时加以科学、有效治疗,患者可出现轻生思想,甚至发生自残,情绪和精神状态多难以控制[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可针对神经通路进行特异性治疗,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首选药物。为进一步探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以2016 年8 月~2017 年10 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68 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观察对象,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8 月~2017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68 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情绪低落、失眠及胸闷、心慌、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结合头颅CT 扫描及核磁共振检查、病史及临床特征表现符合PSD 临床诊断标准,神志清晰可配合临床检查治疗,无精神疾病史及严重器质性脑疾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 分,且持续>2 周。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分为对照组(偶数)和观察组(奇数),每组34 例。两组患者研究期间均无脱落或剔除病例。观察组中男18 例,女性16 例;年龄51~83 岁,平均年龄(57.83±9.61)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4例,脑梗死2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53~81 岁,平均年龄(58.45±9.66)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6 例,脑梗死1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组前均被详细告知本研究目的及意义,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两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非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盐酸文法拉辛缓释片(商品名:博乐欣,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52)治疗,晨间或晚间固定时间口服,1 次/d,起始剂量为75 mg/d,4 d 后可逐渐增量至140~180 mg/d,连续治疗2 个月。观察组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盐酸帕罗西汀片(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33)口服2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初诊时与末次随访时采用HAMD量表评分,计算HAMD 评分减少率,减少率≥90%为痊愈;30%~90%为好转;<30%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眩晕2 例,头痛1 例,便秘1 例;对照组发生眩晕3 例,头痛1 例,便秘2 例,恶心3 例,腹泻2 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76%(4/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35%(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患者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以外并发症,约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体验[3],由于脑卒中患者年龄较大,部分存在语言障碍,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导致病情不易被发现。如能对抑郁状态有所认识并提高警惕,多关注脑卒中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则能够避免疾病的发生和恶化。轻型抑郁一般表现为能力减退、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据文献资料显示,轻型抑郁占脑卒中后抑郁人群的91.8%,重型抑郁则表现为焦虑、厌世甚至自杀等,脑损害部位集中在左半球额叶皮质或基底节[4]。目前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位于脑干部位,轴突通过丘脑和基底节到额叶皮质。相关研究显示[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主要是由于脑卒中病灶部位影响导致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大脑神经递质减少或发生功能性缺陷,影响神经功能传递,从而发生卒中后抑郁症状。传统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可以通过提高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来缓解患者抑郁症状,但存在房室传导抑制、直立性低血压等危险[6],且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交叉反应,导致患者不耐受,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病患者不良反应尤为明显,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般不作为PSD 的一线治疗药物[7]。

大量资料表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8]。本次研究对68 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别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和非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它能有效抑制中枢神经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且对于中枢和外周受体几乎没有影响。能够迅速起效,促使HAMD 评分下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治疗选择性,可有效针对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受损神经递质发挥作用,而对于其他部位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却几乎没有效果,从而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强。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报道显示,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中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的不良反应要多于其他药物[9]。神经系统副反应包括肌阵挛性抽搐、非特异性震颤等,此外精神副作用有精神错乱、焦躁等,但本次研究中未见神经系统和精神副反应,分析原因可能是样本数量较少或患者应用药物个体差异所致,可在下一步研究中扩大样本数量进行检验。此外,临床治疗中由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发病到确诊大概需要15 d左右,而SSRIs类药物发挥作用也要15 d。有研究显示[10],对于脑卒中患者HAMD 量表评分显示具有抑郁倾向患者可以预防性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之后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对应治疗。本次未做相关研究,也可在下一步临床治疗中进行有益尝试。

综上所述,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程度更高,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首选药物。

猜你喜欢
羟色胺选择性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5-羟色胺对肠道疾病的影响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选择性听力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2R,3R)-2,3- dimethoxy-1,1,4,4-tetraphenyl-1,4-diol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选择性Bcl-2抑制剂ABT-19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放疗增敏作用
Scania公司仅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欧6发动机
缓解抑郁 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