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

2020-11-24 02:32王锡刚安俊凤刘鹏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贝沙坦白昼达标率

王锡刚 安俊凤 刘鹏程

非杓型高血压属于机体内神经内分泌动态调节平衡紊乱所引发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性疾病。由于患者持续性血压增高,进而使得患者心血管处于高水平血压负荷,相比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高血压患者,有更大几率出现靶器官损害,且临床事件风险更高。由于该类型患者血压长期处于高位昼夜差,因此极易出现高血压并发症、脑卒中等问题。因此合理使用药物降低患者血压时需逆转为杓型高血压,此种方式方可确保患者靶器官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进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近年随着血压动态监测技术的成熟,不同时间药物治疗逐渐成为新型学科,主要依据人体时间生物学特征指导患者用药,使得药效和疾病发病时间节律性一致,继而起到最佳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间厄贝沙坦的用药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18 年8 月本院102 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根据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1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1 例;年龄52~69 岁,平均年龄(63.31±3.78)岁;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03±1.35)年。观察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51~69 岁,平均年龄(63.24±4.09)岁;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6.12±1.6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内高血压诊断标准[2];②患者24 h 动态血压监测确定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③患者年龄<90 岁。

1.2.2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②合并心脑、肝肾损伤患者;③对厄贝沙坦过敏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厄贝沙坦[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法国),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国药准字J20130049]进行治疗,150 mg/d,对照组患者清晨7 点用药,观察组患者晚间19 点用药。治疗时间为6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8 周的收缩压 包括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血压测量方式:清晨8~10 点测量诊室血压,患者坐位休息15 min 后测量患者左侧肱动脉血压3 次,每次间隔2 min,平均值即为诊室血压。采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检测设备,ABPM 6100 监护仪予以24 h 血压检测,白昼时间为6~22 点,夜间时间为22~次日6 点。袖带缚在患者左上臂,设置时间为1 次/30 min,自动检测患者血压,维持日常活动和全天工作状况,全天有效血压读数次数应达到监测次数的85%以上,确保每小时血压读数无遗漏。诊断血压时所有指标均参考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1.4.2 对比两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达标率、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24 h 收缩压达标率 白昼收缩压达标:白昼收缩压<135 mm Hg;夜间收缩压达标:夜间收缩压<135 mm Hg;杓型血压转变: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百分率;24 h 收缩压达标:24 h 收缩压<130 mm Hg。

1.4.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水肿、关节痛、咽喉炎、失眠、心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达标率、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24 h 收缩压达标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达标率、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24 h 收缩压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对比(,mm H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对比(,mm Hg)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达标率、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24 h 收缩压达标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发生水肿1 例、关节痛2 例、咽喉炎1 例、失眠0 例、心悸0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观察组患者发生水肿1 例、关节痛0 例、咽喉炎2 例、失眠1 例、心悸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0.05)。

3 讨论

近年随着心血管发病率逐步提升,各种类型高血压患者也逐步增多。高血压不仅有危害性大的特点,同时也有较多并发症,资料显示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和饮食习惯也受到严重影响。且高血压也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有不同特点,其中非杓型高血压主要指血压改变时峰值、谷值改变并不显著性疾病[2]。且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和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则对疾病不同用药干预时间分析入手,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帮助患者控制疾病。

分析疾病特点可知,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差异显著,夜间血压显著低于白昼,因此可知引发患者心血管损伤的风险明显低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如果可将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即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损伤,也可将其作为疾病治疗的重要策略。血压节律、类型在发生转换时,研究发现于血压峰值之前用药可有效起到降压效果,同时血压控制效果也更为平稳,因此可知不同时间用药在药效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此种药物为AT1受体阻断药,可全面阻挡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同时也可有效控制血浆内醛固酮浓度,进而可使血压降低,有效控制血管紧张素、心脏负荷,也可减少血管容量[3]。此种药物半衰期较长,且有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的特点,为患者保持 1 次/d 用药时可确保24 h内保持血压稳定。同时药物也可有效保护患者靶器官,改善心功能,继而调节患者代谢功能。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为早晨用药,此种用药方式属于常规用药,虽然可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变化,但血药浓度峰值和血压峰值并未达到一致,因此效果有限。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时发现,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可知,晚间用药时患者收缩压更低,患者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此种状况和患者血压水平得到变化和用药时间更为符合,同时厄贝沙坦自身治疗效果显著有关,因此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更好。对比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时发现,多数分析认为对于不同时间用药患者,药物并不一致,且晚间用药效果更佳,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和本次分析结果一致[4]。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高血压转变率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达标率、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24 h 收缩压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种状况主要原因为,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时不仅可控制患者血压,且可逐步帮助患者转变疾病类型,继而使得患者血压控制在有效水平,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对比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时发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种状况主要原因为,患者在疾病治疗时会影响血压以及炎症因子状况等指标,因此会出现关节疼痛和水肿,但由于用药治疗时均得到控制,且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之间并无关系,因此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恶化问题。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厄贝沙坦作为常用血压控制药物,患者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在停药之后不良反应均可自主消失,患者整体治疗过程十分安全,研究结果和本次分析一致[5]。

综上所述,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的效果良好,不同用药时间治疗对患者血压变化有较大影响,晚间用药患者治疗效果更优,且患者血压达标率也更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推荐患者进行晚间用药。但长期治疗效果依然需深入分析,同时对患者脏器保护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功能也并未得到验证,在今后研究过程中需深入分析不同用药时间对长期治疗效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贝沙坦白昼达标率
沙颍河(阜阳段)生态流量监测的探索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舒张性心衰疗效观察研究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白昼之黑
白昼之月
白昼正在消隐
死去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