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和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措施

2020-11-24 02:32段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类药物抗菌用药

段威

抗菌药物属于本院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药物,其通常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1],如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咪唑类等,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为患者节省不必要的治疗费用,减少对于患者身体的损害程度[2]。本文将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措施进行分析,为相关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0 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接受治疗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100 例。常规组男64 例,女36 例;平均年龄(65.1±1.5)岁;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70 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30 例;患者平均接受教育时间(8.5±2.4)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71±1.94)kg/m2;实验组男60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65.5±1.6)岁;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75 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25 例;患者平均接受教育时间(8.0±2.0)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3.51±1.7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核准研究内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由本院主治医生根据个人的经验给予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决定给药时间、服药剂量以及用药次数。

1.2.2 实验组 由本院主治医生和药师结合制定详细的计划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并根据“合理用药医学标准”[3]决定患者的给药时间、服药剂量以及用药次数:①β-内酰胺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类等,在临床中具有较强的杀菌性,且对于患者而言适应证较广,毒性较低;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4],该种药物在用药24 h 内浓度可达最低抑菌浓度(MIC)的50%甚至更多,此时对于患者的抗菌效果最佳,而当该类药物的半衰期在2 h 以内时,可给予患者按照3~4 次/d 进行治疗;如果该类药物的半衰期>2 h,则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降低给药次数,其中较为显著的药物为头孢曲松。②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般适用于由于敏感菌导致的前列腺炎患者、尿路感染患者以及肠道感染和淋病患者等,但该类药物属于依赖浓度较高的药物,其药物浓度越高,表示对于患者的细菌清除率越快,且抗菌性和治疗效果更好;但是其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现象,比如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头痛、过敏反应等现象,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并且经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示[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的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服用后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因此使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尽量不要使用。③氨基酸苷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属于一种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如果是日常用量比较稳定的患者,其单次用药量获得的药物浓度会较高于一天用药量,其可以在患者用药治疗中整体降低细菌耐药的风险;但对于给药方式来说,静脉滴注血药浓度较低,可维持药效时间较长,通常来说,如果给予患者选择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可按照1 次/d 的给药时间,否则极易致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象。④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以及泰利霉素等,而临床中主要针对的患者类型为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以及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其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该类别所有药物在患者体内产生的不同反应均不同,因此对于该类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可以按照血药浓度大于MIC 所增加抗菌后效应(PAE)持续的时间确定,并且能够获得最佳的抗菌效果。⑤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中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而十一烯酸、益康唑、酮康唑等均属于治疗表浅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等则属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总而言之该类药物也属于时间依赖型且PAE 很长或者浓度依赖型且PAE 很长的抗菌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合理用药率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服药后的感染情况。感染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血液系统)/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性对比 实验组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97.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按照不同方法服药后的感染率对比 实验组感染率15.00%低于常规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性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按照不同方法服药后的感染率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我国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类药物主要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又被称为化学全合成药物;但是据相关医学报道,目前各大医院的临床用药中经常出现滥用以及扩大使用抗菌药物范围的现象,导致多数患者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升高,并且容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现象,整体破坏了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要求。本次研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97.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率15.00%低于常规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说明,抗菌药物的使用急需要进行严格规范以及制定合理的用药措施。如果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合理,不仅会延缓患者的临床病情,还有可能增医疗费用,且长期的亚有效浓度还可增加耐药性,导致治疗无果;因此,合理的给药时间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用药安全性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综上所述,按照抗菌药物的治疗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同时也可以整体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现象发生。

猜你喜欢
类药物抗菌用药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什么是抗菌药物?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