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肺康复训练的意义研究

2020-11-24 02:32李虹孙国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呼气阻塞性重度

李虹 孙国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已达6%~11%,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了医疗负担[1]。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肺功能康复适用于中度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但对于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能否耐受肺功能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限制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但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来缓解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来提高运动耐力[2]。如何建立一套经济有效的肺康复训练方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训练,来探讨优化后的康复训练方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的80 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53~80 岁,平均年龄(66.7±4.2)岁;体质量指数23.3~28.7 kg/m2;病程0.2~1.5 年,平均病程(1.20±0.25)年。试验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54~77 岁,平均年龄(70.2±4.4)岁;体质量指数23.7~29.7 kg/m2;病程0.6~1.6 年,平均病程(1.30±0.2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均处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年龄≤85 岁;患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排除哮喘、支气管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弥漫性支气管炎以及心、肝、肾、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运动障碍或认知障碍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不能坚持随访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观察期5 个月内每个月就诊3 次,共15 次。每次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情况,并进行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坚持吸入治疗的吸入方法,营养支持等,对照组不接受肺康复训练。试验组采取肺康复训练:唇腹式呼吸法要求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来放松全身肌肉,双手分开放置,1 只手放在腹部,1 只手放在胸部,用嘴快速呼气数次后合上嘴,用鼻子深吸气,当不能再次吸气时屏住呼吸1~4 s 后再次呼气。呼气时的双手按压肋骨或腹部,收缩腹部肌肉后将嘴唇收缩成鱼嘴状。慢慢呼气后空气慢慢排出。呼气时的嘴唇回缩的大小由患者自己选择,轻轻地将面前25 cm的白纸吹开为宜。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3,运动4 次/d,25 min/次。卧床患者可以练习5 个月,呼吸练习主要采用缩唇吐气结合肢体运动,用鼻吸气,用嘴呼气,2 次/d,25~35 min/次,使患者充分掌握,在院外学习并坚持肺康复训练5 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集中分组,在医疗监护下训练5 个月后复查肺功能。训练后患者掌握运动强度,学会在运动中观察心率。如果心率大于心肺运动试验获得的最大心率,则停止训练。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锻炼前后要及时休息和吸氧。康复前后由专科护士进行评估。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2,运动3 次/d,20 min/次。卧床患者可以练习5 个月。呼吸运动主要是收缩嘴唇,用四肢呼气,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2 次/d,25~35 min/次。训练量适合有意识耐受、心率升高<25 次/min、呼吸频率升高<7 次/min 的患者,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单独进行肺康复训练,并发放自行设计的呼吸运动使患者充分掌握图片,能在院外学习并坚持肺康复训练5 个月。在每月的健康教育中根据个人情况分组,进行培训在每月的健康教育中根据个人情况每4~9 例为1 个组,在医疗监护下进行培训5 个月后返回科室检查肺功能。肺功能康复训练的预防应掌握运动强度,学会在运动中观察心率大于心肺运动试验最大心率时停止训练。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复查胸片,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3 周内临床症状消失>7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45%~7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45%甚至未缓解。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急性加重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0%高于对照组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度急性加重次数(1.13±0.27)次,重度急性加重次数(2.02±1.26)次、极重度急性加重次数(4.22±0.37)次少于对照组的(1.53±0.58)、(2.53±0.92)、(4.59±0.4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加重次数比较(,次)

表2 两组患者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加重次数比较(,次)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病死率高,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病情反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稳定的患者中的呼吸功能仍然有限[3]。其中患者运动能力下降最为显著,不仅加重了患者病情,还可能导致患者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受限。众所周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导致体重减轻的疾病。同时患者肺过度膨胀并引起呼吸肌功能障碍[4]。呼吸肌功能下降可引起呼吸困难和有效排痰失败。呼吸肌功能障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肺康复训练能提高吸气肌的力量来减少劳累性呼吸困难,提高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目前,肺康复训练方法唇缩腹呼吸训练、阻力性呼吸训练、呼吸体操等。因此通过呼吸功能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成为药物治疗之外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肺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计划,在训练强度和频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肺康复训练可缓解症状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为期5 个月的肺康复训练来了解肺康复训练对不同程度患者的影响。表明适当的肺康复训练可以减轻症状,而达到肺康复治疗的目的[5]。患者可通过缩唇改变浅呼吸来通过延迟呼气流,减少肺泡残余气量来改善肺内空气交换。腹式呼吸依靠腹肌收缩来改善潮气量,无效空洞减少,肺泡通气量增加,通气功能得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功能,缓解呼吸短促和缺氧症状,并增加患者的肢体肌力,来改善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并增强运动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采取肺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状态,值得推广。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少,希望广大同仁继续进行本方面研究,为治疗提供作证。

猜你喜欢
呼气阻塞性重度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宫斗剧重度中毒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
有壹手快修:钣金领域的重度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