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教,让孩子爱上习作

2020-11-25 13:04江苏省淮安市泾口第二中心小学贺小兵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课程精准

江苏省淮安市泾口第二中心小学 贺小兵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课标分段表述:第一学段“写话”,第二、三学段“习作”,就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便是切实降低小学生写作文的难度。但即便如此,农村的孩子对于写作还是有畏难心理。调查不难发现,习作教学目标不明确,指导方法不恰当,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素材积累、语言积累及方法技能等诸多因素致使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可见,摆在当前的最紧要的任务是实施精准教学,让农村孩子爱上习作。

一、目标确定“精准化”

教学活动要“依标扣本”,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标”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文本。三到六年级的习作内容多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及想象类。虽然习作训练的内容相同,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目的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呈层次性、螺旋式提高。而教材文本中的写作训练点基本上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为主要依据设置的,比如同为写一个人,三年级教学时,依据中学段的目标,只要求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写清楚,而五年级教学时,依据高学段的目标,则要求突出人物的特点,并要把在课文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要结合年段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恰当设定习作教学目标,目标精准,学生就能走好习作之路,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二、方法指导“精准化”

调查发现,学生难于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习作动机。如何激发儿童习作动机,教师的习作指导方法尤为关键。

1.精准写法

小学阶段,常见的习作类型是写人、记事、状物、写景、实用等,它们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体样式。对于一个习作话题,习作教学首先要在文体上进行区划,从文体的角度去选择相应的写法。在小学阶段提出习作教学“淡化文体”不尽妥当,如果一开始不进行各种文体的框架性“入格”训练,让儿童“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就会有悖于习作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时,还要适当讲解习作知识,即写法。比如苏教版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虽然习作要求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但教师在指导时不能将写人的习作知识在这堂课中“一网打尽”:抓住外貌、兴趣写人,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写人,通过具体的事例写人。因为写人类习作在苏教版教材中共有七次训练,在第一次教学中,就“教”得这么饱满、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炒冷饭”就无法避免。所以在起步阶段要指导学生如何按一定顺序介绍人物的外貌,而写兴趣爱好作为习作教学的提优点。这样每次“教”的知识明确了,训练才能有针对性,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2.精准助情

我们在写作指导时经常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其实,教师指导时的情感投入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一次习作训练创设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迸发出思考的活力。例如在指导学生习作《童年趣事》时,我给他们读了一篇事先写好的“下水文”: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吃糖,总喜欢到叔叔家要冰糖吃。那冰糖形如泥团,色泽透明,一吃上就不放手。后来,叔叔怕我吃多了牙疼,就把冰糖藏起来了。顽皮的我哪肯罢休,哭闹不止。叔叔没办法,只得骗我冰糖藏在墙上。那时的墙面都是用泥土抹成的,总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幼稚的我竟然相信了,抹干眼泪,抠墙找冰糖去了……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笑声四起。当我要求他们也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时,个个跃跃欲试,那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完全是他们的童年写照。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的作文是否有趣,至少教师给学生这一次作文注入了真实的情感,让习作指导于无声处听惊雷。

3.精准范例

虽然农村小学课外读物少,但有一类资源可以利用,那就是教材。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读写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因此教师选择例文引路时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文,展开写法指导教学。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6《家乡的名人》,在指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时,可以参照《詹天佑》一文的写法写人物,这样习作与课文精准对接,源于教材,读写一体,使学生在仿练中习得方法。

三、素材选择“精准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对作文有抵触情绪,主要是老师布置的作文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没有素材。其实相比城市的孩子,农村孩子的活动范围广,有许多的劳动实践机会,他们不缺乏素材,只是不能与习作精准对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习作素材与自身的农村生活联系,用“原生态”的场景写原汁原味的文章。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时,先让学生到河边、田边走走,看树木、捡树叶,并以《寻找落叶》为题记录观察经历。有的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呵!真有趣!又有一片叶子摇曳着下来了,正想进入小河,我连忙接住他,他好像要进入小河的怀抱,开始一场奇妙的旅行吧!我又把它扬向小河,小河流出“哗哗”的水声,多么像是在欢迎树叶的到来,树叶打了一个旋儿,像在向我挥手告别……可以说,是熟悉的生活为学生的习作增添了一分灵动。

四、习作评改“精准化”

评改是写作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写好文章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但就农村小学的习作评改,多数是“虚”“浅”“假”。要习作评改变“虚”“浅”“假”为“实”,习作评改就要“精准化”。首先,精准评改习作的内容。把句子改正确、通顺作为第一任务,正确就是用正确的字词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通顺就是不丢字、添字、重复字词等;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做到这些,也就将评改落到了实处。其次,精准评改习作的步骤。在修改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步骤:读、找、改、再读,有序进行,当然还要注意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至于习作评改途径,可以采用阅读分享、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展开,让评价方式变得更丰富,学生会不断感受到习作带来的喜悦、获得感、荣誉感,习作热情得到充分激发。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小学实际,精准施教,从目标设定、习作指导、素材选择、评价等方面探寻小学习作教学之法,以促使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写作。

猜你喜欢
苏教版语文课程精准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