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信保筑牢“防火墙”

2020-11-25 22:44施天一编辑章蔓菁
中国外汇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信保买方防火墙

文/施天一 编辑/章蔓菁

面对疫情,企业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加强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善用外部支持,用好用足出口信用保险,最大程度地化解疫情的影响。

当前,众多外贸企业的经营面临显著压力,无论是前期复工复产难带来的产品出运交期延后,还是后期海外疫情蔓延引发的大量订单被取消,都对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在此形势下,外贸企业亟需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善用信保等外部力量来化解风险。

风险识别

从笔者今年以来接触的大量报损案件来看,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买方因汇率波动拖欠货款或要求修改合同条款。疫情暴发以来,美元一度呈现快速升值态势,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对此,有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买方不愿意及时偿付货款,造成国内部分出口企业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占压严重。另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买方则在出口企业已完成生产、等待货物发运之际,提出在合同中新增以下条款:当汇率突破某一数值后,重新计算合同金额。出口企业如不同意此要求,则可能被取消订单;而一旦同意,则意味着将被买方转嫁汇兑损失,使出口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是买方所在地的疫情防控政策造成货物运输不畅以及相关单证寄送困难。为应对疫情蔓延,多国采取了封城、封港甚至是封国的措施。这一方面造成了国际货物运输的不畅,另一方面也导致信用证项下单证寄送的困难。实务中,一些企业习惯以信用证为支付方式,认为只要“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开证行便需履行付款义务,但买方所在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却可能导致单证根本无法寄送,引发履约风险。

三是下游市场萎缩导致订单缩水甚至被取消。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一些行业的外部需求下滑明显。以服装行业为例。欧美当地服装销售以线下门店为主,而疫情蔓延带来的出行限制,造成大量服装门店关停。受此影响,那些以欧美时尚品牌或时尚买手为主要买家的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甚至是被取消的压力。

风险应对

面对上述风险,企业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加强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善用外部支持,用好用足出口信用保险,最大程度地化解疫情影响。

加强风险防范

加强对汇率和下游市场的分析和研判。针对一些国家的买方因汇率波动拖欠货款或要求修改合同条款,企业应牢牢树立汇率风险管控意识,加强对交易对手方所在国汇率波动的监测和研究,通过远期等产品提前在银行锁汇,同时要求买方在当地银行锁汇,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收汇风险。此外,即便买方所在国的货币汇率稳定,但因不同行业在疫情中面临的风险敞口不同(例如必选消费行业所受影响较小,而服装等可选消费行业受影响较大),出口企业需要加强对下游市场的分析和监测,将应收账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密切关注买方所在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及时与买方进行沟通。对于疫情期间的产品出运,多数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来防范货物发运后,因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而引发的损失,一旦货物到港后被买方拒收,或者买方在收货后不能及时付款,则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目前的承保政策,多数情况下出口企业可获得理赔。但如果买方事先已将当地的提货风险告知出口方,而出口方仍执意出运,则属于出口企业主动造成损失或主动扩大损失,将难以获得中国信保的理赔。鉴于此,建议出口企业在每次发货前及时通过买方确认当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如果买方表示当地没有限制提货或暂未收到限制提货的通知,出口企业应留存相应邮件以支持后续理赔;如买方明确回复暂缓出运,或出口企业已从其他渠道得知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可能影响买方提货,则不应强行出货。

谨慎转变业务范围。随着疫情蔓延,市场对口罩、防护服的需求一度迅速上涨。部分毫无相关产业基础的企业,为了谋取短期利润,放弃了原先的主业,匆忙上马口罩生产线,一拥而上购买原材料、试生产、做认证。然而待一切就绪后,企业却发现国内市场上的口罩供求缺口已经大幅收窄;而向国外市场出口,要么被进口国的专业认证挡在门外,要么因进口国封港封城政策而遭遇物流运输难题。隔行如隔山,如无相关产业基础,不建议企业盲目转产。

有序实施外贸转内销。国内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出口企业在外贸受阻时,可根据各自产品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节奏地开发国内市场,以此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鉴于外贸和内销的市场环境截然不同,出口企业在决定外贸转内销之前,要多方调研,全面了解国内的市场环境,切忌一拥而上,盲目向国内市场输出产能,最终引发价格战和恶性竞争。

善用外部支持

借助保单融资降低资金压力。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外贸企业一方面要承担工人基本工资、设备维护和折旧等支出,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先期停产、后期复工却订单不足的挑战,现金流面临较大压力。对此,外贸企业可借助保单融资来减缓资金压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今年2月12日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正加紧研发和推广保单融资产品。有此类需求的企业,可关注中国信保与相关商业银行推出的“白名单企业”专项融资服务。该服务允许名单内企业(名单企业的筛选主要由银行根据企业的内部评级来确定的)在相关银行办理保单融资业务时,仅占用中国信保在该银行的金融机构额度,而无需占用企业自身额度,从而可释放企业的授信空间。同时,该融资业务可按无追索权的买断形式实现,并且无需企业提供抵/质押担保,既能帮助企业优化财务报表,减轻融资负担,又能提前实现风险转移。而企业如果不在名单上,也可以积极向金融机构表达融资诉求,争取获得其他相应的保单融资服务。

通过进口预付款保险防范卖方信用风险。在进口交易中,国内企业作为进口方,一般会向国外的卖方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甚至需要全额预付款,卖方才会发货。而受海外疫情蔓延的影响,卖方发货有可能延迟甚至暂停,企业的进口预付款可能因此“打水漂”。对此,企业可考虑使用进口预付款保险来降低风险,一旦发生国外供应商破产、无力偿付债务或拖欠应退还的预付款等情形,则可从中国信保获得理赔,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压力。

借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项下的衍生服务,弥补订单流失的损失。在传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下,中信保的承保责任是从货物出口时点开始产生,而衍生产品则可以就货物出口前的风险来承保。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出口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但海外疫情的蔓延一方面造成企业新增订单同比大幅下滑,另一方面还导致大量已有订单被推迟或取消,使不少企业的生产投入白白打了水漂,资金流面临巨大的压力。对此,企业可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附加险(例如“成本保”“合同保”“增值保”)来管控货物出运前的风险,一旦企业遭遇订单取消,可通过这类附加险的理赔弥补一部分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此类短期信用保险衍生产品,其具体的责任范围、理赔方式以及受理条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确定,企业在考虑投保此类产品时,应先与当地信保分公司做好咨询和沟通。

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中国信保的相关国际市场拓展服务来开拓海外市场。例如通过中国信保的海外采购商名录,寻找海外潜在客户,拓展新市场。相较于展会或电商等渠道,采购商名录的特点在于通过HS编码或货物名称的关键词来提取潜在客户的信息,可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定位潜在合作方。另外,近年来不少省市建立了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企业无需支付保费,便可获得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特别是目前有一些省份,为应对疫情影响还进一步降低了当地小微企业统保平台的投保门槛。建议中小外贸企业跟踪关注此类信息,最大程度地用好外部支持政策,不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猜你喜欢
信保买方防火墙
“一封家书”寄深情 筑牢疫情“防火墙”
疫情之下,出口保险支持小微企业渡难关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买方常见违约问题分析、应对及预防
今年房企并购已达467宗
美国信保人寿终止与安邦保险交易
美国信保人寿终止与安邦保险交易
信保年拉动出口超5700亿美元
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诚信博弈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中国信保推出新产品力促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