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生命教育实践的再思考

2020-11-25 02:40吴增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3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

吴增强

〔摘要〕生命教育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一,生命教育唤起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人文思考;其二,生命教育启迪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的理性思考;其三,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要关注以下要点:一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认知;二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生命的可贵;三是走进幸福心理学让生命充盈蓬勃;四是重视高危学生的预防性辅导,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关怀和呵护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敬畏生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1-0004-03

当前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与隐患也在增加。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冲击,使得学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学生学业压力持续增大、拒学现象时有发生、危机事件不断增多、身心健康问题,以及家庭教育问题,等等。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全国首部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时隔15年,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实践,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生命教育唤起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人文思考

当代社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化倾向弱化了人对自身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弱化了人对有意义生活的向往,弱化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19世纪以来,科学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遮蔽了人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人的完整性和主体性丧失,人成为“单向度的存在物”,人的精神世界被疏离了。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走出人自身生命的异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哲学主张,其中根本的精神就是“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生命的完整性。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文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自然界一切都是机械运作,服从于特定不变的秩序。而人文世界不是僵死的、机械的世界,是一个自由的和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人文世界是由一种内在的力量——有意识的生命所驱动。功利主义的教育无视孩子的天性,无视孩子的需求,在“分数第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成人意志下,孩子的生活世界被挤压,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日益丧失。与此同时,成人与孩子的和谐关系受到了损害。孩子也是有主体人格的大写的人,不要把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不要把孩子当成功利主义教育的工具。

(二)生命教育启迪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的理性思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心智、精神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理上有不同的范畴。而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视角看,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如前所说,人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心理、精神的和谐发展,它也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目标。在学生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融合之处,有更多生命教育的议题。如,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探索“我是谁”实质上也是对自己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探讨;又如,面临生命的丧失而对学生开展的哀伤辅导,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从对人的死亡的讨论感悟生命的可贵;再如,在对抑郁有自杀行为的学生的辅导中,如何让其从自我贬低、生命无意义感中走出来,等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框架里,生命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可以说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生命教育实践的若干思考

从上述理性分析和近年来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推进的实践来看,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建立科学的生命认知

应该让每个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有时是很脆弱的,要珍惜生命。事实上,现在不少学生生命意识模糊,2005年我们曾经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作过调查,发现居然有半数以上的中学生认为人能够“死而复生”,这实在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究其原因,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生命展现,往往脱离了真实的现实世界,在有的网络游戏里人有多条命,是可以死而复生的。而有些青少年往往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这就颠覆了青少年对生命唯一性的科学认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游戏中,角色动作的模仿、击杀对手的感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对于生命产生麻木或其他感受;在动画片上,不死的主角身体也会对青少年的生命认知产生有错误的引导。”[1]尤为严重的是,网上还有不少死亡游戏的网站,诱导极少数学习、生活遇到挫折的孩子迷恋死亡游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直至自杀的悲剧发生。“蓝鲸游戏”是一个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多为青少年,组织者会要求他们每天完成一个规定的残酷的任务,最后的一个任务就是自杀。我们关心的是这个游戏为什么会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有学者认为,“该游戏之所以流行,根本在于青少年感到生命意义的缺失,当生命趋于虚无,自杀就有了意义,诱导自杀的蓝鲸游戏就有了存在的市场。”[2]因此,只有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向上的生命意义感,拒绝生命的虚无,才能让他们远离这些死亡游戏。

生命意义感(Meaning in life),是指个体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或人生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已有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对个体幸福和健康具有重要预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身体健康的预测作用显著,缺乏生命意义感则是焦虑、抑郁、空虚、无聊等心理问题产生及自杀意念(或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孟四清、刘金明[3]对全国

52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1.7%的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可见,积极的生命意义感的培养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帮助学生健康上网,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是更为积极的教育策略。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悟生命的可贵

生命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生命存在状态的体验。陶行知说:“什么叫生活?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生活的根本内涵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生命是生活的体现。

要让学生敬畏生命,不仅要进行认知学习,还要能学会体验学习。体验是对亲身经历的反思,是全身心融入对象后对意义的揭示,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通过体验就能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人生境界。生命不仅需要学生去认识,更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体验生命的过程是对生命意义逐步把握的过程。在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里,生命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在丧失与哀伤辅导中学会对生命的珍爱。面对亲人、同学的生命丧失,会有悲伤,在悲伤之中我们常常怀念与逝者生前一起相处的难忘时光,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又如,在人类重大灾难事件之中对生命的感悟。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我国在这场人类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展现了许多动人的画卷,广大医护人员日益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抢救病人,医学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研制疫苗,建筑工人争分夺秒建方仓医院,志愿者深入社区防控,解放军指战员为抗疫工作提供各种支持保障,所有这些都是一场场活生生的生命教育。它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人间真情。体会到对他人生命的关怀是一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大爱情怀。正如弗洛姆所说,“爱主要是一种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个人的生命态度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爱包括关怀、责任、尊重,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关怀、责任和尊重,也包括对他人生命以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关怀、责任和尊重。”

此外,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教育、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丰富的生命教育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三)走进幸福心理学让生命充盈蓬勃

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里格曼说“我以前一直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它的测量标准是生活满意度,而今幸福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它的目标是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蓬勃。”他提出幸福心理学的若干要素,对于生命教育富有启示。其中乐观、心理韧性和积极关系等对于青少年生命成长更为重要。

乐观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塞里格曼说“乐观在你的某些生命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虽不是万灵药,但它可以保护你不受抑郁的侵害,它可以提升你的成就水平,它可以使你的身体更强健,它是一个令人愉悦的精神状态。”[4]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于世界的解释风格是不同的。同样面对困境,乐观的人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不会被失败击倒。面对困境,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去克服它。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会持续很久。悲观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此一蹶不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乐观的解释风格,克服悲观的解释风格,这是让学生一生受用的幸福经典。

在生命成长中提高心理韧性。人生的道路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往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坎坷与风浪,一个成熟的人就是在困难与挫折环境的磨炼中,锤炼心理韧性和生命意志。同样,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和社会适应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要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

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学生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成长环境。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父母和教师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和家长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与学生建立温暖、和谐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四)重视高危学生的预防性辅导

生命教育既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目标,也有防止禁止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的预防性目标,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专业转介和干预。这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疏忽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预防,而干预最终也是为了发展。

预防性目标应该着重对于可能发生成长问题的高危学生群体予以关心。例如,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行为问题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学生、青春期困扰学生、情绪抑郁学生、体弱多病学生、伤残学生等。做好高危学生预防性辅导,关键在于学校危机预防和干预系统的建设,不是等到出了问题“亡羊补牢”,而是要切实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关怀和呵护的。

简言之,生命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生命教育是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关怀学生的生命历程。因此,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青少年是未成年人,生命教育应该落实在以科学的生命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即珍惜、热爱、敬畏生命,以积极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为导向。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交往和生活之中,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充盈蓬勃。

参考文献

[1]朱李文.网络环境中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分析与建议[J].南方论坛,2017(7):50-52.

[2]汪亚芳.青少年生命意义的虚无与重建——透析蓝鲸游戏[J]. 教育观察,2019(30):68-69.

[3]孟四清,刘金明.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及相关问题的调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报,2020(4):45-52.

[4]马丁.塞里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洪兰 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
论初中英语生命教育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探究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