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视野下心物场与形意场之比较

2020-11-25 02:40范伟丁聪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设计创新

范伟 丁聪

【摘要】“心物场”与“形意场”都使用“场”概念,思考物质场所下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并且以定向影响结果为导向进行评定,这对当今设计有积极指导意义。通过比较两者在学科属性、研究手段和侧重领域的差异,心物场倾向于静态地研究物象的整体“形”,强调“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而形意场倾向于先将“形”划分成各个局部分析,再回到整体进行评价,形成动态循环。综合两者理论特点,以中西文化的不同视角拓展思维,更好地服务当代设计。

【关键词】形意场;心物场;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二十四节气语境下的当代室内陈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A008)的阶段性成果。

心物场与形意场理论都使用了“场”的概念描述物质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形成“场”,从而影响功效的判断。“场”中被剖析出来的含义不是场本身所具有的,而是设计者和解读者所赋予的。为此,通过比较心物场与形意场在概念、思维方式及應用等方面的差异,就可为设计创新拓展思维空间,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多元的生活需求。

一、概念解析

(一)心物场

心物场即“心理物理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用以研究社会行为和人格问题。考夫卡提出,人脑内存在着与客观物理世界相对应的经验知觉世界,被感知的物理世界中的事物形成物理场,而感官经验世界与之对应的映像和心理活动则形成心理场。[1]格式塔学派认为,个人行为是基于心物场,通过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知觉”是观念和现实的统一,知觉系统的加强与衰减是心理场和物理场相互作用的结果。[2]

心物场包括主客观环境与自我交互两个方面。主客观环境可对应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两者不一定一致。不同的地理环境制造出不同的气氛,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环境。例如,同样的地理场所,大屠杀纪念馆采用深沉的色彩和狭窄的空间可营造沉重和压抑的气氛,而迪斯尼乐园选用明快鲜艳色能渲染欢快景象。此外,不同的人在同一客观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取决于其主观环境与自我两方面的交互使用。例如,在道路设计中,可以通过环境暗示观者评定自我是否为“大胆”“勇敢”或“安静”“保守”,从而引导其行为“走下去”或“停下来”。

(二)形意场

由于物必成形,形必有意,形意场理论以“形”的生命周期为客观起点,探究人类所赋予的多样含意。实体的“形”与虚体的“意”相互复合于空间“场”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形意场”。[3]每个形态都由下一级局部形态的形意场构成,又包容于上一级形意场。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感知范围越大,感知层次越高。设计者对“形”通过多义的解释角度和层次,丰富其“意”。当由不同的主体来解析视觉表现上含义模糊的客体形态时,因每个人心理经验的丰富度有差异,形态诠释的标准也就多样。如建筑师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曾被解读为“修女的帽子”“圣母抱圣子”或“祈祷的双手”,这反映了“形”与“意”在不同场所环境下结合后的判断结果。

此外,形意场理论提出八个非物质场作为衡量设计合适与否的标尺,即功用场、美观场、经济场、时代场、地域场、民俗场、技艺场、伦理场。八个场的分值比较为评价设计提供了量化手段,其分值差异反映出各个非物质场所的影响范围与强弱关系。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通过对“八场”的宏观与微观把控,积极、定向地引导价值观走向。

二、设计创新视野下的思维异同

(一)针对创新设计的共同要求

1.内涵追求丰富多义

心物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简单的反应,因而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不同人群会解读出不同含义以做出的不同反应,并对其做出引导。形意场的多义性也主张:个人的解读过程由于自身对外界的认知或认知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与学识越丰富的人解读出的事物意义越多元。

基于这点,二者都要求设计品避免过于晦涩致使观者的理解出现偏差,并注入丰富多义的内涵。成功的设计者应将信息恰如其分地揉入“形”中,让读者得到正确的解读,巧妙地解决人与物之间“语言沟通”的问题。

2.行为导向定位准确

在设计“场”的导向上,两者都认为设计应当营造一个能定向引导观者心理活动的合适“场”。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服务人类的学科,这种服务不仅要保障基本物质生活,也需要让人身心上得到发展。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中这种“场”导向的运用更广。例如“普鲁迪·艾戈”住宅作为一个反面例子,其客体“形”,或外在“物理场”在设计时跟随现代主义大流,忽略了“意”的表达或“心理场”的建设,致使这栋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建筑成了一个滋生犯罪的场所,它的炸毁标志着现代主义结束,后现代主义兴起。因此,两个理论在“场”方面都要求设计导向必须定向且准确。

(二)思维与视角的差异表现

1.互异的学科属性

心物场从属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佐证方式是实验性的,认为人视觉在心理上有补残、归类的趋向。而形意场虽也以视觉为主要信息来源,但它本质上是一种东方哲学在中庸互补上的综合判断,需要平衡各种感知觉,加入主观分析。它的佐证方式是推理性的。可以说,前者为解释现象而产生,后者为解决问题而存在。

2.辩证的主客体关系

意识的出现,是实体性的存在物虚无化的结果,这好似意识作为“‘存在的洞孔包含在存在之中”。[4]同样是由“意识”与“存在”构成的“场”,心物场是主体的“心理场”与客体的“物理场”复合,强调“自我”变则影响“环境”变;形意场认为存在支配意识,客体的“形”与主观的“意”复合于“场”,“形”变左右“意”变。

3.迥然不同的研究手段

在研究手段上,心物场强调“形”的整体研究,把小形聚合成大形,不完整的形补充成完整的形,复杂的形简化成简单的形(见图1)。其认为人类知觉到的事物意义要大于单纯视觉看到的事物,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它的研究手法更具感性色彩。而形意场提倡将大形拆分成小形,通过局部形的张力分析,[5]得出内在复杂的含义,再回到整体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见图2)。形意场理论针对形态的形、色、质、纹饰,用调、饰、仿、合、化、换的创新六法进行量化处理,把感性的视觉认知理性化,使设计的过程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品质。

可以说,形意场理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为“形”和“场”是可变且可叠加的,从“具体形”出发去研究空间中形意复合的“场”,其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知处理手法;而格式塔心理学则是从“整体形”或称“抽象形”出发去研究“场”,认为孤立或分散的形在认知上有被人补充完整和分门别类的倾向,不应孤立地分析局部,强调“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研究手段。

4.互补的侧重方向

从属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物场”多应用在平面设计与绘画领域,分析产品和空间时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形意场理论则在产品与空间领域运用更广泛,两者恰好能够互补地看待各类丰富多变的设计活动。综合心物场论与形意场论在设计创新上的探索,设计者可结合中西文化的不同视角,更全面地思考各类设计现象,为创新思维找到多样途径。

三、理论应用于设计案例的比较分析

(一)二维“场”视角下的比较

心物场与形意场针对二维“场”域,出发点不同,评价各异,以《纽约时报》儿童版的封面为例,色彩鲜艳的封面(图3)具有冲击力的、天真烂漫的视觉感受。从心物场视角下,观者将图中的爱心、太阳花、钢琴、吉他等使人感到欢乐和童趣的零散元素还原成完整有序的景象,象征童年的欢乐和无所顾忌,构建出直观的心理场效应。而形意场视角下,观众会体味其中色彩、笔触、构图以及氛围所代表的含义。看似混乱的形式表达出美观场的平衡感,粗重的轮廓和饱满的构图营造出喧哗快乐、独具特色的情趣场。

(二)三维视角下“场”的比较

家具与产品作为三维立体物,感受的“场”比平面和绘画更加多样。设计师雅格布森将情感注入蛋椅(图4)的设计,从心物场视角的心理完形处理之后,让使用者頭脑中呈现完整的鸡蛋形状。人犹如小鸡被蛋壳温暖包裹,有安全、舒适、俏皮之感,形成信赖的心理场。而形意场视角下,它体现出很突出的功用场、美观场、技艺场感受,在起伏的线条中展现了人与物之间的“情趣”性。

再以悉尼歌剧院为例,心物场视角下,观众无意识地对屋顶的形状完形想象并分组,形成有机而整体的视觉感受。形意场视角下,其屋顶形成的美观场格外强烈,成为视觉主导,多层次的尖角形成了它特有的张力感,让人产生多义性的解析。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形意场”与“心物场”从中西文化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了不同“场”的知识结构体系。设计者应当合理运用各自“场”的差异特点,积极影响观者或使用者。未来的设计不是片面、孤立地设计“场”中之物,而是进行整体设计,为高质量人居环境打造设计光辉。

参考文献:

[1]杨光.格式塔理论指导下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

[2]胡砚冰,周爱保,鲁小勇,陈璇,陈大亮,崔嘉溦.自我参照效应中“消失”的自我:基于格式塔的心物场观[J].心理研究,2019,12(5):387-393.

[3]范伟,彭曲云.空间语境中的形与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11):49.

[4]张庆熊.现象学的本体论: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现象学的贡献及其遗留问题[J].社会科学,2017(6):107-116.

[5]范伟,宋林晓.商业陈设空间张力中的“时态”体验设计[J].美术大观,2019(7):132-133.

作者简介:范伟(1975-),男,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丁聪,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研究生,主修环境设计和区域规划。

猜你喜欢
设计创新
西咸新区三桥新街BRT及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基于PLC理论的新产品设计创新策略
方城黄石砚石工艺品产业升级途径探讨
研究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融入书籍中的积极影响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众媒时代党刊设计创新的四重维度
竹材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新研究
运用设计建立品牌价值与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