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对提高农业 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

2020-11-26 19:22彭举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农村

文/彭举,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生产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作为农业大国唯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为了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进行新农村建设,需要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必要改变,采取恰当的方式致力于发展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应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作用。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应用能够通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将有助力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此外,农业信息化还包括引导农村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使农村居民意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农业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生产、科技以及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农业信息化可以定义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使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1]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方面,深层次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使其产业化,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增长,进而使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认识把握住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农村信息工程的开展和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走捷径、少走弯路。其基本特征如下:

1.1 地域广散性。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生活区域分散,这些特征增加了农业信息化推广的成本和风险,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技术难题。

1.2 内容复杂性。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层属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具有相当复杂的时空分布和产业特性,这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大、内容多,复杂性强。

1.3 发展长期性。农民和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应用者和服务者,这种特定的服务对象使得农业信息化在基层的推进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1.4 社会公益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2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1 包含信息内容具有繁杂性

农业信息的丰富内涵表明,一方面,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经济发展。首先,农作物种植第一个要遇到的复杂问题就是各种作物的生长规律,不同地区的水文、土壤养分、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农作物的顺利生长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所有因素,农作物后期的加工和销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农业信息化的总体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仍然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这也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具有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2.2 发展具有漫长性

与城镇信息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农村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和农民不仅是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而且还有一部分思想保守、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他们对一些信息化趋势的接受认可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这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代表了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漫长而曲折。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统一性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生态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通过科学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快城乡之间和乡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使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共享,为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农村生产发展新模式,开辟了新的格局。

2.4 各个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我国具有幅员辽阔,地形差异明显的区位特点,而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加之农村人口稀少,人口分散,这一系列不利因素制约并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不利于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3.1 农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提升

农业信息化能够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导向,因此,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是否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主要为是否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现阶段,因为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发展较慢,农民无法对市场信息作出全面及时了解,部分地区产生市场信息不对称或滞后的严重问题,对农产品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发展建设,帮助农民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借助农业信息网络以及大量信息资源,获取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与分析,对生产结构做出合理调整,便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合理。

3.2 农业信息化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农业信息化能够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增强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对生产环节采取科学高效协调,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资源采取综合全面管理阶段,能够有效解决成本较高以及时间效力减低的问题,现代农业同传统农业存在明显的区别,现代农业基于发达市场经济为前提,市场经济中农业活动则以及时全面的信息为基础。因此,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众多要素需要借助信息化进行紧密联系与有机结合,有效减小生产经营存在的风险问题,增加经济效益。

3.3 农业信息化促进服务体系完善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使农业服务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农业经济增长十分关键,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完善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使推动农业发展向着规模化、信息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有利于农业市场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成功加入WTO,使得农产品所面临的竞争形式更为严峻,由于市场产生的各种变化,务必对信息做出全面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对市场走势做出准确分析判断。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农户提供必要信息,精准掌控市场走向,为农民生产活动与农业发展提供保障[3]。除此之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政府能够在网络对市场实际情况做出及时全面的准确发布,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稳定经营运作提供保障,对农业生产采取正确的科学引导,确保农业经济稳定运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 农业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4.1 完善农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信息网络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民能够有信息获取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平台。同时,应着重对农村的交通、通讯设施进行完善,优化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同时还包括网络宽带和光纤的完善。农业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硬件的优化,还有软件的更新,保证能够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4.2 借助政府政策的力量

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能够共同发挥作用,市场主要是提出要求,而政府要发挥“看不见的手”这一职能,切实解決问题,强化服务功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强大助力,具体的做法有建立专项拨款,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由政府牵头引进相关技术,吸引相关的技术人才投入到农村,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

4.3 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在农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维护农业信息化的安全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而且这些法律制度要具有前瞻性。通过这种方式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证,进而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相关活动,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4]。

4.4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依靠人力来进行,主要包括相关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千千万万的广大农民。通过短期职业培训来提高农民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和了解程度,同时,制定适宜的人才计划吸引专业化的人才走进农村、扎根农村,对农业的相关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更加适应当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

5 结语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意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积极影响,积极应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