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女娲足迹 弘扬女娲文化

2020-11-27 08:10刘金荣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摘要:女娲“捏土造人”实为抗洪救人;女娲“炼石补天”实为烧制石灰补修山洞穹顶的漏洞。本文在女娲传说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历史遗址和记载,客观地探索女娲原型,以上古时期的抗洪救灾为主题,高度赞扬了女娲带领族人与大自然斗争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将女娲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关键词:女娲文化;探索原型;抗洪救灾;烧制石灰;修补漏洞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说还没得到世界认可,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字记载和相关的考古证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具茨山等遗址(距今5000-6000年),是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出土有彩陶、生产工具、编制品、稻谷、岩刻及二十二种刻画符号等。郭沫若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性质。上古时期,历史久远,能发现这么多文物资料实属不易。

女娲“捏土造人”和“炼石补天”的故事人人皆知,女娲遗址、庙宇到处都有。陕西平利县有个女娲乡,女娲乡有座女娲山,女娲山上有个女娲庙,女娲庙下有女娲坟,女娲坟里挖出女娲碑,石碑上刻写“中皇山女皇氏之墓”,专家确认“女皇氏”就是女娲。女娲庙里还有守墓人,名叫杜立发,70多岁。据他说,他家祖祖辈辈都在守护着女娲坟。200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平利县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女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女娲文化是上古母系社会文化,今天的平利县曾是女娲氏隐居或居住的地方,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这是五千多年来,首次对女娲的客观评价。这对我们探索女娲足迹,弘扬女娲文化指明了方向;也大大地激发了历史学家和女娲爱好者研究、弘扬女娲文化的积极性;为唱响“华夏文明五千年”高歌鼓起了勇气。

一、弘揚女娲文化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一系列脱贫政策,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为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女娲的一生,是与洪水拼搏了一生,是与大自然斗争了一生,是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而奋斗了一生。女娲文化的核心是女娲所代表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以及仁爱思想。所以,弘扬女娲文化,即符合国情和民情,也符合新时期的历史要求;弘扬女娲文化,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东周时期的《史籀篇》、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唐朝时期的《史记-补三皇本纪》等资料中,对女娲的记载都带有神话色彩;全国各地的女娲遗址、女娲庙及各种女娲祭典活动都处于民俗文化层次;大多数国人对女娲的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女娲事迹是虚构的文学作品。长此下去,长达五千多年女娲文化的传承链条有可能断掉;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将被改写。所以,探索女娲足迹,客观评价女娲时期的历史真实性刻不容缓。

二、女娲捏土造人

五千多年前,在洛河流域中皇山下,生活着一群人。族长华胥氏生有12个孩子,其中最优秀的女孩是女娲,男孩是伏羲。所以老族长按母系社会传统从小就重点培养女娲,以备将来担起族长职责。女娲继承了母亲聪慧善良的品德,又遗传了父亲雷神英勇顽强的性格,从小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有年夏天,天降暴雨,山洪爆发,河水泛滥,氏族300多人全被洪水淹没。女娲和伏羲两人正好在山上打猎,躲进一个山洞里才免于一难。当时女娲16岁,伏羲18岁。这次灾难对她兄妹两打击很大,如同天塌了一样,女娲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变成了另一个人。伏羲见女娲整天不吃不喝,脸色憔瘁,闷在洞里一声不吭,就安慰说,“既然上天不收我们,我们还得勇敢地活下去。母亲说她过世后你就是族长,所以你必须振作起来,继承母亲的意愿,担负起责任”。女娲苦笑“就剩两人,说什么族长?”伏羲接着说“不要紧,只要我们有信心,上天会眷顾我们的。你在洞里养养精神,我去洛河下游走走,或许还能找到像我们一样的幸存者。”于是伏羲手拿石茅出了山洞。石茅是女娲时期主要狩猎武器,人人都有一把。是用坚硬的岩石打磨成利器,再用兽皮条捆绑在木棍一端。

伏羲的一席话起了作用,女娲认为哥哥说的有道理,既然我们还活着,也是天意。风停了,雨停了。她抬头望天,乌云还在滚动,似乎不想离去。俯视山下,洪水已退去。太阳躲进乌云里不敢露头,鸟儿躲进窝里不敢出声。世界异常的静,她有点怕,又回到洞里等哥哥回来。她仔细的观察这个救了她命的洞。这是个自然岩洞,内壁和地面凸凹不平,空间宽敞,也比较深,距洞口不远处有一小股山泉,顺势流出洞外。站在洞里能感到风意,说明洞内还有出口,是个通风洞,称得上是个洞天福地。

第二天早上,伏羲还未回。她既担心哥哥的安危,又感到无比的寂寞,就不由自主的下了山,来到洛河边。河水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不见鱼儿露出水面。她又想起了往日和同伴在河里戏水捉鱼的欢乐情景。她越发感到寂寞孤独,两眼直望着洛河下游,盼望着哥哥带着一伙族人出现在面前。她望眼欲穿,朦胧胧看见远处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她激动地跑过去,到跟前万分失望,原来是一个土疙瘩,一小一大自然摞在一起,像个泥人。失望和寂寞是她孤独难忍,他几次想去找哥哥,但又怕擦肩错过。她坐下来,和泥人聊了起来,几天没人和她说话闷得慌。聊着聊着就不由自主地捏起了泥人。先用石子安了双眼和鼻子,再用河边的泥土安耳朵、手臂、腿脚等。向后退了两步瞧瞧还像个样子,她脸上露出了微笑。又想,一个太寂寞了,就继续捏,不停地捏,直到天黑,已捏成了近百个泥人,有男的,有女的。女娲捏泥人的初衷是她太寂寞,伏羲又不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另外她捏泥人是向上天祈求伏羲能早日带着族人回来。

第三天中午,伏羲只身回来,初见时女娲还在河边捏泥人。女娲欣喜若狂地扑向哥哥大哭起来,伏羲只是一番安慰。寒暄过后,女娲高兴地向伏羲炫耀她捏的泥人。伏羲出去了四天,没找到一个人,联想女娲捏的泥人,他下意识地产生了与女娲结婚的念头,思虑过三向女娲提出,女娲也有此意但碍于兄妹关系,就说“看上天的意思”。他两分别点起更火,跪地合手向天祈祷。一阵风吹来,两股旭旭向上的炊烟合在一起,当天伏羲兄妹两结为夫妇。

第四天早上,伏羲醒后看女娲睡得正香,没吭声,手持石茅悄悄地出洞打猎去了。快到中午,女娲还睡着,自洪灾以来她就没好好睡过觉,她太累了。她梦见母亲和兄弟姐妹,还梦见她捏的小泥人都活过来了,并围着喊她“母亲,母亲”,可爱极了。“轰隆”一声惊雷把她从梦中惊醒,女娲一咕噜爬起来发现她在洞中,不对,我应该在河边,泥人都活了。“轰隆”、“轰隆”雷鸣电闪,女娲拔腿跑出山洞,洛河再次泛滥。上天啊,我的泥孩子还在河边。她连滚带爬下了山,一头扑进洪水中寻找他的泥孩子。在浮出水面换气时,正巧有一个人从上游漂来,还有,不止一个。她激动万分,拼力抢救。原来洛河上游生活着另一群人,女娲曾听母亲说过,但从未见过。这次也遭到山洪袭击,被冲到下游。好在这次洪水小,从洛河上游泻下,中皇山下这段河床宽,且平坦,洪水的流速减缓了许多,也减小了救人的难度。凡有浮木的遇难者,稍加引导鼓励自己上岸,她拼命抢救生命垂危的遇难者。女娲始终认为洪水中的遇难者就是她捏的泥人,还认为这是上天赐给她的孩子,因为她已结婚,应该有孩子。泥人喊她“母亲”的梦境在脑海里回旋,她已分不清梦和现实。洪水越来越小,她早已精疲力尽,终于晕倒在河边,是两位身体较好的遇难者把女娲拖上岸。

待女娲再次苏醒,已是第二天中午。她试图想起来,伏羲马上过去扶他,她见到哥哥悲喜交加,顺势倒在伏羲身上又大哭起来,她以为哥哥被洪水卷走。被抢救的所有遇难者一看,陆陆续续跪在女娲和伏羲周围陪着女娲也大声哭喊起来。这哭声伴随着潺潺河水惊天动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向上天发出的控诉;这哭声声势浩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庆祝与大自然斗争胜利的大合唱;这哭声雷鼓齐鸣,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

伏羲问身边的:“你们是何人”,有一个年长者回答说,他们是河上游的遇难者,是神女救了他们。上古时期的人生命力很强,所抢救出的遇难者休息一会儿大都缓过神来,清点后连同女娲、伏羲共108人。部分年老体弱者没救活,挖坑埋在洛河岸边。大家互相搀扶着上了山。女娲挑选出十几个体力好的上山采集食物,伏羲带几个人采集草药治伤。夏末,中皇山上的野果已半熟,快到天黑,女娲一行人满载而归。伏羲用草药医治遇难者外伤,女娲分发食品。洞里108条好汉一边吃着野果、就着野菜,一边庆祝劫后余生的新部落诞生。按华胥氏意愿伏羲推举女娲为新一任族长,称为女皇氏。

三、女娲创造发明

几次洪水差一点断送了洛河流域的人群。女娲深感到人口快速增长的迫切性。他与伏羲商量,根据当时男少女多的实际现状,提出了两条改革措施。第一,制定了新的婚配制度,即一夫一妻、或一夫二妻。第二,各婚配家庭以男为主传宗接代,小孩随父姓。先赐姓取名,然后进行婚配。在起名时,伏羲征求女娲意见,女娲说:他们既然是泥人化成,就叫“神泥”吧。起初人们互相称呼“火神泥”、“水神泥”等等,后来就将“泥”字省去,叫“火神”、“水神”、“土神”等(没有雷神)。新的家庭都住在山洞中,先用土墙做隔断分居,后来屋顶用毛竹加杂草覆盖。这是洛河流域最后一个死里逃生的母系社会部落,女娲也是最后一位女首领(女娲过后,伏羲继任)。

洪水过后,女娲思念母亲,就去了母亲住过的地方,村落已毁。她无意中踩上一片白色的泥浆,抬腿时感到吃力,再用力才脱脚。她在泥土中走了十多年,第一次发现这白色高粘度泥浆。顺手抓了一团捏玩了几下,的确是个好东西。她蹲下来仔细观察,这泥浆四周留有三块半截残缺石头,残缺面呈白色,转眼一想这是母亲使用的炉灶,三块残石是炉灶支腿。他初步确认白色泥浆与残石有关,但不知道是如何转化的。她想哥哥知道的多,就把伏羲找来。伏羲看了以后,猜测是石头经火烧炼,再与洪水就变成了白色泥浆。于是他两就在原地搞起了炼制石灰的试验。毫无疑问,石灰炼制成功(河南具茨山女娲洞有石灰石残迹,)。这种新材料在以后补天及防洪工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一直应用了五千多年。至今,我们还在大量的运用着。

女娲对人类的贡献离不开伏羲,女娲文化客观的讲是女娲伏羲文化;女娲文明是上古时期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女娲和伏羲都是华夏文明的先驱。经过多次洪水灾害,伏羲开始思考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如蚂蚁搬家、蛇出洞等动物异常反应现象,尤其是洛河里的乌龟,每次洪水来前,急急忙忙向山上爬,好像知道洪水要来,于是他研究起天气预测。他先捉了一只乌龟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根据风云变化创立了“八卦”,用它预测天气及洪灾。伏羲受木头在水中漂浮原理的启发,发明了木筏。还发现河岸上一种叫“麻”的植物经洪水浸泡后,麻皮变成一种轻质高强度材料,搓成麻绳代替草绳。受蜘蛛网捕捉昆虫的原理,用细麻绳制成大网来捕鱼。用毛竹和皮绳制成了弓箭用以远程猎杀禽兽。女娲在炼制石灰过程中无意发现一个土疙瘩经火烧炼,强度很高,于是就研发了陶器。伏羲对中草药也有研究,在用野草治疗外伤的基础上,发现了治疗感冒发烧、拉肚子草药。这些创造发明,大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华夏文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使人类社会发展向前迈出一大步。

四、女娲炼石补天

多年后,女娲和伏羲有了十个孩子,部落人数发展到三百余人。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人口增加,管理难度就大了,最突出的是资料分配中的记录问题。女娲和伏羲一起研究,首先对实物名称进行了统一规定,如:称天空为“上天”,居住的岩洞穹顶称“天”,洞中各家的小房子屋顶为“小天”等(我国侗族现在还称厅堂为“天堂”,称屋頂为“屋天”);将居住的山洞命为“女皇洞”。然后用各种符号在石板和洞壁上刻划做记录,用横杠和竖杠表示数量,用形象且简单的图画表示名称,接近形象字(在半坡遗址中发现)。

女皇洞处在半山腰,是个天然岩洞,洞口一段穹顶发现多处裂缝,时而发生小石块脱落现象。女娲让人用一根较粗的原木撑顶起来,以防塌方,并命名为“不周山”,不让人动它。一个雨天,火神和水神发生争执,打了起来,撞倒了“不周山”,天塌了一个大窟窿,雨水倒流。有人喊“天塌啦”,还有人喊“天漏啦”。女娲一看,感到问题非常严重,女皇洞面临着危险。总结前几次抗洪经验,她认识到,只有抗争才能活命。于是她下定决心,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继续战斗,再次和洪水决一死战。于是,一场流传了五千多年伟大的补天工程开始。

补天,谈何容易。女娲心里也没数,但她认定总会有办法,也许上天会帮助。于是她和伏羲商量后拿出了一个初步方案,说干就干,就召集开会、分工安排。水神和火神吓得躲在人群后不敢露头,女娲喊他两站出来,严厉的批评了他两,并罚他两上山砍毛竹,搭支架,重建不周山。安排伏羲带一组人炼石灰;她带一组人采集补天石料。她预感火神两人太少,怕耽误事,从自己小组中抽出四人协助火神组。一切安排完后,女娲才考虑起补天细节。她抬头观察漏洞,水量小了许多,加上外面射进来微弱的光线,基本上看清了天洞四周的状况。她分析,要快速完成补天任务,必须用大块石料,她睡觉的石板床远远不够,如果再有七、八块大石材,就好办多了。她想,方圆几十里大石头很少,盲目地外出寻找时间长,耽误事。为了赶时间,她立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硬创黑熊洞,抢夺五彩石。她小时和黑熊打架时,清楚黑熊洞里有好多大块彩色石头。又想起,黑熊近几年经常骚扰族人,早就想收拾它,碍于母亲上次教训,一直忍着,这次是迫不得已,借此给它点教训。收拾黑熊的办法三年前就有啦,用三张大渔网叠加成一张偷袭黑熊。说干就干,她立即带领剩余的八个人带上渔网,手持石茅前往黑熊洞。按计划一切都顺利,没想到三张渔网困不住大黑熊,眼看黑熊要破网而出,长期的打猎本能促使她将手中的石茅闪电般地刺入黑熊口中,同时她也挨了黑熊重重一巴掌,倒在了地上。其他人一拥而上,也将手中的石茅刺向黑熊的要害处,这个庞然大物当场毙命。此时天已黑,雨也小了。女娲挑选了九块大小差不多、颜色不同的彩石回了洞。女娲的身体已不如从前,黑熊那一掌,实在厉害,到现在,胸口还闷闷作痛。山洞里五个小型炼石炉烈火熊熊,五股炊烟在漏洞下口汇集,顶着风雨,一涌一涌冲向天空。这炊煙是向上天发出的宣战书,予示着人类与大自然战斗的决心。火神一组也满载而归。女娲说,大家都累啦,歇会再干。火神和水神自知理亏,喝了口水,就行动起来。体力好一点的都来帮忙,搭建不周山连夜开始。

漏洞约六尺长,四尺宽,下口距地面两丈多高。若在今天去修补,很简单,四个瓦工一天就可完成。对上古时期的人们来说真是比登天还难,首先从心理上就难以过关,这是在与上天斗,大家都没把握,也没经验。第二天上午,不周山搭好,第一批石灰出炉,一切补天准备工作就绪。那知大雨又下了起来,似乎在作对。女娲休息了一晚,胸口虽然还痛,但精神恢复了许多,便迎着风雨蹬上不周山,补天工程按计划冒雨进行。

石材是通过不周山人力一块一块地向上传递,女娲的石板床太重,分为四块分别递送到高处,大一点空隙用合适的卵石填补,小间隙用白灰浆处理(相当于现在的水泥砂浆)。女娲站在最高、最危险、负荷最重的关键位置。大石头一般都是两三个人抬一块,因操作条件限制,最后到女娲手里是她一人搬送就位。她的手被石头磨破,染红了天;她的脚磨破了,染红了不周山;她的胸口越来越闷,头越来越沉,感到石头越来越重,最后一块石头她实在无力搬动,就歇了一会儿。看见不周山下的人群手拉手在仰望着她,鼓励着她;她抬头看,好像雨停了,一丝阳光挤进来。她长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摇摇晃晃地将最后一块石头放到位,便失去知觉从不周山上摔了下来,下面的人群像防护网一样接住她。人们像上次一样跪下来一便一便地呼唤她“母亲,醒来吧”,“母亲,醒来吧”。天补好了,我们伟大、慈祥、勇敢的母亲再也没醒过来。

女娲捏土造人实际是抗洪救人;女娲炼石补天实为烧炼石灰修补山洞,是抗洪救灾。所以女娲的一生是和洪水搏斗了一生,她是人类和大自然顽强战斗的先驱;她在绝望中拯救了人类,为了华夏民族繁衍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她的多项发明创造对生产力发展起到革命性的促进作用;她慈祥高尚的母爱精神向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她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她的文化思想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她不愧为华夏民族的先祖;不愧为人们心中的女神。

作者简介:刘金荣,男,63岁,单位: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职称:高级工程师,职务:副总工程师,兼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