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融合探究

2020-11-27 08:10张译文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

摘要:近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等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和公共服务质量。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之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博物馆对学校教育有着积極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博物馆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形式,确定教育目标,并从教育活动区设置、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践教育课程等方面阐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互动融合途径。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互动融合

引言:

教育是当代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博物馆是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教育资源开始脱离书本,知识的获取范围也从过去的校园拓展到博物馆。与此同时,博物馆也是知识传播的平台,人们前往博物馆参观可以从中收获知识信息,接受各类教育,同时学生来到博物馆学习,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学到知识,达到学校教育目的。

1.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与合作形式

对于青少年发展来说,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博物馆教育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让博物馆教育方式更加成熟化,与学校教育一同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博物馆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藏品资源优势和社会教育特长,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时代主旋律为引领,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宽度,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不仅如此,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双方合作形式上,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依托馆内藏品打造出主题教育品牌,提前与学校沟通联系,将教师需要的教学资源和展品带入学校,为学生举办文物故事背后的故事讲座、流动展览和交流会等。学校也会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参与到博物馆的主题教育活动当中来,让学生了解课本外的世界,拓展眼界。积极参加博物馆主题活动,有利于推动博物馆在教育行业的发展,深化新一代青少年对博物馆、纪念馆的认识,将中国发展史、红色革命史通过博物馆特有的形式,播撒在青少年的中心,让他们熟记于心。学校教育一般为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比如历史学科教育中,教师只能使用图片或视频向大家展示教材中的物品。而博物馆教育同学校教育融合后,学生可以直接观看到真实的藏品,通过藏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背景还原历史、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同时依托文物听到专家对历史的讲解,加深知识点记忆[1]。

2.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融合探究

2.1在博物馆内设置教育活动区

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实施教育活动项目应做到文化、文物惠民,创新教育理念和传播方式,报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设置常规性馆藏展览活动以外,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主题和不同内容的专题陈列展览,为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拓展博物馆在教育行业的职能。可以在博物馆内设立实验室与研究室,或为学生划分出体验区。这里的实验室与学校不同,专家可对具体项目展开研究,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矿物活动,从矿物晶型、颜色和硬度方面入手,为学生讲解了石英石、黄铁矿等多种常见矿物的区分技巧。在场的学生可以参与实验环节,对矿物展开硬度测试和荧光反应测试[2]。建议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广场、缅怀馆广场等场地。这些景点都是邓小平故里的地标性景点及纪念场所,馆内珍藏了大量小平同志身前的文物、实物以及文献资料。他们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记录着伟人光辉灿烂和奋斗的人生。陈列馆内是采用编年体的形式,通过文物、图片、文献资料记录了邓小平同志伟大辉煌的人生历程,展览内许多文物都是第一次向公众展示,馆内设计标准高、专业强,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曾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特别奖。2014年为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兴建的缅怀馆则是以“回家”为理念,融合川东民居元素,展览主题是“小平,您好”,展陈设计又采用了自由开放的模块式设计,是陈列馆展览的延续和补充,着力表现小平同志崇高的品格风范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让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小平同志的工作和生活。

学校带领学生在这里展开“学伟人风范 做有志青年”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让青少年了解小平的成长史、奋斗史。为更为生动的展现,可开展情景剧表演、小平青少年故事会、小平的一天、诗歌朗诵等教育形式,让青少年了解历史、了解小平从小树立的伟大志向,同时也向小平对标,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树立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博物馆教育理念,了解博物馆内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将学到的知识和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身穿短袖衬衫和军便裤,脚上一双圆口布鞋,面对微笑的坐在藤椅上。这是邓小平故里中邓小平铜像的形象,人们开展党团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入团誓词,来到这里无不深情鞠躬,深切缅怀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是我国5A级旅游风景区,平均每年共接待30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每年呈2.11%的比例不断上涨,这里不仅有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子、翰林院子等20多处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

翰林院子是邓小平故里旅游区的国宝级景点,小平曾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而翰林院子的前身也是邓氏家族一位翰林学时的住所,邓翰林曾为给邓氏子孙培养人才,出钱请老师,出地建私塾。所以在此可以给请青少年开展国学教育;邓小平故居是小平的诞生地,也是他生活了15年的旧居,这里可以演出实景情景剧,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打造一个“邓小平的一天”主题体验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更近一步走进小平的童年少年生活。体验活动结束后,青少年可以前往铜像广场,瞻仰邓小平铜像,举行献一次鲜花、开展少先队员和青年团活动。并在专门的留言板上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和博物馆观后感。学生们纷纷写道:“邓小平爷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很感谢他!”、“邓小平爷爷是我心中的偶像”、“参观博物馆后了解了邓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支柱”,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博物馆教育,比教师为学生直接讲解邓小平故事更加有效。

2.2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互动融合

以往博物馆教育的开展是依靠展品展览进行的,知识点传播受展品与场地限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博物馆从事教育活动更加快捷,网络平台不会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对参观人数也没有要求,博物馆可以有针对性的传播馆内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到邓小平的生平事迹。建议学校与博物馆联合构建网络教育系统,在博物馆内应用电子科技,将艺术品和馆藏物品的价值展现出来。应用3D全息投影技术可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可看到3D全息投影效果的馆藏品,从学习中活动愉悦的心情,也能保障藏品不受损坏风险。同时,还将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线听取讲解,了解文物。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博物馆教育系统相连,让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博物馆内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和手机了解博物馆最新资讯。

2.3博物馆与校园合作开发实践教育课程

立足于博物馆现有的馆藏物品,对藏品展开深度发掘和研究分析。博物馆宣传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学院的沟通联系,双方合作设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互动形式,建立互动机制。根据自身有力资源以博物馆为主导展开课程设计,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故事生动起来。其中包含探究性拓展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开发以学生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事物,积极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自觉内化知识,在心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建议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博物馆带着宣教团队、藏品和教学参考资料来到学校举办小型主题教育活动,如以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为例,设勤奋好学、少年立志、乐观精神、科学教育、改革开放等为主题,结合小平同志的求学故事及成为国家领导人以后关心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利用馆藏的文物或记录高科技发展的文献资料设计出一套教育课程。这样即可让家乡的青年更全面的了解伟人,也可对学校课程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红色革命知识,了解中国作为科技大国一路的发展历程。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博物馆租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博物馆将便于移动的资源带给学校,各个学校在租借时需要登记注册,填写租借时间和归还时间,教学过程中自觉保护藏品。建议博物馆复制藏品,将复制品借给不同学校,各学校教学进度基本相同,借走复制品后无需担心教学进度问题。为了丰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与博物馆课程研发团队一同探讨教学计划,并实时优化深入发掘该藏品的内涵价值,结合邓小平生平事迹向学生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

2.4研学游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

合理利用景区自身的特色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研学游基地动起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创设研学活动的情境,比如国学经典诵读、手工制作等,将其作为研学旅游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可以在教育基地中体验和研习,寓学于游。也可以按照地方资源的属性,因地制宜打造研学游基地,利用自然景区、红色文化、综合实践基地、农业基地、工业旅游、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不同特点,明确研学主题、开发研学产品,打造各类研学基地。比如神龙山风景区可将追寻先人足迹,探秘巴国往事纳入研学旅游产品范畴,引导学生在景区学习巴国武术及歌舞,感受巴国人骁勇善战的性格特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华蓥山旅游景区也可以安排研学旅游活动,设置为“游击队员的一天”,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华蓥山游击队员在山间战斗的一天,亲身体验艰苦生活,感受革命先烈在艰苦岁月中依然坚定理想信念的高尚品格。同时,教育、交通、安全等部门要共同参与,齐力打造研学游基地,推动研学游活动健康有序发展,书写“旅游+”的大文章,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大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展开联合互动,双方需建立良性教育互动机制,从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创新合作方式。本文以邓小平故里为案例,通过在博物馆内设置教育活动区、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交互互动融合、博物馆与校园合作开发实践教育课程等方式实现了教育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陸玉珠.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与利用问题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136.

[2]李宏龙,王萌,李晓丹.基于学生教育的博物馆与学校互动机制的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3):22-24.

作者简介:张译文,全国金牌讲解员、四川省金熊猫先进个人奖、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现任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社教部部长。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