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8 00:13付玉德
成才之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层级分层基础

付玉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一中学,甘肃 武威 733000)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提高。本文从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内涵与重要作用入手,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是当前诸多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明显差异的前提下,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各层次学生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在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使所有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分层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部分教师会直接将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学习基础作为关键指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方式所采用的分层指标过于单一,未能对学生的自觉性、真实意愿、优势特长等进行充分考虑,极易对数学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此类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2)教学目标分层问题。在给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互割裂。部分教师认为低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只将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点,帮助其顺利掌握各项数学基础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未考虑到此类学生同样需要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拔高”的效果,过于强调学生对各种数学学习技能与思维方法的掌握,反而忽视了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

(3)教学过程分层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时,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便不再进行调整。事实上,学生的层次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时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等,对其层次进行灵活调整,以便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活动。此外,部分教师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为一组,旨在利用以优扶困的方式帮助全体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学习。但缺乏科学的指点和引导,使小组讨论时只有组内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其中,其他层次的学生参与度并不高。这也使分层教学只停留在“分层”表面,教学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忽略作业分层设计。部分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只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不仅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极为有限,并未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而对于部分学习基础较好、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简单的数学练习题并不能够达到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科学设定学生层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与学习水平,还需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自觉性与主动性等其他方面进行充分考量,可将各评价指标按照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细分成五个等级。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自身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自觉性等进行打分评价。教师则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参照具体得分对学生层次进行细化。例如,教师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设置六个层次,并按照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标记为A+、A、B、C、D、E。其中,E层级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成绩极差,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而A+层级学生完全相反,数学学习基础极好,学习成绩基本为满分水平。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两种极端层次,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别定为A、B、C、D四个等级。将这一层次划分结果公布给学生,既可以避免直接伤害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D 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可以激励A 层次学生继续向A+层次迈进,防止其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

(2)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具体特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维度有机整合,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完整、合理的目标体系。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对于D 层级学生,教师可将掌握最基本教学内容,明确勾股定理的基本定义,学会使用勾股定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对于A 层级学生,则将熟练掌握全部教学内容,能够自行推导出勾股定理,活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3)教学过程灵活分层。第一,适当调整学生层次。教师在实际运用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情况、学习表现等对其层级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原本在A 层级的学生,因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出现了诸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为此,教师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后,将该名学生降为B 级,并同时采用A 级和B 级学生的目标对进行严格要求。如果学生及时端正自身学习态度,纠正错误学习习惯,教师可将其将其重新调整至A层级中。增强学生层级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分层设计的灵活机动性,可以在班级营造良性竞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你追我赶中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数学学习成效。第二,分层设计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对多项式16(a-b)2-9(a+b)2进行分解时,考虑到直接分解多项式对数学学习基础处于较差层次和中等偏下层次的C、D 层级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因此,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顺序依次设置了三个问题:1)对x2-y2进行分解,2)对16x2-9y2进行分解,3)对16(a-b)2-9(a+b)2进行分解。前两个问题的难度与C 层级和D 层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基础等相符,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定理即可直接分解该式,而第三个问题则重点考查A、B层级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利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数学问题,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第三,重视数学作业分层。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同样需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例如,在布置“二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数学作业时,对于D 层级学生,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题作为主要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在计算出正确结果的同时,清晰写明自己的思考过程。而对于B、C 层级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对给定例题进行适当变形,如增加计算级数、适当增加系数等,提高解题难度。而对于A 层级学生,教师则可要求其在认真完成其他层级学生的数学作业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并寻找最优解。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对于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在正确把握分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主动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定学生层次与教学目标,并增强其灵活性,在优化数学问题设计的同时,注重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充分发挥分层教学法的教学作用。

猜你喜欢
层级分层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五抓五促”夯基础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