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0-11-28 14:09谭远英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获奖作品南宁市科普

谭远英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强国离不开教育强国的支撑,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不仅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前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如何为青少年搭建合适平台,培养出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一线科普工作者探索的课题。

1 南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现状

南宁市现有中小学1148所,在校学生为118.23万人,专职教师6 996 7万人,其中小学73.09万人,专职教师4万人;初中29.97万人,专职教师2.03万人;普通高中15.17万人,专职教师9 767人,但是长期在一线开展科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专(兼)职仅有约700人。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市中小学对科技教育活动的认知能力情况,我们进行了科技教师、课程开设,创造发明活动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 548份,其中男生1 798份,女生1 750份;小学生参与填写的有2 260份,中学生1 288份,对全市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现状及问题剖析提供了有效依据。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到我市的中小学生了解科学活动的途径有限,参加过科技活动的次数屈指可数,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科学活动的学生比率达到了35.23%,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能够正常开展效果比较好的只有36.08%,有多达26.58%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科学课程,仅有38.84%的学生曾有过小发明或小创作的经历,学校的科学教师(或专业的科技辅导员)人数偏少,大多都是兼职的科学教师,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但是学生对参加科技类活动的愿望很强烈,希望学校加强科技教育课程,特别是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课程的开设,有56.17%的学生希望能够参加小发明小创造类的课程很受欢迎,有82.69%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科技馆科技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我市青少年对科技创新活动需求的日益增加,与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无法实现当前我国提倡培养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如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重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鼓励,我们提出以“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

2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对学校领导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的培训

学校领导是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线总指挥,只有学校领导重视起来,把青少年科技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和学校议事日程,才能解决青少年科技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是青少年开展科技发明活动的组织者,是青少年科学梦的引路人,科技辅导员素质高低决定科技活动的成败,科技辅导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及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组建并培养一批热爱青少年科普事业,熟悉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掌握覆盖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科技辅导员培训班,以邀请专家进行课堂讲解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聚集活动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发明创造作品的质量,为全市科技辅导老师搭建一个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老师们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我的案例分析,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能力,进而推动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

2018—2019年,南宁市依托市科技馆这个青少年科普基地平台,加强与学校相结合的联动,组建了一支约100人的创新发明科技辅导员队伍,共组织开展科技教师创新能力培训班4期,培养以中小学科技教师为主的科技创新人才466人次以上。具体有:

1)举办南宁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含隆安县专场)。2018年6月27日—28日,分别在南宁市和隆安县组织开展南宁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聘请南京市通用技术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课程中心通用技术教材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远程研修项目专家组成员刘建明老师给全市科技辅导员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发明与创造》,动画制作技术专家黄欢新老师《创新大赛作品UI界面美化》,钟国旺老师的《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通过培训,让我市科技辅导老师更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创造发明作品的制作和小论文书写中注意版面的排版和图文的处理。全市共有340多名科技辅导老师参加了培训。

2)组织开展“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志愿行动”科技教师培训班。本次活动共组建一支由南宁市沛鸿中学、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等14所学校的教师组成的100人科普志愿者队伍,聘请广西大学陈科余作《中小学创新思维的培育及发明创造能力的提升》的培训;志愿者还走进隆安县、上林县、马山县等六所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共有4 000多名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3)组织南宁市中小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骨干教师培训班。

2018年—2019年,组织南宁市46名骨干科技辅导老师分别在梧州市和南宁市参加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骨干教师培训班聘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行亮,做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的讲座;中央电视台编导殷业强给大家介绍科学探究记录片和科学微电影的拍摄方法等课程的学习。通过与全区其他地市的同行们的交楼沟通,不断的提高我市科技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2.2 以“赛”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定期组织开展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梦想盛会。41年前,邓小平同志为这项活动的举办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活动举办30多届以来,一批又一批科技雏鹰从这里扬帆启航、振翅高飞,其中很多人踏上了献身科技创新事业的人生道路。创新大赛是面向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开展的一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综合行科技竞赛活动,是中小学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我们通过联合市教育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给全市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搭建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活动,培养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科学老师)的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加大对大赛活动宣传的力度,完善奖励制度,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不断激发学校科学老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都得到全市12个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办单位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新闻媒体宣传的力度,各县区级别的比赛也都如火如荼的按原定计划开展中,无形在各中小学校刮起了一股科技发明创造的小旋风,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了中小学科技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动了南宁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各中小学校为了筹备大赛活动,就必须有专人去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为了在大赛中赛出成绩,赛出水平,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开设科技课程,带领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撰写和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青少年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去查找资料,动手实验,不断的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市陆俊达老师在辅导学生制作《智能阳光棚》时,由于我市夏天大气对流强烈,经常出现雷阵雨天气,这给我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学生在上下学时发现路边的商铺往往还没有来得及撑开雨棚,结果雨又停了,这样反复折腾很是费劲,这就是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的过程,从而提出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思考我是否可以设计或改造实物解决这个问题,从而逐步的形成构思,在辅导老师的点播下,想法设计一款作品能够根据当前的天气状态(如温度、湿度等),通过特定的算法判断即将下雨和停雨的概率,从而控制挡雨棚的伸展与收缩,便于在一些无人值守的场合下实现自动的挡雨和日晒,接着就是动手制作的过程了,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我们在参观中小学生发明创造比赛项目中,发现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天马行空,各类巧手精心制作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T型路口红绿灯智慧控制系统的运行解决了交通拥堵的现象,便携式试卷计数器减轻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带低温箱的购菜车方便又实用,超声感应翻盖垃圾桶等等,参赛选手们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创造性的积极探索用科技去改变生活,让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翻出新花样来,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发明创造出新东西、设计出新方案、新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逐步的行成一套新的理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近三年来,南宁市收集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南宁市的青少年创造发明作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大赛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年来南宁市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作品数量均位列广西省首位。2017年南宁市科技创新大赛期间共收集来自全市12县区推荐创造发明作品940个,市级获奖作品559个(一等奖97个、二等奖183个、三等奖279个),区赛获奖作品91个(一等奖36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31个),全国赛获奖作品16项(二等奖10个、三等奖4个);2018年收集作品945个,市级获奖作品634个(一等奖104个、二等奖203个、三等奖327个),区赛获奖作品93个(一等奖37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28个),全国赛获奖作品1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2019年收集作品1 017个,市级获奖作品670个(一等奖107个、二等奖223个、三等奖340个),区赛获奖作品93个(一等奖4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14个),全国赛获奖作品19项(一等奖9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同年陆俊达老师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李鑫锐同学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奖。

2)定期举办南宁市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作品展。每年都收集我市青少年在各类比赛中创造发明作品、科技实践活动作品(如创新大赛获奖作品、航模比赛获奖作品、无线电比赛获奖作品、机器人比赛获奖作品等)依托科技馆临时展厅进行展出,对全市市民免费开放参观,依托科技馆的平台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投入到创造发明大赛中。

3)定期举办南宁市“科普小使者”选拔大赛。南宁市科技馆联合南宁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科普小使者”选拔赛的活动,为青少年搭建科普学习交流平台,树立科技强国理念。青少年为了参加比赛就需要具备一定科学常识和良好沟通能力及表达技巧,赛前赛后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提升科普学习能力与实践宣传推广能力,在周末为公众开展科普志愿宣传活动,丰富青少年的科普学习体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丰富学习体验。

2.3 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力度,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科学节颁奖,他们分别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国际著名大气科学节曾庆存两位科学家。同年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营造全社会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科技工作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让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让全国掀起弘扬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的热潮,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必然群英荟萃。

为了充分发挥南宁市中小学校、青少年校内外活动场所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2018年9月25—28日和2019年9月16日至19日,南宁市科技馆市组织开展了“快乐科普校园行——中科院科普演讲团南宁市系列科普报告会活动”,来自中科院的周家汉、陈光南、李皓、郭耕、陈贺能、金能强等六位科学家分别赶赴我市横县、宾阳县、青秀区、良庆区、隆安县、兴宁区、西乡塘区等学校开设科普讲座24场,为6 000余名学生带去一场“科学风暴”。老科学家所到之处,迅速在当地刮起一股强劲的“科学旋风”。活动中,中科院科普演讲团的6位科学家分别就“神奇的爆破”“声音趣谈”“做一个将卫生的中国人”“让城市和乡村告别垃圾污染”“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清洁能源科技新知识”“高铁与磁悬浮”等内容开展专题宣讲,科学家们以丰富的示例图片、播放生动形象的科普视频,用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谨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为大家讲解了看似高深莫测的尖端科技知识,并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例深入浅出解释生活现象背后蕴藏的科学原理,大大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科学意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获奖作品南宁市科普
Sam’s Family
科普达人养成记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关 公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获奖作品选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