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对出镜报道的新思考

2020-11-28 14:09田禹新
科技传播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外交活动康辉航拍

田禹新

1 Vlog+新闻:个人视角的新闻播报

Vlog是指视频形式的博客日志,往往是用户以个人视角记录生活,以自己为拍摄主体、以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拍摄设备为拍摄工具的短视频。Vlog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日常性、叙事性、对话性,强调真实的记录与人格化属性。

与传统出镜报道的方式不同,Vlog中的主持人角色更像是一个寻访者,以第一视角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加上Vlog的语态是自然的生活语态,时常会有与受众互动的对话式讲述,整体风格应该是比较轻松随意的。传统电视媒体的现场报道则是以客观第三视角作报道与介绍,距离感较强。尤其时政新闻的播报,给受众们带来的刻板印象就是严肃、官方。而2019年两会上,很多媒体使用了记者拍摄Vlog的方式报道两会新闻,让时政新闻变得“接地气”了起来。

两会的Vlog内容除了记者会、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采访外,还有记者制作了“记者的一天”的内容。所有的视频在传播两会相关的新闻的同时,开辟了很多不同的视角,加上记者第一人称的讲解、对话,大大增强了报道形式的丰富性与新闻画面的新奇性,看点满满。环球网新闻中心视频主编何卓谦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中制作了4篇两会Vlog,其中《#两会VLOG#|凌晨5点,我在人民大会堂外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这篇Vlog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个Vlog的内容是记者凌晨出门,到人民大会堂前与众多中外记者奔跑抢位。由于画面真实又看点新奇,获得了很多网友点赞及多家媒体转发。何卓谦自己也说,这让他感受到新闻的生命还是真实性,真实的东西最吸引人。另外他也提到,记者在制作新闻报道的Vlog时,还是要牢记自己既是一个讲述者,又是一名客观观察者,在报道和个性中还是要做到平衡[1]。

2019年11月11日至15日,央视新闻旗下一档报道国家外交活动的官方节目“大国外交最前线”,在新浪微博发布了共8期的系列视频《康辉的Vlog》。这一系列视频的内容是围绕2019年11月中国出访希腊和巴西的外交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内容包括国家外交活动、媒体人日常工作以及出访时的一些趣味片段。这也是一次Vlog形式与外交活动良好结合的尝试。与其说康辉的Vlog也是报道外交新闻,不如说他的部分内容是官方的外交活动的“副产品”,没有纯粹单调地报道外交活动,而是以外事报道为主线,以康辉本人的工作日常及活动中遇到的趣事组成。呈现的效果是使受众了解了许多外交活动、媒体工作的台前幕后细节,引起了受众对外交新闻的兴趣,也让受众了解了一些媒体人工作日常,侧面提升了官方媒体的亲近感和可信度。

康辉本人在Vlog中展现出的人格化形象也值得很多记者主持人学习。康辉本身自带《新闻联播》主播的神秘感,很吸引受众,而他呈现的日常工作状态轻松自然又不失幽默风趣。能为大家介绍外交活动的各种细节、科普一些小知识,又能熟练使用一些网络热词,还会趣味地比“剪刀手”。这不仅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受众对主持人好感度的提升,也有利于节目内容的传播推广。加上康辉本人有着很好的正能量和分寸感,传递主流信息价值与趣味化传播相辅相成,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另外,也有很多网友在感叹央视的视频“够潮”,Vlog剪辑得非常流畅、特效恰当好看,也赞康辉拍摄时“手稳得很”等等。

2 掌控全局:CCTV重大时政活动海陆空直播的出镜要求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主场外交活动越来越多,重大时政活动报道周期也就越来越长、各媒体在报道中的创新不断。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等重要活动都是同时动用海、陆、空多线记者报道的形式,直升机、游船和地面上的多路出镜记者相互交接。

航拍一直是近些年重大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往往用在重大时政活动前的预热阶段,会在活动开始前五六天启动。随着技术进步,航拍规模越来越大、创新越来越多。现下已经能做到以直升机航拍为主线,穿插游船、地面甚至是移动车辆上的报道,形成了完整的前方海陆空全景直播报道[2]。报道的形式在创新,出镜记者面对的问题也慢慢增多。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首席出镜记者帅俊全负责过许多重大活动的出镜报道,他分享“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笔者在游船上直播报道,空中记者将话题递交给笔者时,笔者看到直升机都会自然地向空中挥手示意,再通过语言的串联,衔接就会非常自然,同时通过互拍的画面就能彰显出海陆空全景直播的规模。

航拍本身对出镜记者就有很高的要求。由于直播时航拍画面是重中之重,转场画面、关键画面出现时要有一定的留白,不让报道内容效果影响画面;而画面没有什么重要信息或一段时间都没有变化时,报道内容又成为重点,要突出展示。这就要求航拍记者不但要保持口语化的直播状态、依据直播变化报道新闻内容,还要能像专题片一样生动地描述航拍画面。如果再加上与地面等陆空位置记者的交接,不但要注意各路记者衔接时的连贯,还要注意多方转换时彼此内容尽量不要重复。

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出镜报道受技术因素影响很大,想要做成一场完美的直播,记者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一部分文稿内容,而是要有技术意识、全局意识。设备可以不会用,但必须了解其应用特点;不是导播,但要有整体构思的意识和能力。

3 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要做些什么

全媒体是指融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介形态,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媒体形态[3]。如今,传播进入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时代,新闻报道要更多依靠技术引领,把各种风格的内容与媒介形式智能结合,最大限度提升新闻素材与媒体技术的适配性。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出镜记者面临更多考验,要满足更高的媒介期待与观众期待。通过前文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提升职业素质的思考:

3.1 提升业务能力

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提升业务能力的思考主要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现场应变能力两点。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受众的感受与新闻的传播效果。出镜时现场报道往往会有很多突发状况,灵活应变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素质。这两点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新要求是:第一,随着技术提升、民众获取突发事件新闻的传播渠道非常多元,新闻时效性要求极高,要在保持时效性的同时流畅表达、灵活应变。第二,全媒体时代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元,必须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配合各种技术做出完美的报道。出镜记者必须有驾驭现场、设备和技术的能力。

3.2 保有独特的人格化属性

全媒体时代,各类移动终端的使用使得出镜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方式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基本都是“类人际化传播”,因此记者需要满足受众一定的角色期待。比起以往官方、严肃甚至有些“高姿态”的记者主持人,受众更喜欢看到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的记者主持人。优秀的出镜记者应该要能将工作的专业性与自身个性融合在一起,实现人格化传播。除了前文案例分析过的康辉,“出口成贯口”的朱广权、睿智沉稳的白岩松都是很好的例子。最能打动人心的传播,还要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

3.3 适应媒介技术创新

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每一次技术更迭都会影响传播形式。我们看到近些年逐渐出现和兴起直播、短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传播形态,给新闻传播也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空间。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适应技术创新、紧跟时代潮流,熟悉掌握当前流行的传播形式。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出镜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能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人才能有所提升。

4 结语

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出镜记者也必须要成为全媒体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树立全新的思维视角,重视创新。保持饥饿感和好奇心,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优秀的媒体人。

猜你喜欢
外交活动康辉航拍
论《左传》中外交辞令的语言风格
爱情该有的模样
康辉: 我在演播室“不务正业”的日子
航拍巴彦呼硕
俄国外交大臣约翰·卡波迪纳斯(1809-1822)评析
论李东辉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初期的外交活动——纪念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三次外交活动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