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博物学家的谢幕

2020-11-28 07:18阿信
方圆 2020年21期
关键词:雨林大卫星球

阿信

在过往的一百多部纪录片中,大卫·爱登堡总是会在展示各种新奇、绝美画面的同时,为更多人带去不一样的世界画面。但在这部影片中,他在镜头前陷入了悲伤

大卫·爱登堡是谁?

你也许不认识他,但可能看过不少他所执导的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二季,《我们的星球》,《蓝色星球》第二季,《猎捕》……他从195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迄今从业的66年间,他保持着平均每年2部作品的更新速度。今年10月,94岁的他又带来了新片《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上映一个月,这部纪录片的豆瓣评分为9.4,国外影评网“烂番茄”的爆米花指数为97%。那么,这部只有80分钟的纪录片都说了些什么呢?

人类和自然世界的协调人

《纽约时报》在评论《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时写道:“这部影片的伟大成就在于将自身定位为人类和自然世界的协调人。”

的确,这些年间,大卫·爱登堡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协调人。20世纪70年代,大卫·爱登堡为了拍摄《生命的进化》这部纪录片,他一直在环游世界,收集素材。这期间,他去了39个国家,拍摄了650个物种,行程约250万公里。回忆起这段经历,大卫·爱登堡说:“能在那个时代拥有这种经历,是何其幸运。”因为那个时候和十万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上下波动未曾超过一摄氏度。其中,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生物世界是气候稳定的关键。他体验到了未经人类干扰过的大自然,看见了神奇的生物空间——吸吮花蜜的蜂鸟,集体依偎的企鹅,长啸的大象,认真洗脸的水獭……他还与各种可爱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看猫鼬跳跃,观察海豹亲昵,躲避海象的攻击……那时,要想深入丛林拍摄到现今已经几乎绝迹的动物,如穿山甲、树懒、犀牛等,并非难事。

“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爱登堡回忆说。但事实上,《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并不是一部轻松和抚慰人心的电影。正当我们被影片中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时,大卫·爱登堡说:“人类,做的错事太多了。”

“曾经拍摄的美景,只不过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幻想”

1979年播出的《生命的进化》中,非洲山地大猩猩将爱登堡拉到族群中的这一幕,被认为是纪录片历史上的十大经典镜头之一,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友好相处的典范。这背后的真相是:爱登堡之所以能近距离接触大猩猩,是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人类的存在,要确保它们安然无恙,唯一的办法是让森林护卫队天天守在它们身边”。而这还不是爱登堡第一次见识到这种生态毁灭的情景。

20世纪50年代,婆罗洲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20世纪末,婆罗洲的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砍伐雨林,有双重诱惑,人们透过木材取得收益,然后在被清空的土地上种植油棕榈,从而再捞一笔。乍看之下,排列整齐的棕榈园一片绿意盎然,但内里,它摧毁了雨林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几乎无法为任何植物和动物提供养料。

这片棕榈园,早就是个已经死亡的生态环境。曾经,这里是红毛猩猩的伊甸园。而“从6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红毛猩猩至今,婆罗洲的砍伐作业,已经使得红毛猩猩的数量缩减了三分之二”。如今,它们只能在残存的树梢上挣扎。

同样的悲剧,也在海洋中上演。爱登堡回忆起1998年在拍摄《蓝色星球》时,剧组无意间发现了“珊瑚礁白化现象”。“当第一次看到这种现象,我们觉得很漂亮,后来猛然惊觉此景是个悲剧,因为眼前所见其实是一副白骨。”共生藻类离开或死亡后,珊瑚也就失去了生命:后来科学家发现,在多数发生珊瑚白化的地点中,海洋温度在升高。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球气温大致上趋于稳定,如今看来,那仅仅是因为剩余的热量被海洋吸收了,从而掩盖了人为作用。地球上的冰盖在日渐减少,北极夏季的海冰在40年内减少了40%。《冰冻星球》于2011年播出之时,海洋已经无法再吸收人类活动所释放出的多余热量。

人类过度捕捞,将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成了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鸡占大多数。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蓄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人类的目标,地球上就再也不会有它们的藏身之处。”

之前拍摄纪录片时,大卫·爱登堡曾说:“在我看来,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是视觉之美最大的源泉,是智慧兴趣最大的源泉。”现在大卫·爱登堡说:“从我在20世纪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现在看着这些影像,我发现,当年虽然年轻,但身处荒野之中,依舊能体验到未经人类干扰过的大自然。”“如今看来,这只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幻觉。那些森林、平原和海洋从那时起,已经在变空或者已经消失。以上,就是我的证词。这是我一生经历过的地球退化过程。”

在过往的一百多部纪录片中,大卫·爱登堡总是会在展示各种新奇、绝美画面的同时,为更多人带去不一样的世界画面。但在这部影片中,他在镜头前陷入了悲伤。

谁需要看到他的证词

爱登堡在纪录片中给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测,生于2020年的崭新一代,将会目睹以下现象:2030年代,亚马逊雨林历经大规模砍伐后退化成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全球水循环产生变化。2040年代,北极各处的冻土融化,释放出甲烷,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强数倍的温室气体,急速加剧全球气候变迁的速度。2050年代,海水温度越来越高,酸性越来越强,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鱼类数量大量减少。2080年代,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过度耕种使土壤变得贫瘠,传粉昆虫绝迹,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2100年代,全球气温增加4℃,地球上大部分土地已经无法居住,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式上演,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2019年,IMF总裁吉拉德在采访大卫·爱登堡时说:“你本来可以安安乐乐地退休,但你却在这个时候致力于向民众解说我们所住的地球正遭受什么危害。”在纪录片的末尾,爱登堡回应道:“我这一生运气实在太好了,因此得以窥见世界真实的问题所在,如果选择故意掩盖真相,那我肯定会感到十分羞愧。”

影片的最后镜头回到20世纪因为一场核灾难而被抛弃的乌克兰城市中。爱登堡提醒,“不管人类对地球犯下何种严重的错误,地球总能以自己的方式恢复它色彩缤纷的‘野性。”“没有了人类,曾经的珍稀动物已经开始逐渐占领这座荒城,而唯独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担不起这种毁灭了一切的后果。”说完,爱登堡转身,独自一人消失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废墟之中。

这部电影是大卫·爱登堡的陈述,谁需要看到他的证词?(来源:中信出版公众号)

剧情简介

在大卫·爱登堡94年的人生里,他曾到访过地球上的每块大陆,探索我们星球上的荒野,并记录各种多样的奇观。现在,他第一次反思作为博物学家,一生中的决定性时刻以及所看到的自然界破坏性变化。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屡获殊荣的制作团队Silverback共同制作的这部影片,既是人类对自然影响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对后人的期许。

猜你喜欢
雨林大卫星球
雨林里有一群霸
向雨林出发吧
摧毁吞噬星球
雨林里有条沸腾河
雨林求生记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