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0-11-28 07:30杨宗建刘霜熊洁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7期

杨宗建 刘霜 熊洁

摘 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政策对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在不断提升,学前特殊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促进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家对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及我校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以个别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综合主题教学模式为基础展开的“游戏”“语言”“认知”“律动”“感觉统合”五门课程,能有效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发展和教师的进步,并且家长满意度高。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我国对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在不断提升。《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分别提出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加大力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但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CNKI以“学前特殊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取近十年年相关文献研究共23篇,其中关于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最多,有13篇,其次是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5篇和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研究5篇。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为主,缺乏围绕学前特殊教育教学现场的相关实践研究。

为了促进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家对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求,X特殊教育学校结合自身发展于2018年9月开办了某市境内第一个学前特教班。目前,学校招收了8名学前学生,障礙类型包括自闭症、发育迟缓、脑瘫、多动症、智障。由于该班学生障碍类型的多样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明显。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将结合X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学前特殊教育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有效开展,本研究将以个别化教育主,坚持生态化、生活化的原则,进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开发和实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个别化教育理念

个别化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化为主旨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最大限度的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与进步[1]。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个别化教育理念,推动个别化教育本土化;循序渐进,加强个别化教育计划规范性;整合资源,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教学管理工具。

(二)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2]。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的理念,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训练及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学习或生活问题为主线,开发出一系列旨在帮助特殊儿童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校本课程。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应该坚持生活教育理念。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这里的意义学习指的是在做中学。并且还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汤群的研究也认为,培智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目标及课程活动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进步[3]。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多创设真实的情境活动,让特殊儿童学习更加需要注重实操性。

(四)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理念

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促进特殊儿童更全面的发展。课程设置要遵循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性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结合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培养目标重点设置为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五)幼儿园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都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并且以游戏为基本规律与学习特点,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设置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重点关注了特殊儿童语言发展,并在重视游戏活动的重要性,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真正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确定课程教育的总目标

确定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有助于明确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师为学生拟定适合的教育内容;还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依据与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4]。最终将课程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为:1.儿童能够爱劳动,爱同学、老师和家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养成懂礼貌、讲文明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2.以儿童能力、发展为关键,进行教育康复,有针性地促进特殊儿童个别化发展。3.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游戏中学习,在做中学。并能够较好地促进儿童社会适应。4.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真实需要来促进他们能够较好地进入义务阶段的培智教育而做准备。5.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确定课程的特点及主要领域目标

深入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一套系统的学前个别化教育课程模式,与此同时课程设置与开发首先基于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再依据《幼儿园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早期疗愈课程评量》《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之后还要把握儿童发展关键期以及正常儿童的发展需要,最终设置出合理的课程以及开发校本教材。在个别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累实践经验并探索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能够更好满足个别需要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育课程,借鉴幼儿园课程模式研发适合特殊学校校本课程,最终形成个别化教育框架下的适合特殊儿童综合性发展的主题课程模式以及校本课程。

基于本校实际情况以及特殊儿童基本情况,探索出合适的课程科目和课程内容,并且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补偿缺陷和发展潜能。

该课程分为七大领域,主要包括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沟通、认知、社会适应。结合以上领域,具体的校本课程领域目标体现如下:

1.感官知觉领域:包含视觉应用、听觉应用、触觉应用、味嗅觉刺激、前庭觉及本体觉刺激五大项目。

2.粗大动作领域:包含姿势控制、转换姿势、移动能力、简单运动技能等四大项目。

3.精细动作领域:包含抓放能力、操作能力、简单劳作及书写技能等四大项目。

4.生活自理领域:包含饮食、如厕、清洁与卫生、穿着等四大项目。

5.语言沟通领域:包含言语机转、语言理解、口语表达、沟通能力等四大项目。

6.认知领域:包含概念理解、模仿、记忆、配对分类、逻辑思考、解决问题、简单阅读等七大领域。

7.社会沟通领域:包含自我概念、环境应用、人际互动、游戏特质等四大项目。

(三)课程的设置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学前培智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基于0-6岁是儿童生理、感知觉、言语、认知、情感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和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尽早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和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的重要因素。最重要因此,我们依据《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纲要》将我校的学前校本课程确定为《语言》、《认知》《律动》《游戏》《感觉统合》。五门课程对应的课程总目标见表1。

(四)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1.第一阶段:编制学生成长档案袋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编制《学生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含三大部分:早期疗育课程评量、个别化教育计划、早期疗育课程评量侧面图。学校将早期疗育课程评量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因为本评量适用于0-6岁幼儿七个领域的能力评量,整个评估表共有评估项目358题。为了符合功能性教学目的,题目内容多与日常生活结合,使评量方式更符合自然情境评量模式,也可使教学目标能与生活结合。

2.第二阶段:学生的入学综合评估

使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幼儿兴趣调查表》以及《早期疗育课程评量表》等工具对儿童进行入学评估。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领域的能力和需求。生成各领域的侧面图,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教学需求和分析教学效果,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支持。

3.第三阶段:早期疗育课程的实施

(1)分析评量结果,形成综合研判分析报告,分析学生七大领域能力现状,并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

(2)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根据特殊儿童入学评估、访谈家长、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的观察等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涵盖六大板块(学生基本资料、身心健康状况、发展及能力状况描述、个案学习风格、教育安置与对策建议、学年长短期目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是推导和拟定班级综合主题的来源。并且需要实现个别化教育目标和课程的对接,将个别化目标真正融入到儿童学习的课程中。

(3)制定单元主题,进行核心课程统整。

教师将寻找个别化教育目标之间的规律,并将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目标进行统整,形成班级目标,之后制定相应的单元主题,并分析单元目标。课题负责人每月底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主题实施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面临的困难,并且拟定出下一个月的主题,以及月主题下面的具体主题内容,为下一个月的教学提前做好准备。

(4)实施综合主题教学主题。

综合主题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个别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将单元目标分设到学科中,在教学中落实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每个儿童的需要,学校采取了家长陪读下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这样不仅是为了满足班级目标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别化目标。

(五)再评估

学年末,再次使用《早期疗育课程评量表》对儿童进行评估,绘制侧面图,进行前后测数据的比较,并对儿童目标达成情况做出评价。了解儿童教育康复的成效,进行教学分析,并据此调整和修改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下学年做准备。

五、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

(一)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与进步

本课程为每一个学生都制定了一份完整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且从多方搜集个案的资料,对个案的能力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将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作为重点访谈对象,并让家长全程参与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生的个别化需要得到了满足,在进行早期疗育课程评量中,我们发现: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人生存与发展,把握学生认知、语言等发展的关键期,坚持集体课和个训课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单元主题教学。据家长和老师观察,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升了,也明显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最重要的是促进学前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抓住了特殊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二)促进了老师的学习与进步

在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环节中,老师全程参与,并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教学优势与提供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将其更好地融入到课程开发中去,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家长也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家长更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工作更好开展,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和缓解教学的压力;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能力、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单元主题教学的能力。

(三)家长获得了较大的满意度

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经过个别化课程教学后有明显的进步,并且家长也很满意教师的工作,教师能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家长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最迫切的需求。同时家长也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也或多或少学习了一些干预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居家训练,这也是家长较为满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肖非.关于个别化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7(7-8):32-33.

[2] 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8-90.

[3] 汤群.培智班开发与实施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学院学报,2011,31(05):22-24

作者简介:杨宗建,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职称:高级职称;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教育管理。

★ 本研究系四川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实践研究(SCTJ-2019-C0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