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的“融”才对策

2020-11-28 07:45岳嵬
新闻爱好者 2020年10期

岳嵬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如何发掘、培育和储备“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融媒时代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以融媒体“融”人、用长板思维“荣”人、借教育模式“容”人,为党报融媒发展的人才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平台融通;长板思维;项目负责制;融媒实操;专长互补

没有一支优秀的融媒人才队伍,没有一块适合融媒人才成长的沃土,媒体融合发展便难以成功。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在积极推进融媒发展的进程中,以融媒体“融”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全媒体平台融合传播同频共振;用长板思维“荣”人,尝试以项目负责制实现政策激励下“复合型”人才出挑;借教育模式“容”人,不断完善企校共建强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营造出一方适合融媒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以融媒体“融”人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作战,首先取决于团队的融合效率和协同频率。报业融媒发展,从顶层设计上打通平台,拆除藩篱,培植土壤,走出人才队伍从“相加”到“相融”的第一步,方能实现融合传播的同频共振。

(一)平台“融”人

信息时代,渠道、平台与终端的价值日益彰显。没有平台的融通,就没有人才的融合。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龙头工程,实施总指挥、总协调、总调度三大功能,由全媒体策采编发机制、全媒体“三会制”、全媒体考核机制三套机制组成,打通旗下报、网、端、微四大平台,实行全媒体一体化生产。指挥层“全媒体联合编委会”,编委会主任由集团总编辑担任,成员由《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和南海网、海南日报新媒体部等主要媒体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和值班编委组成。指挥层实现“人人见面”,其他层级实现“人机见面”,全平台统一策划、统一部署、统一制作、统一发稿,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

全媒体指挥中心的指挥协调,为集团内部各平台人才队伍的全面共享融通拆除了壁垒,畅通了渠道,实现了集团内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与新兴媒体传播优势的有机结合、互为借重。

全媒体指挥中心的数据平台,是人背后的“指挥中心”。平台的融通,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才架構的“融”。大数据必然驱动全媒体集结数据编辑人才,形成强大的数据采编力量,监测数据指标和舆情变化,从数据碎片中还原和挖掘新闻真相,科学研判、确定报道选题和产品方向。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判断、甄别、呈现内容创作,是融媒传播的根本。

海南日报全媒体指挥中心每天上午的采编会上,第一项会议议程就是分析和讨论由数据编辑采编的舆情数据,根据研判结论,会议将对相关报道进行决策和策划。

融媒浪潮中,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判断、甄别、谋划、操作、呈现新闻,成为融媒人才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目前,国内报业主流全媒体采编前沿团队中,超七成工作人员为数据采编人员。由此可见,报业集团平台与端口的融通,为党报全媒体作战实现思维理念和人才架构的“融”,提供了最坚实强大的硬件准备。

(二)项目“融”人

融媒时代拼内容、拼创意、拼技术、拼传播。以融媒项目和产品为杠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也为党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实现人才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软件准备。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部门壁垒,以“融媒工作室”为抓手,发力“创意+”工程,先后成立了全媒体创意工坊工作室、深读融媒工作室、全媒体理评工作室、全媒体视觉工作室、海解局工作室等融媒工作室。融媒工作室集合优势人才力量,实施“项目负责制”“产品负责制”,以培育主流融媒爆款产品为核心,采用全媒体框架下“主创人员+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根据个人专长和兴趣,鼓励人才自由组合,统一考核机制,激发采编人员创新融合潜力。

在重大主题报道上,融媒工作室发挥轻骑兵的作用,一批有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融媒精品纷纷亮相:《图书馆奇妙夜》《“海南号”时空穿梭机》《老旗手》《海南4·13主题馆:快来集聚你的新名片》《海南水果向你表白》等,创造了多个10万+、100万+的阅读量,充分彰显出融媒工作室的巨大传播力。

《海南日报》推进客户端内容升级改造,将纸媒打造的《自贸港观察系列》《海解局》《慢读》《深读》等优势内容资源和特色品牌栏目嫁接到新媒体平台,被改造为特色频道,并相应成立各频道融媒工作室。原栏目中具有时政素养同时又具有创新力、影响力和新媒体思维的采编人员,转型为各频道融媒工作室的骨干力量。从纸媒报道到融媒传播,从写稿到文、图、音视频、H5、VR、直播等融媒产品的创意制作与推送,在新媒体平台上,他们的优势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和发挥,个人创意和融媒采编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融媒协作能力得到强化和历练。

融媒项目和产品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报融媒发展中职能分配与新闻资源利用的问题。让1+1>2的融合更易于为大家所接受,让融合更易于激发大家主动融、积极融的内生动力,让党报“复合型”人才出挑,让他们在融合发展中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二、用长板思维“荣”人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技术赋能的新媒体成为个体化的媒介,个人在传播中的作用和能量被空前放大。融媒发展,无论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还是项目发展,是“以产品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媒体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长板个体+团队支撑

发挥个人力量特别是“超级个体”的长板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以网红现象为例,有个性、有创意、有热点属性的个体,其传播能力在新媒体开放、交互的传播中获得极大提升。事实上,传统媒体中也不乏这样的“超级个体”。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一位微博拥有百万级粉丝的年轻记者,一次网上直播《走进昌江“鸟天堂”——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节目,不到1小时阅读量达78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网红县长通过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海网“云”直播,带货当地农产品“现象级”爆棚,既带来了流量,拉动了消费,也为重振当地经济吹响了号角,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融媒时代,“超级个体”发挥的就是长板效应。集体创新和突破能力的极限往往取决于个体长板的高度。比如,爱因斯坦在生活上的短板可以通过其他人来弥补,但是他提升了全人类科学领域的容量和创新能力的“长板”却无人可以替代。

个体创新能力的“长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核心竞争力。[1]融媒传播发现长板、强化长板和用好长板,是对接流量实现主流价值、放大主流声音的重要路径。

实践同时证明,融媒传播中无论是“明星网红”“超级个体”还是“拔尖人才”,如果没有团队的支撑,也难以为继。团队作战时,“超级个体”的短板可以被迅速弥补。有了“长板”的个体创新,加上团队支撑和协同作战,“联合战舰”便可攻无不克。

(二)长板集合+政策激励

发现并找到长板后,再从众多木桶中抽出所有的长板,组成一只新的木桶,主攻爆款产品创作;同时,以虚拟团队、项目化运作模式,不断变化组合,如此形成“联合舰队”,便可实现不同产品和项目内容创作的强势竞争。

如何让长板更长?如何让更多长板集合起来?政策激励和培养机制的支撑不可缺位。一是在人才选用上,要从年轻新锐力量中优中选优;二是在薪酬待遇上,要优中有优;三是在技能培训上,引进、选派尖子生通过实战或强化培训担重任,实行一套“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长带短、以短促长”的运行机制。

量身定制,是“以人为本”实现产品亮化的现实路径。海南日报旗下的南海网量身打造的“椰SIR说”、网红主播“RAP说新闻”,就是集“超级个体”与团队合力的品牌产品。《海南日报》在客户端量身打造的《海解局》《观点三人行》等栏目,通过发挥个体专长和个性化表达风格,凸显出党报在主流价值领域的绝对优势。

无论是做融媒产品还是融媒项目,既离不开拔尖人才,也离不开团队作战。突破“融”才大关,还需解决好“荣”才问题。融媒体采编中,新媒体采编业务远多于传统媒体,主题策划创意、拍视频、做主持、当编导、内容推广、平台建设……在业绩考评和激励政策上,予以充分的评估和认可,才能真正实现长板出列、长板更长、长板集合的长板效应。

毋庸置疑,党报融媒转型最根本的是媒体人的融合转型,一切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人在纸媒、新媒体等多平台创作的潜力和价值,并以此来考虑人才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融合介入的领域,这样的融合才是完整的、有效的融合。

三、借教育模式“容”人

“长板”的储备和扩容问题是现阶段困扰融媒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是传媒企业找人难,另一方面則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事实上,传媒企业从不缺人,缺的是可以适应融媒运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问题出在企校对接上、出在高校教育模式上。

(一)“新闻+”模式,解决人才输入

用好“新闻+”,不失为蓄积长板力量的一条出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各平台,每年都会接收不少高校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前来实习或实践。因为有了这些新生力量的参与,产品创意再现生机,呈现手段更为多元,话语表达更贴近新媒体语境。

从机制上用足“新闻+”,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解决“容”才问题。《海南日报》与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一些本地高校也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这些高校不定期派专业优秀师资到报业集团挂职,直接参与传媒实践。这些优秀资深的专业导师,从新媒体传播理论和教科书层面,为传媒企业的融媒生产与服务输入了不可忽视的专业能量;同时,他们一方面将参与新闻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实战经验和思考带回校园、带进课堂,另一方面将报业的业务要求和用人需求,传递给高校及学人。

西方媒体在储备传媒人才方面,十分注重与培训机构和广播影视机构的合作,它们建有专门从事在职培训的传媒学院,下设制作、新闻和管理等分院。国内,新华网、华龙网、上游新闻、江津网等10家媒体,近年与一些地方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向高校预定熟悉策采编和熟悉运用文、图、音、画、视等技能的融媒新人。这既为高校提供了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也解决了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和输入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对“全媒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及要求应当澄清的是,并非要求融媒人才个个都拥有“十八般武艺”,而是要求在融媒传播的“十八般武艺”中,不同个体对其中一两门武艺特别精通。[2]

(二)“教育+”模式,解决人才输出

融媒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设备不足、理论教育涉及媒介融合内容不多、学生实践机会少等,依然是现阶段高等教育融媒教学领域的突出问题。

“教育+”模式,高校聘请业界资深“复合型”人才到高校当导师,不失为解决融媒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近些年先后选派一批资深采编骨干,到本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挂职当传媒导师。其中有些高校在融媒体教学上,采用高校教师与传媒导师“合堂上课”的形式,重构教学内容,将实践融于课堂,既借力传媒导师的行业实操经验,又发挥出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优势,在合堂互动中,促进了传媒导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和专长互补。

“教育+”还要求高校在课程之外,为学生创设融媒体实践平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进行融媒实操。校园内部的媒体,有地理的优势,学生在其中实习实训,相对便于管理,校内的专业教师也容易介入,发挥指导作用。[3]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建立了“三微一报两中心”的融媒操作平台,其中“三微”指微博、微信、微视频,“一报”指院报,“两中心”指现代媒体实验中心和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经过融媒实践训练的“复合型”毕业生,成为对接海南当地融媒传播需求的重要后备力量。

四、结语

党报融媒发展要在人才融合上取得突破,不仅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激发融媒人才生产动力,还要引导采编人员树立融媒理念、应用融媒思维,投身融媒创作。党报培养融媒体业务骨干,除了用好“新闻+”“教育+”外,还要以市场化手段从社会上引进急需的融媒体人才,改革薪酬体制,形成人竞其才、人尽其能的人才涵养环境。实践证明,解决好“人”的问题,媒体融合发展将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乐金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板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6-8.

[2]丁柏铨.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全媒型”人才培养[J].新闻爱好者,2016(8):53-55.

[3]毕春富.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全媒型”新闻人才[J].新闻爱好者,2016(10):86-88.

(作者为海南日报专刊副刊部首席编辑、主任编辑)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