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2020-11-28 07:30涂志琼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7期
关键词:语文味

涂志琼

摘 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表达味;情感味;意境味

语文教学给学生的是一种“立体的形象”,这“立体的形象”既是各阶段知识的顺应衔接与提升,也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应突出“語文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感悟文本的表达味

如果把文章当作高楼大厦,那么语言材料就是钢筋、水泥、砖头之类的建筑材料,而表达方法就是建筑设计。要建造高楼大厦,固然需要建筑材料,而建筑设计也同样不可缺少。《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基于自己这些浅略的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里,在阅读教学中,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请了进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具体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粗浅地谈一谈。

(一)品味题目,领悟拟题方法。

一篇作文的题目要新颖,才能吸引人,而大部分学生不会拟题,作文题目没有新意。如果我们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拟这个题目,如果叫你拟你会拟个什么题目,和作者的比较一下,哪个好。经常这样,学生的拟题能力定会提高。如我在教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我问学生为什么题目不是“昆虫学家法布尔”?学生有的说:“从‘装满‘昆虫两词,可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的说:“读了书上的课题,我就想知道是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都装满了哪些昆虫,这个题目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有的说:“课文主要写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着迷的事,如果换上‘昆虫学家法布尔作题目,文章就不能只写小时候的事,还应写写他的其他事。”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体会到了作者拟题之妙。

(二)弄清结构,体会表达方法。

教会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们要进行一些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条理清楚的表达。例如:《夹竹桃》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总分总,中间部分夹竹桃的花色之美、花期之长、花影之迷离又是并列关系。学生掌握了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写另一种植物,就水到渠成了。

(三)揣摩言语形式,领悟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修辞方法,进行语言的积累运用也是不可少的。《五月的青岛》有这样一段话: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岛渔帆的外边去。教学这段话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知道了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绿的种类、绿的层次、绿的深度几个方面写五月青岛的海的特点。我就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将文中的表达方法尝试着运用,从而更加凸显一堂语文课的语文味。

二、领悟文本的情感味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父亲、树林和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德国种花人如花一般无私美好的情怀令人回味,让人赞叹;《当炸弹在身边响起》又让我们领悟到毛泽东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沉着冷静、镇定自如的大无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感悟、品评这种情感,就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课文情感的体验、感悟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从而避免了教学活动的干瘪空洞,枯燥无味。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和谐统一,也才能产生最佳的有语文味的课堂。

三、读出文本的意境味

“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的,要靠学生通过“读”的方式,去领悟出来。洋溢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就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朗读是品味语文,上出语文味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一定要“读”占鳌头,要充分地读,多样地读,逐层深入地读。这样的读书过程,不仅辅助了学生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生学习语言,是“合二为一”的过程。下面是《走月亮》教学片段:

师:还没读过书的请举手。请你读。

生: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挺好!谁还想读?

师:读得有点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样的?谁能读出来?(先后两个学生读,体会不够。)听我读——(师读)知道“柔和”是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学生明显读得轻柔了。)

倘若我们的每堂语文课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因此,语文课要上出了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语文味”浓浓的课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钱冰山.论“语文味”教学的无限性 [J].语文教学研究2013(10).

[2]程少堂.“语文味”究竟是什么? [J].语文月刊,2009(5)。

猜你喜欢
语文味
让语文课上出自己的味道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凸显“语文味”
语文课不能缺失语文的独有个性
传统节日文化中渗透语文味研究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