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TEAM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 结合的思考与研究

2020-11-28 07:32陈心怡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小学科学

陈心怡

摘要:针对STEAM教育在小学的开展现状及其与小学科学课程结合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充分思考学生的个性,力争设计出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STEAM课程。通过对近期设计的STEAM课程案例的反思与研究,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提出STEAM理念与科学融合渗透的授课思路,力争在保持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特性的同时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让学生热爱科学、主动探究。

关键词:STEAM;教育改革;小学科学

一、STEAM与小学科学的兼容性

(一)小学科学的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学生通过课堂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而在探究中学习到一些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通过对简单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分析、调查、比较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

第二,它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科学探究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思考其成因,探究其道理,运用其原理,通过亲身经历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科学知识。

第三,它是一门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这是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小学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包括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不同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者注重理论,最后一个注重实践,同时也强调了四个领域之间的融合渗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它是一门变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其一,它的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从观察到探究,从实物到模型,从合作到竞技……科学课堂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千奇百怪的。其二,它的教學地点也是多样化的。科学的教授地点不必仅限于科学教室,它可以在校园里,也可以在公园里,甚至是在家里……科学源于生活,因此也就无处不在。其三,它的教学内容是多样化的。小学科学课程完全没有必要为书本所局限,你看到的所有事物、观察到的所有现象都是科学。

(二)STEAM与小学科学相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萌芽的阶段,也是一个人的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奠定了学生一生学习的基调。在小学各门学科之中,科学这门课程的理念最贴近STEAM的教育概念。

首先,科学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到技术与工程的知识应有尽有。科学本身涵盖的知识领域就和STEAM课程的重合度较高。同时,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面也十分丰富,这使得小学科学教师更容易适应STEAM课程教师的角色。唯一不同的是,小学科学课本将其知识按照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分开编排,即一个单元专门讲授一个领域的内容,这是传统的分科教学的编排方式。但是,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单元的限制将课时重组,这就使得科学课程与STEAM课程融合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了。

其次,STEAM课程提倡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起亲身体验,那么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种教学材料。说到教学材料的丰富程度,科学课的各种资源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科学课程的实验材料本就五花八门,再加上学校基本上都有专门的科学教室——如此充足完备的硬件资源,辅以STEAM的教育理念,实在是如虎添翼。

再次,两者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及好奇心。在这一点上,两者的理念可以说是一致的:都立志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

由此看来,小学科学可以说是目前最容易和STEAM渗透融合的学科,同时也是最有必要进行这一融合的学科。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基础,STEAM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其综合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学生完全可以达到1+1>2的学习效果。

(三)在小学开展STEAM教学是必然趋势

小学生的年龄通常在7~12周岁,他们经历了懵懂的幼儿时期,正在稳步迈入一个身心日渐成熟的阶段。不同于身体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比较复杂:在注意力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由不稳定、不集中向着稳定、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用适当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在思维方面,小学生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到了高年级,其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化虚为实。

面对新知识,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但是其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地维持他们的注意力,以保持他们的好奇心。

鉴于小学生的种种学龄特点,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推广STEAM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选择。

二、小学科学与STEAM融合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一)“水乡渔船”——STEAM系列课程的摸索

STEAM探索课程的基本模式就是在某一节课中融入其他学科方面的内容。这么做虽然稳妥,但其课堂精华也只是如烟花般一闪即逝,并不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太多的色彩。但是,“水乡渔船”这个系列课程有明确的主题——“船”。我以“船”为主题,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中的“沉和浮”为基础,合理设计出“水乡渔船”这一跨学科的STEAM专题课程。

早先在上“水乡渔船”这一跨学科课程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虽然课本上对于浮力的概念和相关实验的描述已经十分细致了,但是学生在对于船的结构和相关文化的了解依然很肤浅。毕竟是科学课,人文方面的感情自然是淡化了些,但是作为一个水乡的人,我对于小时候记忆中的那条小渔船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如小船上承载的故事、小船上奇怪的花纹……我总觉得这一课程不能仅仅止步于此,我想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船、了解不同的船,最后拥有自己的船。

这个专题课程的设计主要涉及科学、工程、美术、数学和语文等方面的知识。分科教学下,教师在自己执教的专业课程方面都有渊博的知识,但是一旦涉及其他学科,很多教师就手足无措了。如,科学老师不是很懂美术,数学老师也不是很理解音乐。学科与学科之间无形的壁垒是目前在小学推进STEAM课程的一大困难。

(二)《水乡渔船》的课堂前后

“一个课堂,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规格,但是这并不适用于STEAM课程。在STEAM课程下,不论是哪一个科目的教师,仅仅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这个主题课程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对几块主要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如表1所示)。

一堂课只能有一个老师?这个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在设计的时候,我将每一个主题都分给了一个学科的教师,但并不代表这个主题只有这个学科的内容。比如数学老师负责的部分,在探索如何准确测量小船的最大浮力时,需要运用到科学中有关浮力的知识,这让数学老师来解释显然是很吃力的,此时若有一个科学老师在旁辅助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中國的STEAM课程教学尚在摸索阶段,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显然是不科学的。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多个教师同时处于同一个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这也不是随意地将教师填塞入课堂。我们应保证,每节课有一个主讲教师,剩余的教师在旁辅助,在主讲教师需要的时候“接入”讲解;在学生活动的时候,对其进行技术或者理论层面的指导,帮主讲教师分担专题课程的压力。

这个课程要求教师团队协作完成,是考验教师们交流、沟通、协作能力的一个难关。不同科目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分散了课堂的压力,“因材施教”已经不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了。

三、总结

本文浅显地分析了小学STEAM课程的发展及其与科学课程融合的可能性。小学科学可以很好地作为引入STEAM课程的切入点,因为其授课理念与STEAM课程最为相近。作为一个未来的老师,我也将不断学习,为小学科学和STEAM的融合贡献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虽然可能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我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加入到STEAM课程的研究之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而不是为了分数而学。此举也能让广大教师开拓自己的思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梁玲玲.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课程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13).

[3] 丁海飞. 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尝试[J]. 新课程导学,2018(9).

[4] 赵慧臣,陆晓婷.美国STEAM实验室的特征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7(4).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小学科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