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之学术资历与声望研究(上)

2020-11-29 09:30林强吴丽仙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任研究所学术

林强 吴丽仙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

民国时期,作为最高级且最享声誉的官方学术评议机关,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代表了国家的学术权威,其评议员人选也大多是一时之选,在各学科中代表了最顶尖的学术水平与最高的学术声望。张剑、郭金海等人的研究[1]较全面地梳理出评议会成立过程、两届评议会选举程序以及评议员名单,但较少深入论及当选评议员以及其他候选者的学术成绩及其声望,较少通过对评议员学术资历的分析,展现现代中国第一、二代学者的学缘关系以及他们在建立学科范式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未能全方位呈现现代中国全国性学术共同体的整体风貌和历史价值。基于此,本文利用新出版的史料,更详尽地爬梳民国时期中研院评议会成员的学术资历信息,以期厘出当选评议员、候选人及其学术成绩、学术声望之关系,深度描述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整体形象。

一、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成立

1927 年7 月,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2]第四条规定,大学院设评议会,是全国最高科学评议机关,由大学院院长聘任国内专门学者30 人组成。专门学者的人选按照第三条范围(研究范围暂限于下列各组科学:数学、天文学与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与地理学、生物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农林学、医学。因科学之发达与时代之需要,得添加新组,或将原有之组,分立扩大),每组一人至五人。本院院长为当然评议长;本院直辖之研究机关主任为当然评议员。

1928 年11 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进一步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直属于国民政府,为最高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设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院长为评议会议长,本院直辖之学术研究机关主任为当然评议员。本法将中央研究院由此前最高“科学”研究机关改为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除原有的研究所外,拟增设“国文学研究所”和“考古学研究所”(笔者注:实未实行)。[3]可见,中央研究院从大学院中剥离出来,成为民国政府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并由原来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转而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在中央研究院的地位。

依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其性质与欧美各国之全国研究会议(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相等,其职务在联络国内研究机关,讨论一切研究问题,谋国内外研究事业之合作。但数年来,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因条例未备、各所办公场所与设备及人员均未完具,迟迟未成立。时至1934 年5 月,丁文江接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后,认为评议会之事“不可再缓”,因为中央研究院有“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的任务,但彼时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多与院外学界隔绝,并未发挥指导联络甚至奖励学术的功能。在蔡元培、丁文江的积极推动下,1935 年5 月27 日,立法院对中央研究院组织法第五条条文进行修改,规定评议员由国民政府聘任,[4]这明显增强了评议会的国家学术权威地位,也更加彰显出评议员在官方学术评价中的学术声誉,而明确评议员由当然评议员与聘任评议员(30 人) 的组成,也充分考量了全国12 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的人才实力与声望,体现出政府欲要建立网罗各学科顶尖人才的公信力。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规定,被选举为评议员者,应具备下列资格之一:1.“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有特殊之著作或发明者”;2.“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机关,领导或主持在五年以上成绩卓著者”。所聘评议员应根据中央研究院各所研究科目分配,每科不超过3 人,如某科无合适人选,可从缺。由于第一届评议员聘任工作较为仓促,遴选条例和工作程序有所未备,第一届聘任评议员遴选就由中央研究院院长主持,与国立大学校长组织选举会,投票选举30 人,呈请国民政府聘任。

二、 两届评议员选举与候选人学术资历

1935 年6 月19 日,中央研究院在南京举行首届聘任评议员选举会预备会。蔡元培(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梦麟(时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徐诵明(时任北平大学校长)、李蒸(时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梅贻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赵畸(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罗家伦(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由陈剑翛代)、王星拱(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由周鲠生代)、王兆荣(时任四川大学校长,由陈大齐代)、翁之龙(时任同济大学校长)、郭任远(时任浙江大学校长)、邹鲁(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由居励今代) 共12 人,总干事丁文江列席。由于“在第一届聘任评议员的选举会中,国立大学各校长都感觉到评议员人选的重要,够得上做评议员的,应该为学术界的中坚人物,而同时对于各种科学,又应该有相当均匀的分配”,[5]又因为斯时中央研究院有物理、化学、工程、动植物、地质、天文、气象、心理、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等10 个研究所,其中动植物研究应分为两科目,历史语言研究分为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四科目,其余每所皆代表一科目;因此,聘任评议员30 人分配名额为:物理3 人,化学3 人,工程3 人,动物3 人,植物3人,地质3 人,天文1 人,气象1 人,心理1人,社会科学3 人,历史3 人,语言1 人,考古1 人,人类1 人。其中物理包括数学,动物包括生物,植物包括农学。[6]

1935 年6 月20 日上午,中央研究院正式举行聘任评议员选举会,各国立大学校长或代表15 人出席(除出席预备会各人全体到会外,国立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济南大学校长沈鹏飞亦出席),蔡元培为主席。经过慎重的推举和选择,结果当选的是李书华等30 人。具体名单如下:

当然评议员为蔡元培(院长)、丁燮林(物理研究所长)、庄长恭(化学研究所长)、周仁(工程研究所长)、李四光(地质研究所长)、余青松(天文研究所长)、竺可桢(气象研究所长)、傅斯年(历史研究所长)、汪敬熙(心理研究所长)、陶孟和(社会科学研究所长)、王家楫(动植物研究所长)。

聘任评议员30 人为:1.物理:李书华、姜立夫、叶企孙;2. 化学:吴宪、侯德榜、赵承嘏;3.工程:李协、凌鸿勋、唐炳源;4.动物:秉志、林可胜、胡经甫;5.植物:谢家声、胡先骕、陈焕镛;6. 地质:丁文江、翁文灏、朱家骅;7.天文:张云;8.气象:张其昀;9.心理:郭任远;10.社会科学:王世杰、何廉、周鲠生;11.历史:胡适、陈垣、陈寅恪;12.语言:赵元任;13.考古:李济;14.人类:吴定良。

全体评议员又分为十一组:物理组以李书华为主席、化学组以庄长恭为主席、工程组以周仁为主席、动物组以王家楫为主席、植物组以谢家声为主席、地质组以丁文江为主席、天文气象合组以竺可桢为主席、心理组以汪敬熙为主席、社会科学组以王世杰为主席、历史组以胡适为主席、语言考古人类合组以李济为主席。[6]

这30 位聘任评议员与11 位当然评议员,共同组成首届评议会,任期为1935 年7 月3 日—1940 年7 月2 日。1935 年9 月7 日至9 日,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在南京鸡鸣寺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行成立会。第二、三次年会分别于1936 年4 月16 日、1937 年5 月3—4 日在南京举行;后因抗战内迁,第四次年会于1939 年3月13—14 日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1940 年3 月22 日,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在重庆举行,因蔡元培于3 月5 日在香港逝世,此次年会有两项重要任务:依法选举院长候补人和选举第二届评议员。经评议会选举,翁文灏、胡适、朱家骅3 人为院长候选人报国民政府遴选,9 月18 日,朱家骅始被任命为代理院长,一直代理至1957 年10 月。[1]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遴选国中顶尖学者,更好履行选举程序上的公平与公正,《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规定,评议员选举前,由国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各院系教授,就相关科目及有资格者,加倍选举候选人。候选人不以国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各院系之教授为限。因此,第二届评议员选举前,先请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推荐候选人参考名单,送由选举筹备委员会参酌,再请院长核阅。候选人参考名单供选举人参考,但选举范围不限于此,仍请选举人各就知见所及推选,以代表各科学术合格人员。[7]各所开列的候选人共121 人,其资历以及当选者与推荐理由如下:

(一) 物理科(包括数学):

1.物理:王守竞(时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总经理)、吴有训(时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教授)、吴大猷(时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教授)、胡刚复(时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桂质廷(时任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主任)、赵忠尧(时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教授)、萨本栋(时任厦门大学校长)、颜任光(时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饶毓泰(时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严济慈(时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务研究所所长)。

本组李书华连任,吴有训当选。

2.数学:江泽涵(时任西南联合大学算学教授)、孙鎕(时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陈建功(时任国立浙江大学算学教授)、华罗庚(西南联合大学算学教授)、熊庆来(时任国立云南大学校长)、苏步青(国立浙江大学算学系主任)。

本组姜立夫连任。

(二) 化学科: 萨本铁(时任北平辅仁大学教授)、曾昭抡(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庄长恭(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孙学悟(时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社长)、张洪沅(时任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吴学周(时任中央研究院专任研究员)、高振熙(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陈克恢(时任美国伊来里利制药公司研究部主任)。

本组侯德榜连任,曾昭抡、庄长恭当选。曾昭抡的推荐理由为:前中央大学化学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化学系主任,现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研究有机化学,有论文七十篇发表。庄长恭的推荐理由为:前国立东北大学化学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国药物及女分泌素,有论文十余篇发表。

(三) 工程科: 严恩棫(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及资源委员会云南钢铁厂筹备委员会委员)、李承干(时任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厂长)、沈怡(资源委员会技术室主任)、杜殿英(时任资源委员会工业处处长)、恽震(时任资源委员会电工器材厂总经理)、王宠佑(云南钢铁厂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尚武(时任国立西北工学院教授)、杨继曾(时任兵工署技术司司长)、叶渚沛(时任资源委员会重庆炼铜厂厂长)、胡庶华(时任国立西北工学院教授)、须恺(时任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钱昌祚(办理航空机械事物多年)。

本组凌鸿勋、茅以升连任(因李协于1938 年去世,茅以升被补选为聘任评议员),王宠佑当选。

(四) 动物科(包括生理):

1.动物:陈桢(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时任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教授)、蔡堡(时任中英庚款董事会所设立之蚕桑研究所所长)、欧阳翥(时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兼教授)。

本组秉志连任,陈桢当选。陈桢的推荐理由为:曾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学教授及国立清华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约十余年,现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教授,对于金鱼之遗传及动物社会学有特殊之贡献,其著作出版于《Genetics Biologia Generalis》、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之《Contributions》等杂志。

2.生理:蔡翘(时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主任教授)、张锡钧(时任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主任教授)、孙宗彭(时任国立江苏医学院生理学主任教授)、冯德培(时任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

本组林可胜连任。

(五) 植物科(包括农学):

1.植物:钱崇澍(时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张景钺(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植物学教授)、戴芳澜(时任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教授)、李继侗(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学系主任兼植物生理学教授)、秦仁昌(时任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兼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学技师)、汤佩松(时任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教授)。

本组胡先骕、陈焕镛连任,戴芳澜当选。戴芳澜的推荐理由为:曾任国立东南大学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教授,对于菌类学及植物病理学之研究有特殊之贡献,其著作颇多发表于《Mycologia Sinensia》 及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之《Contributions》等杂志。

2.农学:沈宗瀚(时任经济部中央农业试验所副所长)、赵连芳(时任四川省立农业改进所所长)、冯泽芳(时任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简任技正)。

(六) 地质科: 谢家荣(时任资源委员会江华锡矿局经理)、杨钟健(时任地质调查所技正)、朱森(时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兼教授)、黄汲清(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孙云铸(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时任地质调查所技正)。

本组朱家骅、翁文灏连任,谢家荣当选。谢家荣的推荐理由为:前两矿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调查所技正,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主任,现任资源委员会江华锡矿局经理,著有《扬子江下流铁矿地质志》及其他地质论文多种。

(七) 天文: 张钰哲(中央大学天文学教授)。

本组张云连任。

(八) 气象: 吕炯(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专任研究员)、黄厦千(中央大学教授)。

本组吕炯当选。

(九) 心理: 陆志韦(时任燕京大学教授)、唐钺(时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组唐钺当选。唐钺的推荐理由为:在美国康乃耳及哈佛大学习心理学,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曾发表《食物对于白鼠学习之影响》《白鼠之平衡感觉机关》等问题之文章多篇。

(十) 社会科学: 1.政治:萧公权(时任清华大学教授);2.法律:王宠惠(曾任国际法庭法官)、郑天锡(曾任国际法庭法官);3.社会:陈达(时任清华大学国势普查研究所所长);4.经济:刘大钧(时任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杨端六(时任武汉大学教授)、萧遽(时任清华大学教授)、方显廷(时任南开大学教授)、马寅初(时任立法院委员)、陈总(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本组王世杰、何廉、周鲠生连任。

(十一) 历史: 朱希祖、张尔田、汤用彤、顾颉刚、金毓绂、蒋廷黻。

本组胡适、陈垣、陈寅恪连任。

(十二) 语言科: 李方桂、罗常培、曾运乾、沈兼士。

本组赵元任连任。

(十三) 考古科: 董作宾、梁思永、郭沫若、梁思成、容庚、徐炳昶(时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组主任)。

本组李济连任。

(十四) 人类科: 凌纯声。

本组吴定良连任。[1]

以上候选人名单中,既有一定学术成就,又主持学术机构5 年以上者,大约有八九十人,占名单总人数的66%以上。可见,同时符合中研院评议员两项资格的学者,是评议会所需要的人选。新聘任的吴有训、曾昭抡、庄长恭、陈桢、戴芳澜、谢家荣于1948 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而此次落选评议员的叶企孙、吴宪也当选中研院院士,说明选举结果基本符合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声望;而存在有着较高学术造诣却落选的现象也符合公开选举具有不确定的特点,这与落选学者所在学科与机构的声望及其人际关系有一定关系。再如,从未主持过学术机构的年轻学者,吴大猷、赵忠尧、华罗庚、冯德培四人,当时已经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1948 年更是全部当选为中研院首届院士,这说明除了选举的不确定因素外,候选人有着非常强劲的学术创造力。再者,马寅初、郭沫若不因其政治倾向而被排出在外,也说明推荐候选人时以学术成就而非政治意识形态为考量标准。[1]

与第一届相同,第二届当然评议员仍由院长与各所所长担任,分别为朱家骅(代理议长)、丁燮林(物理)、余青松(天文,1941 年初改张钰哲为所长)、任鸿隽(化学)、李四光(地质)、王家楫(动物)、罗宗洛(植物,1943 年起担任)、赵九章(气象)、傅斯年(历史语言)、陶孟和(社会)、周仁(工程)、汪敬熙(心理)。

三、 小结

综上,中研院评议会是现代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各学科联合而成的学术共同体。藉此,现代中国学人第一次以较为完整的形象亮相于历史舞台。他们不仅代表了各自学科在全国的顶尖水平,也在学科的建立、范式的建构乃至学科平台与学术制度的建立诸方面树立典范。中研院评议员的选举以学术成就和学术机构领导力为标准,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评判标准,符合选举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学术史已然证明中研院评议员的学术发明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猜你喜欢
时任研究所学术
睡眠研究所·Arch
长城脚下坐望山-花时间研究所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未来研究所
1949 开国大典阅兵
昆虫也会便便吗?
时任:定格美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