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视域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策略建议

2020-11-29 14:57
科技传播 2020年20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末,由于获取科研资源的渠道被爱斯维尔(Elsevier)和斯普林格(Springer)等几大国际科技出版巨头所垄断,科研工作者不得不为此支付高额的费用发表学术成果。这种出版商把握渠道的学术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自由交流与共享,由此引发了开放获取、开放研究数据以及开放评估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开放科学运动[1]。科研工作者希望借由开放科学达成学术共识,促进科研成果的无障碍流通。

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持续发展,其与学术期刊出版相结合的研究价值也逐渐被学者们所挖掘。首先,开放科学下的期刊出版没有“级别之分”,其倡导的“一律平等”的理念冲击了我国现有的期刊等级及学术评价体系,有利于破除人们对于影响因子和权威期刊的迷信,重视研究成果的质量本身。其次,开放科学旨在将所有学术信息及科研成果向公众进行无条件开放,以达到公开共享和自由交流的目的,这拓展了学科研究的视域和研究人员的知识背景,有利于推动更为优质的学术成果的产出。最后,开放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科的边界,改善了学科之间彼此过于独立,缺少沟通交流的状态,有利于在“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加强交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开放科学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的消亡,但确实对现有的期刊出版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在开放科学视域下,学术期刊出版的转型有利于推进学术自由的进程,加强学术成果的公开共享,对于开放科学理念的传播和开放科学的持久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深入融合对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开创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与新革命、打造自由开放的科学社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开放科学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挑战与机遇,现有研究在各个层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交流机制,开放科学对期刊出版而言是大有裨益的。首先,开放科学推动学术期刊出版与科学技术的积极融合。Krzysztof Janowicz[2]、Bonnie Lawlor[3]和陈晓峰[4]认为学术出版和更广泛的开放科学是区块链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区块链帮助科技期刊搭建透明的出版平台,也能解决科研数据及成果的版权归属不清晰、出版流程不透明等问题。相反,一些学者则认为开放科学在推进的过程中,会让期刊出版行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Dragan Djuric[5]、Marcin Kozak[6]、Mehdi Dadkhah[7]和Nadeem Tanveer[8]提到开放科学发展中衍生出的许多危害事物:掠夺性期刊、劫持型期刊以及垃圾邮件。他们认为这些事物的存在阻碍了学术期刊出版的发展进程,扰乱了科研机构和学术评价体系,甚至威胁了国家的学术生态。

Alan T.K.Lee[9]、Burdorf Alan[10]和叶冠成[11]则认为开放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会引发包括对地区性期刊和小众期刊的忽视,开放数据与个人数据的关系问题,隐私的保护等问题。在一些开放科学的主要场所也折射出开放科学的伦理纷争,如科研成果共享中的保密等。

国内外学者对于开放科学视域下学术期刊出版的研究视角多样,理论成果比较丰富,特别是研究成果可以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发展策略的理论指导;同时,学者们提到的开放科学在推进中引发的新的问题,如掠夺性期刊和劫持型期刊的出现以及伦理问题等,也为我国在推进开放科学进程中给予提示和警醒。但纵观学术期刊出版与开放科学理念的融合实践,国内外却呈现出较为不同的行动图景。

2 国内外开放科学下期刊出版实践的比较分析

2.1 资政支持

从政策方面看,国外注重将开放科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例如,2018年,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EOSCI)推出了开放科学的整体框架,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出台了《开放科学规划》。相比而言,我国虽在2017年加入了全球OA2020倡议并在2018年12月明确表示支持0A2020计划和“开放存取S计划”,肯定了开放科学对学术交流和期刊出版的重要作用,但尚未提出明确的开放科学发展框架和实践政策。已经出台的由中国科学院印发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虽与开放科学数据关系密切,但仍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而针对资金扶持,国内外虽未明确对开放科学下期刊出版进行专项投资,但国外对开放科学运动的大量资金投入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期刊出版实践的发展夯实基础。目前,法国、英国、荷兰和其他8个欧洲国家的研究资助者共同宣布的“开放存取S计划”,吸纳了11个国家的基金资助机构每年为其投入高达76亿欧元的研究基金总额;美国开放科学中心(COS)接受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国家机构的持续性资助,也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得到了国外一些社科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与之相比,我国存在着资金支持主体较为单一的情况。例如我国的开放科学计划(OSID)平台主要由国家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给予支持,目前尚未融合国内外的社科基金会或其他机构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

2.2 平台建设

在推进开放科学与期刊出版相结合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通过开放科学实践项目落实国家宏观政策,进而大力推进开放科学的发展进程。我国自2012年就开始响应国际开放存取周,借助中国开放存取推介周的平台,探讨开放存取理念与模式、科研主体对开放存取的支持政策和服务机制等诸多议题,推进开放存取在国内的发展进程。2019年我国举办了首届开放科学论坛,聚焦全媒体时代下的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学术期刊开放融合出版。国外虽然也会定期举办开放存取会议和开放科学论坛,促进科研主体间的交流协作,但在开放科学的实践方面仍主要依靠大型开放科学中心与平台,如美国开放科学中心,欧盟开放科学云等发挥作用。这些项目涵盖开放科学领域的资助机会、成功案例等诸多内容,其中许多开放科学信息也延伸至学术期刊领域,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服务并做出贡献。

因此不难发现,我国在开放科学主题上的实践主要是借助会议和论坛的形式,着力于宣传和交流层面,与开放科学以及相关政策紧密结合的专业化的实践平台仍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事实上,国内外已经建立了一些学术期刊出版平台为各科研主体和最终实现开放出版服务。其中,我国的开放科学计划(OSID)平台和国外ScienceOpen平台都是优秀的实践典范,它们除了在网页平台上为学者们提供出版服务之外,还利用微信公众号传递更多开放科学和期刊出版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二者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比较后,笔者发现OSID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只有问题反馈和扫码足迹这两类,主要功能是扫描论文的OSID码,扫描后用户可以接收到论文的语音介绍、学术交流圈等免费服务以及论文模板、写作知识等付费服务;ScienceOpen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分为“关于SO”、出版动态和“联系我们”这三类,但其中又细致分为SO最新动态,近期会议预告等内容。可以说,我国OSID项目也通过微信平台延伸了服务链条,但与国外学术出版平台的公众号建设相比,OSID微信公众号存在着推广程度较低,内容单一,所提供的付费服务于用户实际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

2.3 出版服务

针对学术期刊出版,我国现已通过出版平台推出了多项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其中包括OSID平台所提供的关于论文的作者语音介绍,学术问答,开放科学的数据与内容等;ChinaVix平台所提供的接收中英文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存缴服务,对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的服务以及通过优秀稿件的双向推送机制,在为期刊甄选优质稿源的同时,向作者提供相应的期刊推荐服务;我国不少的学术期刊目前也已经建立了投稿进展的追踪系统供作者查阅,大力推进出版流程的规范与透明。可以说我国在推进学术出版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一些服务形式和内容和国外比较而言仍稍显不足。比如国外投稿追踪服务与国内相比更加到位,以Editor Management投稿系统和Nature专用的NPG投稿系统为例,从最初的提交论文到最终的是否录用细化为大约8个阶段,让用户时刻了解到自己稿件的审阅进程。相比而言,我国一些期刊的稿件追踪系统不够细化和完善,例如“评审状态”和“审稿状态”的区别会让作者感到困惑。

除了期刊出版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外,我国还通过一些培训服务提升开放科学时代出版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拓宽开放科学与期刊出版的宣传渠道与覆盖范围。例如OSID打造的媒体融合沙龙活动,为各期刊进行免费的媒体融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OSID建码、精准推送、案例分享等等。而国外在对开放科学的宣传推广方面做的更加完善。以专门提供开放科学培训的FOSTER为例,该平台对开放科学下的近50个领域和话题都设置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其中与期刊出版相关的有“地平线2020”计划中出版物的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审、开放存取出版等,致力于为政策制定者、资助者、学者、期刊出版商、图书馆等众多开放科学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培训服务。

3 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对策建议

我国在开放科学与学术期刊出版相结合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处于相对基础的阶段:从研究层面看,在中国知网输入“开放存取”和“期刊出版”两个关键词后,共得到361篇文献,而输入“开放科学”与“期刊出版”两个关键词后,只得到22篇文献,这可以说明我国对开放科学视域下期刊出版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学者们的关注点仍更多地集中在开放存取,对“开放科学”敏感度和注意力相对较弱;从政策层面看,我国虽然表态了对开放科学的支持,但将开放科学和学术期刊出版相结合的具体政策尚未落地,缺乏纲领性的指引;从实践层面看,我国虽在推进相关实践项目与打造出版平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并通过改进技术、推进服务等手段不断提升出版水平,但仍存在出版服务不够贴合用户实际需要,同行评审过程与撤稿过程不够规范等问题。这也意味着我国在推进学术期刊出版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促进学术出版全过程的规范化、透明化和开放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可重复性,打造高质量的同行评审和学术出版以及全面建设科研诚信,我国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助力开放科学。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如何在开放科学的浪潮中不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3.1 重视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国外的开放科学强调不同区域的学者合作,提升研究人员的研究效率与创新能力,注重通过政策和实践两大层面大力将开放科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我国应当结合国外开放科学的成功实践,积极借鉴国外优越且适用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政策规范,努力将开放科学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合。例如法国高教部在表示对“开放存取S计划”的支持后发布了《国家科学开放计划》(Plan National sur la Science Ouverte),强调由国家资助的科研数据及学术成果必须进行公开,大力推进开放科学成为指引国家的宏观政策。

与此同时,我国应当通过资金支持,盘活整个开放平台的发展机制,系统地推动数据库,知识库,高校图书馆等资源的全面开放;同时加大对期刊出版的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开放科学时代开放出版的最终实现。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就已经推进了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主要用于扶持重庆市经营性品牌期刊和重点学术期刊打造重点栏目和选题。一些选题如展示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进展、对国家或地区发展有较大启发性的理论成果的、反映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的以及紧密服务现实,科研成果易于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则上可以申请5万~7万元的资金资助。这一举措通过资金的扶持,促进了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共享。

3.2 聚焦全面开放的学术出版平台建设,推进开放同行评审进程

在学术出版平台建设方面,我国比较有知名度的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的建设虽已比较完善,但整体服务于各科研主体和科研全过程的能力还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主体的交流、科研成果的完成和公众科学的发展。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Wiley等知名平台的经验,明确致力于推动开放科学的五个领域(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实践,开放合作,开放表彰和奖励),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数据出版提供最佳的体验,同时拓宽学术信息的学科覆盖范围,提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能力和高效审稿服务的能力,着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当然,在公民有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接收到各种信息的数字时代,学术期刊仅保证论文的正常发行是远远不够的。学术期刊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实现学术信息的精准推送,增强学术信息的实用性和用户的满意度。比如ScienceOpen的微信公众号保持着几乎每天两篇的推文频率,如学术出版透明与最佳行为准则、预印本的第二波浪潮等等,为用户介绍开放科学和期刊出版的基础知识和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力求让每一名用户都融入到开放科学的进程当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对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开放注重的是出版形式的开放以及部分出版流程的开放,而对开放科学中的重点内容如开放同行评审、全民科学等领域涉及较少。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开放的、透明的同行评审的打造以及对全民科学的推进。2015年,全球第一个联合出版医学类期刊《研究参加和投入》(Research Involvement and Engagement)所 有投稿都由患者和专业人员进行评议,并由一名患者编辑和一名学术编辑共同负责,两者在编辑决策中具有同等重要性。为了实现更全面的开放科学,该期刊认为接下来可以推进患者参与同行评议并逐步参与学术期刊工作的可能性,推进全民科学。这一创新的出版实践为我国特定类学术期刊打造透明的同行评审与全民科学提供了案例和典范。

3.3 创新学术出版增值服务形式,打造全流程开放的出版系统

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除了科研机构,高校之外,企业和公民也是科研的主要参与者。然而这些主体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彼此都处于较为独立的状态,导致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主体之间交流不够,科研部分过程冗余,造成经费浪费和成果研究缓慢等问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协作。国外许多出版平台通过设置“合集”(Collations)的形式推进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协作,而且通过创建属于自己的主题合集的方式,深耕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一形式可以为我国创新出版服务形式提供借鉴。国外知名的ScienceOpen Collections能够灵活地将不同学科和期刊上的文章聚集到一个特定的主题或与当前研究相关的主题,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美国开放科学中心提供的OSF Collections则能将论文、实验材料与数据等研究成果与研究素材进行整合,便于提高研究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学术成果的可重复性。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合集”形式,打破传统期刊出版的局限以及不同学科间、不同期刊间的壁垒,促进科研成果的协同产出和全面开放,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编辑。

事实上,我国在实现学术出版全流程的开放和透明方面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比如中国知网已经为作者提供其学术论文具体被哪些用户下载以及被哪些学者所引用的数据。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出版环节尚未实现真正的开放,比如对于撤稿环节的不公开解决。由于各种原因被撤稿的学术论文,许多仍在数据库中流通,被用户下载甚至引用,造成了严重的学术污染。以著名的“董鹏学术丑闻”为例,当年该事件被报道后,其2011—2016年发表的800余篇论文中,542篇论文仍在数据库中流通[12]。开放科学力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开透明,在期刊出版领域也就体现为出版全流程的透明与开放。因此,针对已经出版的论文被谁下载和引用,平台应当主动提供实时告知的服务,改变目前用户自己主动寻求服务而平台被动提供服务的现状,同时可以借鉴ScienceOpen平台的经验,通过追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到某篇论文的次数,将该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的流通情况和讨论情况纳入论文知名度与影响力的评价标准中,由此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论文作者为提高其文章知名度而无限次下载和引用的行为,消除虚假的次数泡沫,弥补了传统意义上根据下载量和引文量判断论文质量的局限。至于撤稿文章,撤稿的原因以及流程也需要公开披露让用户知晓,避免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下载和引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数据。如果撤稿文章的作者对撤稿意见有异议,也可以向学术期刊和出版平台提供声明,由所有用户在平台上一同公开裁定。

4 结论与展望

在科学研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术出版行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影响这科研工作者优质成果的产出,也危害着整个国家的学术出版生态。而开放科学为学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理念将促进科研交流与协作,通过打造全方位开放且透明的学术出版的环境,最终推动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开放科学的视角,对我国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做出了构想。学术期刊出版领域要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并融入即将到来的开放科学时代,首先需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除此之外,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应承担起开放科学时代所赋予的新的使命,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创新出版增值服务形式,同时协同各方打造开放的出版系统,推动学术出版全流程的透明与开放。然而,开放科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为期刊出版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本文所提供的的发展策略偏向于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构思,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是否能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很难保证。比如在开放科学时代真正消除影响学科之间科研成果流通的限制与隔阂,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科研协作与共享绝非易事,或许需要极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政策规范做出适时调整,同时加强多个主体的协同配合,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的全开放、透明化和规范化,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助推开放科学时代的到来!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