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探析

2020-11-30 04:20杨巨兵
法制博览 2020年36期
关键词:民法个人信息公民

杨巨兵

江西建工集团建设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常可以看见公民的个人网络信息遭到泄露的现象,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受到阻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通过立法的方式使人民的个人信息受到保护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加强对民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确保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受到保护的重要方面。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隐患进行了阐释,并且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希望更加有效地保护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隐患阐释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模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个人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途径都变得更加多样化。公民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逐渐与社会信息混合,与社会信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很多企业招聘以及个人网页浏览等都会留下个人部分信息,虽然这些在民法中都没有明确地予以规定和区分,但是对于个人信息在民法层面的权利,民法依然没有给出确定的标准。对个人信息的有效区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信息的落实,使个人信息在所有权处理过程中更好地促使公民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公民在立法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做出积极响应。然而,由于我国民法没有对公民个人信息以及社会信息之间的界限做出明确的划分,因此在个人信息遭到侵害的时候难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解决,使得我国在开展相应法律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够更好地促进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二)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受限

由于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与社会信息之间界限不明确,因此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设方面,不能够明确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根据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国家在开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过程中,其保护范围仅仅局限在与被保护公民直接相关的个人信息,而公民的其他个人信息不处于法律的保护范围内。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公民的所有信息都会被上传到网上。因此,在开展网络信息保护方面,难以确保个人信息保护的全面性,使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由于在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仅仅医疗、电信以及金融等行业可以做到精准保护,即使如此,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依然不能确保信息保护的全面性。同时,有时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会影响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够通过法律形式对公民信息进行处理。

(三)个人信息侵权损害救济不到位

当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损害救济工作必须落实到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缺乏损害救济的依据,导致在救济过程中,工作混乱、毫无目的,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的救济工作难以展开。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内容,网络侵权现象不仅没有对救济措施加以规定,甚至没有细化侵权者需要履行的责任,因此救济工作无从开展。对于一些通过侵犯他人信息而获取利益的不法分子,经济救济需要消耗大量成本,因此增大了公民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成本,导致很多情况下个人信息侵权损害救济不到位。

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上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要想为信息侵犯者讨回公道,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受害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使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与出台

在国家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过程中,需要将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个人权利保护工作,把个人信息视为公民的个人财产。大数据互联网作为个人信息保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公民有权利为了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中的侵害而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我国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公民的个人权利进行维护。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首先,法律条文中必须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概念。通过对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使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不会由于工作过程中的模棱两可而造成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难以完成。其次,法律法规要明确规定公民享有个人信息权,因此在公民义务受到侵犯的时候有资格对自我权利进行维护。最后,在个人信息的收集工作中,应该遵循删除原则,使个人信息能够在被相关收集单位或个人收集之后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信息清理,进而使相应的信息得到全面的处理和保护。同时,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收集者必须得到被收集者的同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落实相应的信息收集工作,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利。

(二)适当加大信息保护监管的力度

随着信息保密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民法的基础上对信息收集公司以及相关机构采取保密工作的加强措施,使得信息能够通过强制性的方式得到加密,使相关单位能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相应的责任。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要负起信息保护工作的责任,使信息保护工作能够具备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保证信息保护工作在合理的法律保护范围之内。如果相关信息保护工作人员因个人工作疏忽而使信息遭到泄露,则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财产赔偿,对受害人的物质和精神采取一定的赔偿措施,确保在公民个人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信息保存单位严格履行自身的责任,有效确保公民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

1.加强对于一些软件权限的管制

在人们使用的社交软件中经常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社交软件通常情况下具备较强的娱乐性,但是在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个人信息被过度使用的现象,如向别人推荐好友的功能,等等。很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荐给了另一个不认识的人,或者通过搜索该用户的微信号,能够通过查看该用户的朋友圈看到该用户最近的动态,搜索到该用户的电话等联系方式,用户的这些信息都可能会被一些怀有恶意的人利用,因此存在对互联网用户信息过度利用的现象,导致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受到侵犯,损害了互联网用户的隐私权。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加强对于一些软件权限的管制,来保护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使互联网用户在大数据时代不会受到信息侵犯的困扰。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现代社会的人几乎人手一个,手机上用来交往的社交软件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对现代人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为了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个人隐私不会受到侵犯,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社交软件中的相关权限进行限制,从而更好地保护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对于公共网络的管理

目前,Wi-Fi已经成为方便人们使用网络的必备条件,在酒店、办公楼以及商场,都会有免费的公共Wi-Fi可以使用。公共Wi-Fi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面临着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危险。在公共Wi-Fi环境下,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他人获取,甚至一些人通过Wi-Fi密码破解软件能够轻易进入网络提供者的计算机系统中,使网络防护工作难以落实下去,严重的情况下会遭到黑客袭击,给个人以及公共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公民在公共场所要对公共Wi-Fi加强警惕,避免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而造成个人精神和财产上的损失,或者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而一直受到恶意广告的侵扰,因此应该加强对公共网络的管理工作,确保公共网络安全可靠,加强公民的个人防护意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公民能够在公共网络中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加强对公共网络的保护,避免有人采用非法手段破解Wi-Fi密码,从而损害公共场所的财产和信息安全。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安全保障标准,在公共网络的设定方面,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促进公共网络能够被公众安全使用。

三、结语

个人信息关乎着公民的声誉和财产,因此在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应该得到充分的落实,进而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确保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国家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受到保护。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隐患进行了阐释,并且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希望更加有效地保护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

猜你喜欢
民法个人信息公民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论公民美育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民法总则》第171条第3款评释
论习惯作为民法法源——对《民法总则》第10条的反思
民法总则立法的若干问题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