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2020-11-30 06:48林崇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民文明意识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各位领导,各位学术界的同仁,大家好!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举办了这次“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高端学术论坛。首先让我对邀请我参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这次论坛的意义重大。我已经看到了给我发来的论坛议程,为了不重复起见,我想谈谈社会治理后的心理建设问题。我认为社会治理和心理服务可以上升到社会文明素养建设层面上来。因此,我想从做好各类人群心理建设的过程中,将提高国民的多方面文明素养看作社会治理体系中心理建设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来谈今天论坛的意义。为什么需要把提高国民文明素养列入我的致辞内容,不完全因为我近期参加这项国家工程,更是由于我看到社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包括这次抗疫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和改革,就需要新的东西来填补,需要提升根本性的心理建设的任务,那就是国民的社会文明素养的提高。今天,国民文明素养提高也应该看成是新冠疫情后社会治理体系中心理建设的关键指标。

国民文明素养的因素很多。我认为第一个国民文明素养应该是科学文化素养。它包括理性的科学认知和态度、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基本的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应用科学的实践理性等心理因素。这一点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已经被证明了。因为抗疫的胜利,是科学战胜病毒取得胜利的体现;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专家卓越奋斗及其科学精神的体现;是科学文化素养在国民身上得到展示的体现。

第二个国民文明素养是质量的意识。它包括质量知识、质量信念和质量行为等心理因素,我国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治理和提升的过程,这中间每个国民的质量意识、质量的心理方面至关重要。尤其是抗疫后的今天,复工复学以后,我们拿什么质量的产品投入社会、参与国际竞争,这是社会变革的大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的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的心理建设应该探讨质量意识问题。

第三个国民文明素养是环保意识,它包括环保认知、环保体验以及环保行为倾向等心理因素。新冠疫情的源头是科学问题,但是与生态文明和环保意识密切相关。追根溯源,今天的社会治理在心理建设中还得研究国民的环保意识。

第四个国民文明素养是健康的素养,它包括身体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两个方面。前一个阶段大家一起上“心理战场”,实际上就是为了我们国民的健康。我们今天要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也要进一步探讨我们心理建设的提升问题,这就是研究提高国民健康素养。

当然,从社会治理的心理建设到国民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大体系。素养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在社会治理中提升这些国民文明素养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国民文明素养当前处于什么状态?如何变化?如何有效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和其他科学工作者一起努力寻找答案,并付诸行动。各位专家,我今天主要强调社会治理体系中心理建设与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关系,并着重强调其重要性、迫切性以及提升的必要性。

最后,我预祝学术论坛圆满成功!

注:2020 年6 月,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心理建设”高端学术论坛在线召开,本文系作者根据论坛中的讲话记录稿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国民文明意识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莲 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明歌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